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玄武门:唐太宗的阴影(1 / 1)

公元615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人围困,好不容易才逃出生天。

这个从一生下来就在顺境的皇帝,一旦处在逆境,就破防了。他带上了一队亲兵,驾上龙舟,前往江都醉生梦死,中原各地的叛乱他都视而不见,以为这样就可以自欺欺人。

皇帝信心沦丧,一蹶不振,门阀贵族意识到这个好高骛远的家伙根本扶不起来,隋朝气数将尽,各路野心家就开始为自己打算,这里面就有当时正在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同志。

李渊的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关陇集团的元老级人物。在隋朝建立之后,李渊借着家世步步高升,从天子护卫一路辗转各州担任地方官。在当时,山西群盗蜂起,隋炀帝让李渊镇守山西,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同时防御北面的突厥汗国。

可隋炀帝没想到,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连李渊这个浓眉大眼的也打算背叛隋朝了。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的记载,李渊本来是不想造反的,在太原的密谋都是他的儿子李世民一手包办的,他们先把生米做成熟饭,再报给李渊,这时候的李渊无可奈何,只能不情不愿地宣布起事。

不过,唐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温大雅,他本人参与过晋阳起兵的全过程,就写了一本回忆录,叫《大唐创业起居注》,而这上面记载的李渊,根本不是一个素无主见、任人摆布的形象,而是早就有了改朝换代的雄心壮志,他才是晋阳起兵的真正主导者。

有些人看到这里,立刻想到了后来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因为李世民后来对不起他的父亲李渊,所以就觉得应该是李世民在编撰史料的过程中,授意史官将晋阳起兵的功劳归结在自己身上,有意抹杀了李渊的作用。这样一来,李唐的江山就成了本来是属于他的,那么玄武门之变中的囚禁父亲,就成了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性质就没那么严重了。

但其实这个说法还是有点牵强的。因为在玄武门之变前,温大雅就投靠了李世民,李世民本人也看过《大唐创业起居注》,如果李世民真的想要篡改历史,没道理只改了其他的史书,而对这本书网开一面,为自己留下这样的一个破绽。

牛致功教授的解释是,李渊毕竟是隋朝的地方官员,如果写李渊是晋阳起兵的主谋,那么就坐实了李渊就是隋朝的乱臣贼子。在那个君为臣纲的年代,这个绝对是大逆不道,杨坚、赵匡胤等篡位者,虽然政绩不赖,可还是难逃历朝历代的口诛笔伐,所以为了李唐立国的合法性,肯定不能把李渊写成早就想反隋的阴谋家。

所以,唐朝的史官在修史书的时候,他们想了一招,就是刻意淡化李渊在晋阳起兵中的痕迹,给他塑造一个“本来不想造反,而是被逼无奈”的大隋忠臣人设,再把李世民给塑造成真正的幕后黑手。这样一来,高祖有德,太宗有功,两位皇帝的马屁都拍了,岂不是一举两得?

大业十三年,李渊处死了朝廷派来监督他的王威、高君雅,再向突厥假装称臣装孙子,得到了突厥方面的支持。他这才整顿兵马,从太原出发,一路向长安进军。

李渊进发长安的消息传来,隋廷赶紧让宋老生在霍邑防备李渊,这时阴雨霏霏,军粮不济,还有传言说突厥和刘武周要联手进攻太原,军中渐有回师太原的声音。

这时候,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认为现在箭在弦上,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李世民更是在营外大哭进谏,李渊听从了两个儿子的意见,继续打霍邑。这一战李世民数次突阵,破军杀将,连双刀都砍得残缺了,总算打下来了霍邑。

《通鉴考异》记载:“《太宗实录》尽以为太宗之策,无建成名,盖没之耳。”因为这一节,两唐书只提了李世民进谏,没有李建成的身影,所以有人就觉得,李世民授意史官把李唐创业的功绩抢到了自己身上,刻意隐瞒了李建成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表示幸好有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才给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为李建成平冤昭雪。

