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
赵秋雁 陈鹏[1]
社会体制改革是一项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共同主办,巨人教育集团协办的第三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是“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与会者围绕这个主题,在主论坛发表演讲,以及在“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三个分论坛广泛交流。在论坛上还首次发布了《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蓝皮书,这是我国第一本关于社会体制改革的蓝皮书,集中反映了近期社会各界对社会体制改革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研究成果。现将本届论坛讨论的成果综述如下。
一、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与会专家对加快社会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展开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社会体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重大任务。
专家们指出,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领域中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直面这些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在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社会发展走向问题上积聚共识。有的专家指出,一个较长时期以来,社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短板和瓶颈,特别是社会体制不适应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也有的专家认为,社会体制改革进展与人民群众的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区域发展不平衡,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与社会体制不合理直接相关。
与会专家认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意义重大。首先,这是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其中把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不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社会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其次,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体制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且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体制等相并列的一项具体制度。只有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才能全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最后,这还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当前,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的社会职责不清,社会治理体系、规制、机制不合理,放活、管控、协同的体制性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主体、内容、体制、机制、制度、环节、方式、手段。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与会专家认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党的十八大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决策和部署,第一次把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的基本任务和重点方面,是对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成果的新升华、新发展。
专家们认为,十八大提出的“四个加快”,即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社会管理体制侧重于明确各类社会主体作用,保持社会关系协调、富有活力、有序运行,建立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形成社会体制运行的基本制度框架,这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侧重于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侧重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多元社会治理结构,这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社会管理机制侧重于社会全过程重要环节的调节、治理,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管理机制链条,这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科学思维和制度安排,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这些方面,共同构成新型社会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支柱。
三、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需要把握好的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社会体制改革比其他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更大,这是一场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改革方向,弘扬改革精神,凝聚改革共识,找准重要抓手,突破关键瓶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把握好社会体制改革正确方向。社会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相配合、相适应。社会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等其他方面体制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要以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在社会治理文明中的一切有益做法,但是,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要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的影响,确保社会体制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二要明确社会体制改革指导原则。坚持问题意识和制度导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就是一个解决当今中国社会问题的过程,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必须标本兼治,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既要重视弘扬和继承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勇于用时代发展要求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实践、体制和制度创新。坚持在各方面体制改革协同配套中推进,即社会体制改革要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创新中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加强宏观指导和鼓励基层创造相结合,社会体制改革要重视从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社会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又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
三要找准社会体制改革的战略支点和抓手。加快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社会管理机制。这些体制是把我国建成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保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四个重要抓手是:一是社区建设;二是社会组织建设;三是各类单位社会责任建设,企业应该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四是社会成员社会责任,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四要突破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瓶颈。事业单位连接政府和社会组织,其改革成效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构建。事业单位改革必须跳出传统思路、拓展新思路:一是管理体制改革,所有事业单位都应从政府下属、附属的机构改成不同类型的法人实体;二是治理结构改革,所有非营利机构都应建立法人治理机制和公众参与管理监督的机制;三是投入方式改革,即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投入的机制,形成办事不养人、办事不养机构的竞争机制;四是人事和社保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和终身制,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度。五是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五要健全社会体制改革的法治体系。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变动、大转型的过程之中,社会经济秩序缺乏成熟稳固的道德基础,社会运行规则缺失造成社会的秩序失范。社会诚信和规则体系的重建是建立新的社会体制的基石。社会管理要完善法治体系,依法管理、综合施策,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社会管理领域的贯彻落实,也是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 赵秋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直属支部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陈鹏,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