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以深圳残友集团为例(1 / 1)

杨丽 黄德舜 孟一文[1]

本文以Barrett、Balloun和Weinstein的关键成功因素架构为基础,设计新的量表,以深圳市残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残友)为个案而展开。残友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截至2012年8月,残友拥有27家子公司(另有1家基金会、9家社会组织),残疾员工比例约为80%。研究结果显示,残友10个关键成功因素中,有一半以上的因素皆与员工潜能开发有关,这些因素也彰显了残友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整体而言,人力资本是社会企业发展的基石。坚守社会公益目标,在拥有了良好的团队的同时,强化产品技术研发,提供优质客户服务,密切关注市场的发展变化,加上政府相关税法与政策的支持,社会企业就能走上成功之路。

引言

国际上关于社会企业的理论与实践,约自2004年开始以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在中国传播[2]。社会企业在中国,实践先于概念的使用[3][4][5][6][7],中国社会企业实践涉及贸易、农村农业、流动人口、妇女、老人、婴幼儿童、青少年、特殊教育及其培训、健康与疾病、残疾、艾滋、戒毒、环境与动物保护、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者、文化艺术与休闲等领域。截至2012年9月9日,以“社会企业”为题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检索结果为356篇论文,主要内容涉及社会企业内涵、范畴、分类、绩效、制度以及中国案例等方面。同时,除了陆续出版的社会企业的译著(如《社会企业家的战略工具》等),中国学者也有社会企业的专著出版,如《社会企业的崛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8]。然而,如何界定中国情境中的社会企业及其性质与作用,如何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学术界和实务界至今依然存在诸多困惑,歧见纷陈[9][10]。丁开杰[11]认为,实际上,中国的民间组织、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企业、合作社等多年来其实都一直在实践着社会企业的内容,从第三部门到社会企业的发展端睨已经在中国出现。王名、朱晓红[12]从社会企业的市场实践、公益创新、政策支持、理想价值四个层次对社会企业进行分类,认为中国社会企业在实践发展中已经开始形成一定模式和特点。社会企业的兴起、发展与新公共管理运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有关,而中国社会企业的兴起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赵莉、严中华[13]认为,中国现行法律体系框架内并没有“社会企业”的明确界定,但如果从社会企业的本质分析,中国却存在着大量的“准社会企业”或者“类社会企业”的组织。其中最为典型的主要有三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福利企业和社区服务中心。虽然这些组织尚未具备完全成为社会企业的资质和条件,但在一定意义上承担了社会服务的功能,可理解为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初级组织,这些组织在完善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术界已有不少关于中国社会企业的案例研究,如《YBC重建家园创业行动及其经验分析》[14]、《社会企业介入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问题的优势和途径》[15]、《社会企业:北京市构建节能型社会的创新机制》[16]、《宁夏盐池小额贷款的实践》[17]、《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广东残友集团为例》[18],但尚无以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s或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为主题进行基于中国案例的研究。深圳残友集团是一个中国案例,其关键成功因素究竟有哪些?这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深圳市残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残友)于2009年成立,但创业从1999年开始,由5个人、1台计算机发展而成。截至2012年8月,残友拥有27家子公司(另有1家基金会、9家社会组织),仅深圳各公司的员工就超过1 000名(具体人数如表1),残疾员工比例约为80%。Social Enterprise UK 2012年10月公布的2012年度社会企业大奖的14类奖项中,今年增设的“年度国际社会企业”有五家社会企业入围,残友位列其中。中国学术界有多位同仁曾前往残友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及论文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两篇:一篇是杨团撰写并编入《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的《残疾人生存方式的革命——残友集团成长解析》,该文认为,残友的成长史同时也是残障人士生存方式革命的社会运动史。残友集团依托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残疾人的优势,开展了一场残疾人生产方式的革命,开创了一体两面的新型治理结构,形成了融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于一体的企业社区的独特社会企业模式。残友把“向高科技领域发展”作为残疾人就业的基本取向,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可复制的残疾人就业加生活社区的社会企业经营模式,使1 000多名残疾人(如果将深圳以外的公司计算在内,员工远远超过1 000名)实现了信息技术高新企业的稳定就业,并搭建了一个多方受益的慈善公益平台。残友现已发展为拥有基金会、企业、公益组织的社会企业集团,并继续在全国拓展集团规模。另一篇是彭劲松、黎友焕发表的《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广东残友集团为例》,提出商业模式是社会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该文以广东残友为案例,验证融资管道、生产管理、业务选择、资源整合、营销方式以及利润分配作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的合理性,以期为中国社会企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两篇论文都是案例研究,前文是综合性的,宏观介绍残友设立的背景、残友模式的形成过程、残友的组织架构和基本制度、残友模式的内涵、效益与创新、对残友模式的解析等,对残友的商业运营探讨不是太多;后文侧重商业模式,强调了企业化营运对社会企业或类社会企业在经济利益与社会目标之间实现可持续平衡,并最终完成其社会使命的重要性,但未探讨社会企业在创新商业模式过程中的关键成功因素(见表1)。