我们平心而论,李世民作为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根本就不需要他自己刻意去打招呼,史官们只要稍微有点情商,都不可能在修史的时候对李建成这种失败的战犯大加赞颂,这点早在李建成死掉的当天,就成了李唐不言而喻的政治正确。

李渊打下了霍邑,继续向前走,在河东遭到了屈突通的顽强抵抗,在几次进攻未果之后,李渊决定先围住河东,再让两个儿子兵分两路。

李建成屯兵永丰仓,守住潼关;李世民从高陵打到了户县,与妹妹平阳公主的娘子军会合渭水北岸,一路抄掠长安周边。两支军队完成任务后,再一起回师夹击长安,成功打下了隋朝的首都大兴城。

半年后,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缢死,隋朝宣告灭亡,隋末群雄逐鹿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李渊父子一起兵,就要往长安打,有一个原因,就是长安是关陇集团的大本营。

李渊作为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从小就和这些关陇贵族们关系匪浅,现在天下扰攘,隋炀帝不理朝政,隋朝眼看要完,关陇贵族们茫然无措,希望能等待一个统领他们的人,来保障他们现在的权势和地位。

这时候同为西魏八柱国子孙的李密、李渊都知道,谁先一步入主长安,取得这些关陇贵族的支持,天下就是谁的。可李密的瓦岗军多是山东豪杰,军队成分决定了他不可能一意孤行地打长安,只能在洛阳和王世充死磕,坐视李渊将长安拿下。

李渊在长安假意立隋炀帝之子杨侑为帝,在隋炀帝死后,代隋建唐,开始了大唐的征服天下之路。

开国皇帝大多百战余生,不过李渊却瞧不起刘邦这种亲自上战场的皇帝,认为统治者就该坐镇大后方统驭全局,而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考虑到出征建立军功容易威胁到皇帝本身的地位,于是李渊把军队交给了次子李世民。

李世民为唐朝打天下,其中最关键的是三大战役: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关之战。

当时,唐朝只占了山西和陕西,可甘肃还在西秦霸王薛举之手,要东出争天下的话,大后方必须要稳。

武德元年,李世民首次独立领兵,向西而行,征讨西秦薛举。

李世民先在扶风大破西秦军队,吓得薛举要投降,可这时候李世民突发疾病,部下刘文静擅自率军出击,在浅水原中了埋伏,结果大败而归,唐军第一次征讨西秦失败。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世民患病是史书在曲笔遮掩,想把战败的责任推到刘文静的身上。

第二次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再度挂帅出征,这时候薛举暴亡,他的儿子薛仁杲率军抵抗唐军。这次李世民没理会敌方的挑衅,僵持对峙了两个月,与西秦拼资源,等到秦军缺粮、士气低落,他再突然发动进攻,把当初薛举对付他的战术,即“大军佯攻,他本人亲率小部队突袭”的办法给偷学了去。他先用大部队迷惑对方,自己带着数十骑突阵,打得薛仁杲落荒而逃,再一不做二不休,急速追击,仅一战就把西秦给灭了国。

唐朝打败了薛举,彻底将关陇大地收归囊中,可没等到李世民喘息,当初起兵的老家晋阳出事了。军阀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进攻太原,李渊安排留守在太原的李元吉吓得弃城而逃,山西大部沦入敌手,这下李世民只好再整军北上,对战军阀刘武周。

柏壁之战,刘武周派了手下宋金刚、尉迟恭来对付李世民,两军又是对峙耗粮,李世民两次截击尉迟恭,断了宋金刚的粮道。宋金刚没粮了,撤。李世民后发制人,不眠不休地追击三日而不解甲,一直打到宋金刚崩溃,尉迟恭投降,收复了太原龙兴之地,刘武周本人逃亡突厥。

料理了西边和北边,李渊眼见东边李密、王世充、宇文化及打得差不多了,就让李世民挂帅东出,开始与关东列强逐鹿天下。

李世民东征王世充,先慢慢蚕食洛阳周边的一些城市,将洛阳团团围住。这时候夏王窦建德突然从河北提兵杀来,人数还在唐军之上,唐军中多人提议撤兵,但撤兵意味着前功尽弃,李世民断然拒绝,以一己之力连挑王世充、窦建德联军。

