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 王翔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加第三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在此,我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北京社会建设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论坛以“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主题,非常必要、非常重要。北京市在推进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深切地体会到,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第一,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重点领域改革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体制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益显现,直接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第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实现路径。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在这一进程中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显现出来的矛盾问题,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制度的原因。只有切实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才能为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提供新动力和突破口。第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推进政社分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最近中央反复强调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放掉,把该管的事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这就要求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社分开。第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通过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北京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创新社会建设工作体制。在市区层面分别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工作部门,形成全市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全局总览、统筹协调的格局。二是完善社会建设政策体系。在出台和完善社会建设方面的系列文件,制定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升社会建设政策支撑和法治保障水平。三是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四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构建市、区县、街道三级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促进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全市基本形成市、区、街三级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网络。五是完善社会动员参与机制。推动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初步形成新型社会动员及公众参与机制。六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机制。通过社区规范化建设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推进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广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七是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机制。通过建立社区区域化党建格局、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非公企业党建推进工程、商务楼宇“五站合一”模式,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社会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长期而艰辛的探索实践。北京在社会体制改革中进行的探索还是初步的,今后还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变革、破陈出新,以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建设,进而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从现在到202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攻坚时期,社会建设面临着许多亟待破解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更加迫切而艰巨、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热切期待,以这次论坛为重要交流平台,为共同推进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强大动力和实践指引。
出席这次论坛的不仅有来自国家部委的领导,还有国际、国内社会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实践部门和基层工作者代表。我衷心期待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志们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多提供一些智慧和经验,也真诚期待大家更加关注和支持北京社会建设工作,多为北京社会体制改革出谋划策、传经送宝。
最后,祝第三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