表1 残友在深圳各公司的员工人数统计(2012.08.13)

续表

本文在梳理有关社会企业的研究文献与资料的基础上,借鉴Barrett,Balloun和Weinstein[19]的研究,通过对残友商业运作型社会企业核心管理团队成员的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探讨残友的关键成功因素,以期为社会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文献探讨

文献探讨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即什么是社会企业?如何衡量社会企业的成功?如何界定关键成功因素及社会企业关键成功因素有哪些?

1.什么是社会企业?

什么是社会企业,至今没有达成共识的概念。Trivedi and Stokols[20]认为,对社会企业,可从其与企业创投及NGO或NPO组织的差异来界定,而体现差异之处有动机、主要目标、次要目标、前提条件、价值创造、创业家角色、协同合作需求、组织间的合作关系及组织疆界等多个方面。如社会企业的动机(motive)在于引领正向的社会变革,减轻社会问题;主要目标在于发现、确认并处理长期未解决的社会问题;次要目标在追求经济可持续性成长(growth through economic sustainability)及可持续性的正向社会变革(sustainable positive social change)等。简言之,如Alter[21]所言,社会企业是指用慈善或非营利方式,通过创业或创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依据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社会企业报告书中的定义,社会企业是以具有企业精神的策略,实现特定社会目标,并且有助于社会解决失业问题的组织,并非以追求最大利润为主要目标。广义而言,社会企业指用商业模式来解决某个社会或环境问题的组织,且提供具有社会责任或促进环境保护的产品或服务、为弱势族群创造就业机会、采购弱势或边缘族群生产的产品及所提供的服务[22]。

虽然至今没有关于社会企业界定的共识,但不影响社会企业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本文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以商业模式为手段,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与宗旨的社会创新形式。

2.如何衡量社会企业的成功?

社会企业的成功,主要在于商业利益与社会公益目标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Wiesenfelder[23]认为,社会企业典范指通过健全的企业模式(sound business model)使非营利组织能保持成功及可持续经营(successful and sustainable),不仅要求财务上成功,也要求实现社会目标。Weerawardena,McDonald和Mort[24]针对NPO可持续性的调查研究,得到三点结果:一是环境的动态性(environmental dynamics)倒逼NPO采用创新或类似企业的策略,例如减少对政府补助款的依赖;二是为了组织能可持续发展,NPO会采取一些运营策略(operational strategy),例如增加收入或降低成本,实现较高的财务稳定性(financial stability); 三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可持续性,NPO会采用多样化或组合性创新策略(multiple innovative strategies),例如重新界定使命、投资具有高影响力的项目、主动与营利组织建立伙伴关系或创新募款(innovative fund-raising)等。Cooney[25]研究认为,社会企业要同时兼顾商业利益及社会慈善目的之间的平衡,需通过三种途径达成:一是缓慢的营收成长,因社会企业为照顾弱势群体,要训练很长时间才能上生产线,故无法快速提供大量产品与服务;二是资金交叉补贴(cross-subsidization),社会企业是为了慈善工作有充裕的资金来源,但社会企业资金不足时,需要基金会或多元的财务支持;三是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diversification),多样化不仅使商业利益多元,减少单一产品或服务稳定性不足的风险,且对受过训练的残障等弱势人士有工作上的选择与派遣空间。Bagnoli和Megali[26]研究认为,成功的社会企业需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有财务绩效,能创造收入、经济及社会附加价值;二是有社会效能(social effectiveness),重点在于对社会目标的持续投入能力增强、实现组织使命使受益的人群增多(如雇用更多残疾人)以及对社区的影响增大; 三是组织合法性(institutional legitimacy),社会企业本身要依其使命行事并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上述看法也合乎Elkington三底线思想,即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同时重视财务、社会及环境的影响。

本文认为,社会企业走向成功的路径多样,而衡量社会企业是否成功,主要看其商业利益与社会公益目标之间是否实现了较好的平衡。具体而言,本文赞同Bagnoli和Megali的观点,可从财务绩效、社会效能与组织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判断。

3.社会企业关键成功因素有哪些?