虎牢关之战,他摸清了窦建德的动向,先诱敌深入,等窦建德打完一仗,军心疲惫,突然以三千骑兵冲营,大破夏军,一口气追击三十里地,活捉窦建德。他趁着大胜的气势回师洛阳,逼降王世充,仅一战就平定了河南河北,至此中原之地再无能与李唐争锋之敌。

我一直认为李世民是一个军事上的浪漫主义者,他的作战风格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与窦建德相持期间,他为了侦察敌营,还亲自带领一路军队突击敌阵,可谓大胆包天,敌人追上来,他长笑着跟窦建德说,你有槊,我有弓,虽百万军中,又有何惧?男人的浪漫在秦王李世民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李渊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谨小慎微不同,李世民浑身上下都体现出了他就是一个英勇无畏的冒险家,如果玩恐怖密室逃脱,他绝对是冲在第一个还一脸狂热兴奋的那种人。

武德四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凯旋,俘王世充、窦建德二人回归长安。

那一天,他身披黄金铠甲,宛如天神下凡,身后上万大军为之敲鼓吹号,到处都有人演奏《秦王破阵乐》,而长安百姓更是欢呼雀跃,争相上前一睹秦王风采,在万众瞩目之下,李渊为他特设封号“天策上将”,荣宠无比,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李世民虎牢关一战擒二王,天下震动,朝野皆知秦王李世民,百姓皆唱诵《秦王破阵乐》,正牌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摇摇欲坠。

以往隋唐题材的电视剧,把李建成设定成一个嫉贤妒能的阴险小人。其实,历史上的李建成并没有那么一无是处。在李渊稳坐长安之后,李建成平定过一些强盗山贼,征讨过稽胡酋帅,陈寅恪先生就表示“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只不过比起这些年东征西讨的李世民,李建成的那点战绩终究还是拿不出手。

李世民声名鹊起,山东诸州无人不服秦王,自洛阳以东,李渊的谕旨还没李世民的将令管用,面对这位军功盖世、人心所向的秦王,别提李建成了,连李渊本人心里都打起了鼓。

窦建德、王世充被擒,李渊杀窦建德、放王世充,不过很可能是李渊知道王世充仇家多,故意很大度地放了王世充一马,而失了势的王世充果然在半路上被仇家截杀了。

王世充名声虽然臭了大街,可夏王窦建德在关东素有名望。听闻他被李渊杀死,他的旧将刘黑闼立刻起兵作乱,席卷河北。李世民再度出征,与刘黑闼作战,采用当年韩信打龙且的办法,半渡决水,把刘黑闼的军队都给淹了,刘黑闼本人流亡突厥,河北再次平定。

可没过多久,刘黑闼从突厥借兵卷土重来,进攻山东一带。这时候李渊也发现,不能再让李世民刷军功攒声望了,于是就让宗室李道玄挂帅出征,败,又让李元吉出征,再败,这下李渊一咬牙,让皇太子李建成亲自率军,东征刘黑闼,这次唐军终于大获全胜,平定了山东。

我们从这里可以发现,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储位之争中,李渊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李建成的这一边,同时意识到了李世民的势大难制,开始有意无意地着手削弱李世民的羽翼,给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铺路。

太子与秦王的争斗愈演愈烈,朝廷官员们纷纷站队,冲突已经一发不可收拾,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杨文干事件”。

武德七年,李渊在仁智宫避暑,忽然接到密报,太子李建成私通庆州都督杨文干,企图谋反。李渊勃然大怒,下旨让李建成前来见他,这时候的李建成面临了和当年刘据一样的状况。不过这次,李建成没有在惊慌之下真的造反,而是选择孤身前往李渊面前请罪,打消了李渊的疑虑。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杨文干居然真的造反了。李渊让李世民出征干掉杨文干,许诺得胜还朝之后,给李世民封太子,可李世民大军还没到,杨文干的军队自己先溃散了,杨文干本人死在了部下的手中,相当于是白忙活了。

