第一节 汉语普通话与汉语方言
一、汉语与普通话的形成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民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历史悠久。最早使用“汉语”这一称呼是从晋代的《世说新语》开始的。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汉民族分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山川阻隔和社会历史原因,远在远古时代汉语就有了地域的变体——方言。我国学界把现代汉语分成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近十年来,有学者主张把汉语方言划分为十区,即把北方方言中山西部分地区及其邻近陕西、河南、内蒙古、河北部分有入声字的地区独立成“晋语”区;而将皖南一代徽州方言列为“徽语”区,将广西北部和南部的“平话”单列为“平话”区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普通话”一词最早见于书面是1906年朱文雄的《江苏新字母》一书中。他提出了“各省通行之话”即为普通话。此后,鲁迅、瞿秋白、陈望道等也先后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过“普通话”。但是他们所说的“普通话”只是指与文言和方言土语相对的各省之间的通用语,没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直到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才给普通话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
这一标准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世界各民族语言的标准音,一般都是以某一地方的方言的语音系统作为标准,普通话也不例外,近一千多年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因此,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普通话语音以北京语音的音系为标准,但不包括北京话里的一些土语土音。对北京话里有分歧的读音,应以《审音表》和《现代汉语词典》公布的规范读音为准。在词汇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北方话的词汇就是普通话词汇的基础和基本来源。北方话区域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部分沿江地区、湖北大部分地区等,由于使用人口多,通行地域广,因此内部也存在分歧和差异,一些特别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和过于粗俗的词语都没有列入普通话的范畴,普通话从别的方言汲取了许多有生命力的词语,因而普通话的词汇远比北方方言的词汇丰富得多。“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指的是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标准。“现代白话文著作”指“五四”以来形成的以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著作,不包括古代和近代的白话文。“典范的”指这种书面语要经过提炼加工合乎现代汉语发展规律,而不是未经加工的原始形态的口头语。
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我国人口众多,方言情况十分复杂,如果人们各自使用自己的方言,不会说普通话,就会妨碍不同区域人们的交流,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普通话还没有完全普及,方言的差异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们的言语交际。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调整普通话推广方针为“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加大了推广普通话的力度。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普通话水平测试。2000年10月31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这些措施都一步一步地向新世纪推广普通话的工作目标推进。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教育或中等教育以上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与口语表达关系密切的行业,其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的要求。21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
推广普通话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国家规定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具备教师职业技能,而教师职业技能之一就是会说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因此,每一个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必须自觉把普通话学好、说好,才能胜任教师一职。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对学校提出的目标是:使普通话成为城市幼儿园和乡中心小学以上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成为师范学校、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校园语言。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对高等师范院校普及普通话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各系(科)教学和学校一切集体活动中,干部、教师、学生坚持使用普通话;毕业生能用普通话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文系(科)毕业生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能说标准的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教汉语拼音,有从事正音教学的能力。《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提出,普通话是合格教师必须掌握的职业语言,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及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北方方言区应达到一级,南方方言区应达到二级甲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北方方言区最低达到二级甲等,南方方言区学生最低达到二级乙等。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他们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教师语言要规范,要自觉担负起积极使用和推广普通话的责任。普通话训练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前提,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普通话说好了,就能培养更多的学生说好普通话,将有助于提高整个国民的普通话水平,为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准备。
三、推普与保护方言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是由多民族组成。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等原因形成了复杂的地方方言,不少方言之间不能沟通交流,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障碍,这种状况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推广普通话是社会现实需求和历史的选择,它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语言的障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推普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推普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方言是一种文化,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和亲情的作用,它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方言能够反映当地的自然特点,能够折射出当地人的价值观念,较之普通话而言,方言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用价值,比如我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地方方言为依托的,它包含的独特价值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因此,为了社会的繁荣、和谐发展,势必要推广普通话,但同时也要保护方言,允许方言在一定地域范围或特定的空间存在。普通话要不断吸收方言中的精华,比如一些流传开来的词汇,而方言也必然会从普通话中吸收大量词汇,逐步摈除一些只有读音而没有相应文字或已明显不合时宜的词语。总之,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坚持社会生活主体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既要推普,使全民普遍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一定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消除交流隔阂;另一方面,也要客观承认方言在一定场合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二者是共同存在的,相辅相成,共有互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