关键成功因素指企业某些事情做得很好(即专注某些领域)即能确保组织成功[27][28]。社会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究竟有哪些,没有统一答案。梳理各位学者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类:

第一,社会企业关键成功要素涉及领导力与核心能力。Friesen和Johnson[29]在其《成功典范》一书中强调领导力的重要性,并说明成功模式的四个重要方面:陈述使命与愿景、专注于核心能力、持续改进质量及持续学习。Larsson和Vinberg[30]认为领导力行为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李怡颍、李勇、王名、刘于华、黄德舜[31]选择北京及台湾两地区各一家经营成效良好、由社会组织附属设立的社会企业个案,进行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经营社会组织附属设立的社会企业,其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为:社会企业家精神+市场机会的存在+核心能力的建立+管理模式的系统化思维(含策略规划到运营之成本管理);社会企业发展初期可参照市场导向的核心能力建立管理模式,待市场业绩建立后可参照以人为本的管理控制模式。两个个案皆有其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社会企业成功的基石。

第二,社会企业关键成功要素涉及市场导向、运营管理与营销能力等。Barrett,Balloun和Weinstein[32]利用市场导向、学习导向、创新管理型态及组织弹性四个向度研究企业服务、医疗及教育机构的关键成功因素,使用含71题的Likert尺度量表针对各机构经理人进行问卷填答与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导向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Kumar和Shafabi[33]认为,21世纪,组织要成功,在多变环境中创造收入、进行成本管理是很重要的课题。Teh和Yeh[34]指出社会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主要在营销(marketing)及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只是每个企业的影响因子不同而已。Li,WONG和LUK[35]研究中国酒店合资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为营销管理能力。Wu[36]针对美国一家1976年成立的私有社区型非营利社会组织Peckham开展研究,该组织提供职业训练及相关事业的销售服务,2011年有7 200人的职业训练规模,营业收入达到2亿1千万美元,其关键成功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视产品及服务质量;二是多元性(diversity),不仅服务对象多元,残障人士、问题青年、有犯罪记录者、无业游民、难民、退伍军人及领救济金的人均涵括在内;资源提供者也多元,包括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学校、退伍军人协会、保险机构、法院等单位;社会企业业务多元,有服装及汽车组件的制造、供应链解决方案、农场及环境服务等;三是重视绩效目标。Peckham建立了维持其卓越能力的组织文化:顾客导向、支持创新活动、持续改进、学习型组织、员工自主管理及重视关键绩效指标。丁敏[37]认为,中国的社会企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社会各界对社会企业的研究还大多限于从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方向来研究。主张将社会企业与企业运作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研究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与演进机理,以期更好地创建社会企业,给社会、企业、环境带来更大的价值。林海瑟[38]以台湾地区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39]为个案开展研究,认为创新是该组织的经营模式,掌握关键资源、关键流程、满足顾客需求、服务或产品不断创新及导入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card)、POS、ERP、SOP及ISO等制度,是该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三,社会企业关键成功要素涉及品牌与经理人。郑胜分、王致雅[40]认为建立品牌才是社会企业的唯一出路。例如,彭婉如文教基金会的家事管理系统,虽效仿北欧,但依据我国台湾地区政经及社会环境加以调整,成为为弱势妇女创造稳定就业的成功模式。而Kirkman[41]认为社会企业经营成功有赖于经理人。若社会企业附属于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经理人习惯于非营利行为,而社会企业经营是利润导向的,这势必要求有新思路、新技能等的应对。否则,如果社会企业经理人缺乏处理商业行为的能力,将使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处于更加不确定状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分析法,同时混合使用定性(qualitative)与定量(quantitative)方法。定性研究针对主要社会企业经理人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关键成功因素(CSF)。调查问卷在访谈前完成初稿(初稿内容通过文献探讨梳理各方面成功因素,以Barrett,Balloun和Weinstein(2005)分析的关键成功因素与使用的71个问题为基础),深度访谈后进行问卷修正,修正后的问卷共85题(内含七个方面83题及整体绩效满意度方面2题,如附件1);每题有5个衡量尺度,分别是非常不赞同、不赞同、看情况、赞同、非常赞同。问卷内容进行效度(validity)及信度(reliability)的检验是必要的步骤[42]。调查问卷由残友集团社会企业主管人员填答,共回收70份,其中5份因填答内容完全一致属无效问卷,有效回收问卷65份;因填答对象皆为主管人员,均有专科以上学历,有可信赖的内容效度,且Cronbach??s Alpha信度值为0.916,较临界值0.7高,故本问卷信度良好。定量分析使用多变量分析之因素分析法,针对关键成功因素7个方面分别做因素分析。