李世民回来了,李渊没有履行承诺,只是责骂太子与秦王兄弟不睦,贬了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算是各打五十大板,很有传统中国大家长的风范。

杨文干事件算是太子与秦王从暗斗转化为明争的标志之一,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李建成送给杨文干盔甲,就是想拉拢杨文干对付李世民;有人觉得,李世民诱反杨文干,就是给太子设的一个局。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都证明这时候,他们兄弟之间已经走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

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始作俑者,正是兄弟二人的父亲,唐高祖李渊。

李渊不想亲手打天下,就把军队交给李世民,打算自己坐享其成,还自以为得计。可实际上他就始终没明白过来一个道理:在治世,权力是自上而下的,你是皇帝,所以大伙儿才服你;可在乱世,权力是自下而上的,是只有大伙儿服你,你才能当皇帝。

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人,他们之所以要亲自上阵打天下,而不是假手于人,就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乱世创业就应该亲自上阵,靠战场上的胜利在军队中建立起牢固的威信,这才站得住脚。皇帝本人在底层士兵们心目中的声望,可要远远比那个华而不实的兵符更加管用。

我在知乎认识一位网友,她对李渊这个人的形容我觉得十分到位,说李渊就是一个把权术玩到炉火纯青的老官僚,非常懂得在官场内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很擅长在体制内趋利避害,一言以蔽之,他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种人如果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系统内,以他这种老油条式的行事作风肯定很吃香,可他很不幸地遇到了一个乱世,还要在这个乱世中担当一国之主,那么以他的格局,就根本撑不起这个局面。

咱们讲过刘邦,当年沛县推举人当他们的头儿,论能力论资格论人望,每个人第一个念头都想推举萧何与曹参,可这两个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发作,不肯担当,将一把手的位置让给了刘邦,而刘邦就没他们那些个瞻前顾后,欣然担任,最终领导打下了一个大汉江山。

这就是刘邦可以当领导的原因,体制内的别人可以躲避风险,可你不能,因为你是一把手,承担风险本来就是你的义务,你再怎么闪转腾挪,最终还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其实李渊倒是很符合曹操评价袁绍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遇到好处了就着急忙冲上去抢,可从来没见过他担当过什么。这种人很显然就是一个萧何、曹参的料,可却坐了刘邦的位子,那他要是能坐得稳才见了鬼了。

有人讲,李世民真是贪心不足,他都天策上将了,为何还要贪恋大哥的皇位?

其实,倒不是李世民多么野心勃勃,而是走到他那个位子上,就已经身不由己了。

世人都说曹操是个篡汉的奸雄,其实曹操五十六岁那年,写过一份《让县自明本志令》,说他少年时,最大的志向不过是封个侯,死了墓碑上能题个“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知足了。

只是没想到他因缘际会,位极人臣,早就超过了当年的预期理想,可现在他根本不敢交出兵权,因为一旦坐上了这个位子,那就是众矢之的,要是放了权,没有军队护持,他登时就会身处危险之中,人就算不图个虚名,好歹也要避免自己处于实祸之中吧?

李世民现在的处境,跟当年的曹操一般无二,以他现在的地位,有多少人的眼睛盯着他,现在就算是他想急流勇退,跟他的那些部下也不答应,他的敌人也未必会放心,难保不会给他来个斩草除根,历来功高盖主者没几个有好下场,周公、诸葛亮毕竟只是少数,更多是霍光、于谦、鳌拜这种的遭遇,不论你再忠心耿耿,只要触动了皇权,就难免会被日后清算。

所以,李世民现在遇到的是个囚徒困境,即使他不想争这个位子,就凭他现在在关东地区的威望,将来他大哥登基也不会放过他。

还有一点,就是唐初的争斗,表面上是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实际上是李渊与李世民的斗争,而要再往深了看,是老牌的关陇集团与新兴的军功集团之间的决斗。