三、个案分折

1.残友集团简介

残友集团由身患血友病重症的郑卫宁先生创立。早期,郑卫宁先生通过网络搜集世界各地关于残疾人与残疾事业的信息,公布在自己建立的网站上,慢慢地,使用其网站信息的人越来越多。维持网站运营需要资金,郑先生于1997年捐赠输血保命用的积蓄,创立深圳市福田区残友网社,并与4名残疾人、1台计算机从打字复印小作坊开始经营,残友网社不依靠任何外来资金援助,自我运营发展;郑卫宁先生接着于1999年9月创立中华残疾人服务网,一个以解决残疾人集体自助就业、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网络服务的公益网站,于2000年发展成为全球点击率最高的福利网站;郑卫宁先生在深圳市福田区残友网社的基础上于2007创立残友软件有限公司(残友软件),残友软件是残友集团旗下的核心事业之一,也是国际上唯一一家由残疾人士组成的软件企业,更成为各高校软件与计算机领域优秀肢体残障毕业生汇聚的摇篮,残疾员工比例维持在80%左右(2010年为75%,2012年为85%)。残疾员工乐意比平常人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软件开发,软件公司发挥残疾人的优势,逐渐成为IT行业具有咨询能力,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并且能直接与市场上的同行业公司竞争;2008年,郑卫宁先生为了让每年十几万身患残疾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服务社会,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先后创立了深圳市残友动漫文化发展公司、深圳市残友电子善务有限公司、深圳市残友科技有限公司和残友集团,残友动漫文化发展公司解决文科美术人才的就业,电子善务有限公司解决因为身体原因不便外出工作的残疾人就业,残友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低学历残疾人的就业。

残友集团过去积累的经验,已形成一套标准化、可复制的残疾人就业加生活社区的社会企业经营模式。残友在中国获得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优秀福利企业、中国扶贫创新奖等诸多奖项。在国际上,残友作为全球唯一主要由残障人士组成的软件团队,在荣膺国际软件顶级资质CMMI(世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三级认证之后,历经三年砥砺,于2012年获得CMMI五级认证,同时残友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获得该项认证的中小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2009年郑卫宁慈善基金会成立时,即接受创办人郑卫宁先生90%的残友集团股份以及各子公司51%的股份捐赠,残友集团因之成为社会所有的集团。目前,残友集团成为由1家慈善基金会,9家社会组织,27家社会企业构成的民生平台,且继续在全国拓展。残友集团的愿景是,以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为根本,以本部经济的形式,依托慈善基金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模式(见图1)推进发展,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实践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存革命。

图1 残友集团三位一体架构体系

资料来源:《残友事业:残疾人生生存方式的革命》,2012。

2011年8月5日,黄健铭先生以薪资1元人民币出任残友集团董事长。黄先生凭借过去担任跨国企业高管与自身创业的经验,为残友集团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大幅提升残友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他为残友集团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创建融专利、科技与文化于一体的可持续、可复制、有利于残疾人发展的新事业。

自1997年由5名员工组成的深圳市福田区残友网社,至2012年的残友集团,共有约3 700余名员工,2011年营业收入约为673万人民币,并逐渐成长;员工月薪酬收入方面,最低货币薪资为1 500元人民币,货币工资与食物、住宿等非货币工资合计约为2 769元人民币,并随集团成长有所调整。残友集团让残疾人自信地走入社会,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中重要的优势人力资源补给。残友集团正在逐渐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希望能持续拓展,帮助世界的残疾人活得美丽,活得自信。残友集团拟于2012年进驻高福利地区——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大陆经验修订后复制到香港。残友集团希望帮助更多残疾人成为社会需要的优势人力资源补给,并逐渐带给社会更多正面的影响力。Social Enterprise UK 2012年10月公布的2012年度社会企业大奖的14类奖项中,今年新增设的“年度国际社会企业”有五家社会企业入围,残友位列其中。

2.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调查问卷涉及七个方面,分别为管理风格因素、组织因素、适应环境变化因素、市场导向因素、学习因素、创造力因素及外在环境及产业因素。针对每个方面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下文针对各方面因素分别说明:

一是管理风格方面因素。统计因素分析结果为三个重要因素:①高层管理人员重视产品与服务营销,并强调研发、技术领导力与创新(表2中第1、第2题属同一因素);②高层管理人员不会倾向于高风险的计划;③当决策情境不确定时,单位主管采取谨慎、观望态度,以降低付出高昂决策代价的概率。

二是组织方面因素。统计因素分析结果为三个重要因素:①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稳定的团队及较低的员工流动率(表2中第17、第18题属同一因素);②非常重视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及过去的实际经验;③重要的财务和营运信息有管制,仅少数人可接触,并没有完全开放。

三是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因素。统计因素分析结果为两个重要因素:①为应对竞争者,常改变营销方式或做法(表2中第19、第23题属同一因素);②各单位对竞争者行为、产品或服务需求、客户品位等预测准确(表2中第21、第22题属同一因素)。

四是市场导向方面因素。统计因素分析结果为六个重要因素:①每年至少拜访客户一次,了解未来一年需求;②不同部门的活动在本单位内有充分的协调;③重视客户对产品或服务需求的改变(表2中第34、第36题属同一因素);④部门间协调会议至少每季度1次,讨论市场趋势及其发展;⑤能迅速应对主要竞争者为争取本单位客户而展开的活动;⑥积极调查产业发展变化及客户偏好变化(表2中第26、第28题属同一因素)。

五是学习方面因素。统计因素分析结果为三个重要因素:①本单位不断地持续学习、精益求精及重视干部训练发展(表2中第52、第53题属同一因素);②员工常被赋予权力,在工作中使用学到的新方法(表2中第44、第47题属同一因素);③员工经常会对过去的假设或规定提出疑问。

六是创造力方面因素。统计因素分析结果为五个重要因素:①主管会给员工提供适当的指导,且给予反馈;②管理人员对新的想法与变化持开放态度,允许员工工作上有弹性的做法(表2中第57、第58题属同一因素);③员工可以开诚布公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主管知道;④各单位很重视产品或生产流程技术的开发,有奖励制度鼓励员工创新(表2中第72、第73题属同一因素);⑤主管会保护员工所提出的创意想法。

七是外在环境及产业方面因素。统计因素分析结果为三个重要因素:①政府的相关税法及政策,有利于社会企业的发展(第2中第74、第75题属同一因素);②本单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非是少数竞争者的市场;③员工与外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是残友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上述各重要因素中找出样本平均值4.0以上者,表明有10个关键成功因素获得残友集团全部主管认同,分别是:①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稳定的团队及较低的员工流动率;②本单位不断地持续学习、精益求精及重视干部训练发展;③主管会给员工提供适当的指导,且给予反馈;④员工常被赋予权力,在工作中使用学到的新方法;⑤高层管理人员重视产品及服务营销,并强调研发、技术领导力与创新;⑥管理人员对新的想法与变化持开放态度,允许员工工作上有弹性的做法;⑦每年至少拜访客户一次,了解未来一年需求;⑧不同部门的活动在本单位内有充分的协调;⑨员工可以开诚布公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主管知道;⑩政府的相关税法及政策,有利于社会企业的发展。

表2 残友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结果总表

五、结论

结合问卷分析结果与访谈,发现人力资本、市场导向与创新、政府支持是残友的关键成功因素。前文文献探讨部分梳理社会企业成功因素涉及领导力与核心能力,市场导向、运营管理与营销能力,以及品牌与经理人等因素,市场导向因素是相同的,而人力资本、创新与政府支持因素与前人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

首先,残友最关键成功因素是人力资本。根据问卷分析的10个关键成功因素中,一半以上与员工潜能开发有关,包括:①本单位不断地持续学习、精益求精及重视干部训练发展;②主管会给员工提供适当的指导,且给予反馈;③员工常被赋予权力,在工作中使用学到的新方法;④管理人员对新的想法与变化持开放态度,允许员工工作上有弹性的做法;⑤不同部门的活动在本单位内有充分的协调;⑥员工可以开诚布公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主管知道。这是人成事成、人定胜天的基本逻辑,先将残疾人的心安顿好,社会企业才能有好的发展。残友作为社会企业,与纯粹商业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不同,其最终目的是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利用科技的力量将弱势群体转化为优势人力资源。于是,这些因素也彰显社会企业家精神以及残友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即“越是残疾,越要美丽”,在开放性沟通中保持员工的持续学习,尊重员工,从而自然产生稳定的团队、较低的员工流动率。

其次是市场导向与创新。商场如战场,社会企业在商业运营过程中,与纯粹的商业企业并无不同,都必须以产品与服务去赢得市场,凭借对弱者的同情无法维系企业的可持续运营。IT行业的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员工流动率也比较高。而残友也正是利用员工流动率低、乐于持续学习等人力资本优势,面向市场与客户,由稳定的团队持续提供不断升级的解决方案,从而敢与中国的华为、中兴等IT巨头同台竞争,并以国际标准要求自己,获得CMMI五级认证。残友市场的开拓与商业企业也有不同之处,如郑卫宁先生发现南京地区高校中,毕业生中的残疾人数量超过北京时,他就去南京建立公司,就地解决残疾人就业,从而也将市场水到渠成地开拓到南京。

最后是政府的支持。政府的税法与相关政策的支持,对社会企业是一种激励与保障。Bagnoli和Megali[43]衡量社会企业成功的三个条件,除了财务绩效与社会效能(social effectiveness),第三个条件是组织合法性(institutional legitimacy),即社会企业本身要依其使命行事并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残友在确保弱势人群的基本权利上着力甚深,这点恐怕一般企业未必能做到。中国没有关于社会企业的专门立法,残友享有的是与残疾人权益保障有关的法律政策的支持。

整体而言,人力资本是社会企业发展的基石。社会企业坚守社会公益目标,在拥有良好团队的基础上,同时强化产品的技术研发,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密切关注市场的发展变化,加上政府相关税法与政策的支持,社会企业就能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目标之间的平衡,走上成功之路,这是残友带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丁开杰.从第三部门到社会企业:中国的实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36~60.

[2]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10(1),94~101.

[3]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6):1~31.

[4]朱晓红.社会企业:北京市构建节能型社会的创新机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9~23.

[5]朱晓红.YBC重建家园创业行动及其经验分析.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3):172~189.

[6]李怡颍,李勇,王名,刘于华,黄德舜.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探讨:两岸个案比较.2010(14):59~87.

[7]李国芬.社会企业的慈善与永续.Talent,2012(16):32~37.

[8]余晓敏,丁开杰.社会企业发展路径:国际比较及中国经验.中国行政管理,2011(8):61~65.

[1] 杨丽,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讲师;黄德舜,台湾中正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教授;孟一文,台湾中正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生,台湾侨光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讲师。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11JZD02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感谢残友集团的郑卫宁先生、刘海军先生、黄健铭先生、辛钧辉先生,及每一位接受我们访谈或问卷调研的朋友;特别感谢刘海军先生认真审读本文并提出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感谢台湾中正大学的林绍远先生参与调研并整理调研录音资料;感谢清华大学王名教授的指导与支持。

[2] 余晓敏、丁开杰 :《社会企业发展路径:国际比较及中国经验》,载《中国行政管理》,2011(8),61~65页。

[3] 丁开杰:《从第三部门到社会企业:中国的实践》,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36~60页。

[4] 王名、朱晓红 :《社会企业论纲》,载《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六卷),2010,1~31页。

[5] 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载《科学·经济·社会》,2010(1),94~101页。

[6] 余晓敏、张强、赖佐夫:《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企业》,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1),157~165页。

[7] 赵莉、严中华:《我国社会企业发展面临的法律困境及其对策》,载《社团管理研究》,2012(4),28~30页。

[8] 舒博:《社会企业的崛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9] 丁开杰:《从第三部门到社会企业:中国的实践》,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36~60页。

[10] 王名、朱晓红 :《社会企业论纲》,载《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六卷),2010,1~31页。

[11] 丁开杰:《从第三部门到社会企业:中国的实践》,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36~60页。

[12] 王名、朱晓红 :《社会企业论纲》,载《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六卷),2010,1~31页。

[13] 赵莉、严中华:《我国社会企业发展面临的法律困境及其对策》,载《社团管理研究》,2012(4),28~30页。

[14] 朱晓红:《YBC重建家园创业行动及其经验分析》,载《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三卷),2008,172~189页。

[15] 侯玲:《社会企业介入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问题的优势和途径》,载《特区经济》,2008,229~230页。

[16] 朱晓红:《社会企业:北京市构建节能型社会的创新机制》,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9~23页。

[17] 彭睛、李东林:《宁夏盐池小额贷款的实践》,载《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六卷),2010,213~221页。

[18] 彭劲松、黎友焕 :《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广东残友集团为例》,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4),224~227页。

[19] Barrett,H.,J.Balloun,A.Weinstein,Success Factors fo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Comparing Business Services,Health Care,and Education,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2005,pp.16-28.

[20] Trivedi,D. and D.Stokols,Social Enterprises and Corporate Enterprises:Fundamental Differences and Defining Features,The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2011,20(1),pp.1-32.

[21] Alter,K,Introduc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o the Young,2012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um,Social Enterprise Research Center,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Taipei,2012.

[22] 李国芬:《社会企业的慈善与永续》,载《Talent》,2012(16),32~37页。

[23] Wiesenfelder,H.,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aradigm,http://www.brighthub.com/office/entrepreneurs/articles/65430.aspx,2012-05-16.

[24] Weerawardena,J.,R.E.McDonald and G.S.Mort,Sustainabilit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 45),pp.346-356.

[25] Cooney,K.,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ocial Purpose Business Models in the United State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11,40(1) pp.185-196.

[26] Bagnoli,L. and C.Megali,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Social Enterprise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11,40(1) pp.149-165.

[27] Rochart,J.F.,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Data Needs,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9,57,No.2,pp.81-92.

[28] Boynton,A. and R.Zmud,An Assessment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4,25,No.4,pp.17-27.

[29] Friesen,M.E. and J.A.Johnson,The Success Paradigm:Creat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Quality and Strategy,London:Quorum Books,1995.

[30] Larsson,O. and S. Vinberg,Leadership Behaviour in Successful Organisations:Universal or Situation-dependent?,Total Quality Management,2010,Vol.21,No.3,pp.317-334.

[31] 李怡颍、李勇、王名、刘于华、黄德舜:《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探讨:两岸个案比较》,载《第三部门学刊》,2010(14),59~87页。

[32] Barrett,H.,J.Balloun,A.Weinstein,Success Factors fo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Comparing Business Services,Health Care,and Education,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2005,pp.16-28.

[33] Kumar,A. and Shafabi,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Suggested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Journal of Business and Retail Management Research,Vol 5,Issue2,pp.119-130.

[34] Teh,C.C. and Rene H.W.Yeh,An Exploratory Study on Key Success Factors in Social Enterprise-Applying on Boske as a Case Study,2012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um,Social Enterprise Research Center,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Taipei,2012.

[35] Li,Stephen C.Y.,Michael C.S.Wong and Sherriff T.K.Luk,The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of Key Success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Hotels in China,The Chinese Economy,2006,Vol.39,No.6,pp.83-94.

[36] Wu,G.,An Overview of Success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nterprise Model at Peckham in the U.S.A.,2012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um,Social Enterprise Research Center,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Taipei,2012.

[37] 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载《科学·经济·社会》,2010(1),94~101页。

[38] 林海瑟:《爱心领航初衷,企业经营创永续》,载《Talent》,2012(16),92~95页。

[39] 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截至2012年照顾过千位喜憨儿(脑性麻痹患者),其使命与愿景是为喜憨儿增进生命的尊严与喜悦,让喜憨儿得到终身教育与照顾。自1997年成立第1家烘焙屋开始做社会企业业务,到2011年社会企业部门的收入已达新台币2.5亿元,2012年在台湾地区有44个据点,包含烘焙屋、餐厅与面包工厂共有27个工作站、4个社区家园、喜憨儿学院兴植栽工作队等,员工237名。

[40] 郑胜分、王致雅:《台湾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载《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六卷),2010,,32~59页。

[41] Kirkman,D.M.,Social Enterprises:An Multi-level Framework of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Process,Innovation:Management,Policy & Practice,2012,14(1):143-155.

[42] Kirk,J. and M.L.Miller,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lif.:Sage,1986.

[43] Bagnoli,L. and C.Megali,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Social Enterprise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11,40(1) pp.14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