因为当年李渊入主长安,为了寻求关陇集团的支持,就把重要的岗位都给这帮关陇贵族了,可在李世民打天下的过程中,收纳了一些关陇、山东的寒门豪杰,这些人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可获得的回报还不如那些在长安养尊处优的关陇贵族们,他们自然心怀不满,都纷纷团结在了李世民周围,希望李世民能争夺储位,将来登基了,能给他们一份对等的前程。

武德七年,李渊要恢复“九品中正制”,就是按照门第出身来授予官职的选官制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渊是个关中本位的倡导者。他的基本盘主要是依赖关陇军事贵族,对于秦琼、程咬金、徐世勣这些个山东豪杰,他是打心眼儿里就瞧不起,可这些人毕竟为李唐的江山立下了赫赫功勋,现在却受到了这样的冷遇,于是一个个都加入了李世民的天策府,为夺嫡之争推波助澜。

随着李靖、李孝恭平定了南方,唐朝再次统一了中国,那这个权力的归属问题,就该提上日程了。

因为李渊一直在拉偏架,夺嫡之争中李世民渐落下风。到了武德九年,李元吉借着突厥南侵之际,要把秦琼、尉迟恭等秦王府一干人等收入麾下。

根据李世民的眼线来通报,说李建成、李元吉还打算酿造一起“昆明池之变”,再这么下去,李世民只能任人宰割,功高震主的他就算不死,也要被囚禁一辈子。

生死关头了,谁都不可能手软,李世民打算先下手为强,秘密召集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亲信,在秦王府秘密策划宫廷政变。

他们先发制人,告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嫔妃私通,这个自然是诬告,不过不要紧,只要能借着这个由头把李建成本人诓出来就行,李渊也答应,在六月初四把三个儿子召在宫里,与群臣们一起来审问这个事。

只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玄武门现在都换成了李世民的人,一场宫廷政变蓄势待发。以往人们都以为是李世民策反了玄武门总领常何,把这个当成了玄武门政变能成功的关键点,可根据常何本人墓志记载,他本来就是李世民早期安插进来的暗桩,可见这个时候的李世民根本不是兵行险招,更像是胜券在握。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渊叫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一堆亲信老臣,在海池泛舟,等待三个儿子入宫对质。

黄永年先生就怀疑,凭李渊当日的这个阵容,应该是打算借此机会,准备把太子与秦王之争给做出一个最终的仲裁。我们都知道李渊想要的结果,无非就是要保持李建成现在的地位不变,至于李世民是死是囚,则全看他当天的个人心情。

可李世民一行人先入朝,在玄武门设伏兵,守株待兔。等李建成、李元吉来了,发现李世民一身甲胄的出现,呼唤他们,立刻意识到不对,李世民怕不是打算在这里弄死他们吧?

这时候,摆在建成、元吉面前的路只有两条。

第一条路,不理会李世民,掉转马头就打算走,直奔玄武门或者安礼门,逃回东宫,可李世民既然敢来埋伏,必然有所准备,能让他们在眼皮底下逃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么只剩第二条路,杀掉眼前的李世民,秦王一死,危局立解,只要提着他的头颅去见李渊,一切就可以尘埃落定。

不得不佩服李元吉的心理素质,在李世民出现的那一刻,他的大脑就已经做好了所有的计算,张弓搭箭就准备射死李世民,可没想到“再三不彀”,射杀未遂。

孟宪实教授认为是李元吉太紧张了,搭不上弓;还有的纪录片干脆说李元吉当天迎面对着太阳,阳光刺了眼,瞄准不了。事实上这都是对冷兵器不了解的缘故。真正的原因是李元吉当天没有带“弓韘”,这个东西有点类似于扳指,一般唐人射箭都会带上,用来保护手指和辅助瞄准,但那天李元吉显然没料到二哥会突然发难,自然不可能带弓韘,于是三次都没有拉满弓,错失了当天唯一一次反杀的机会。

这时候的李世民自然不可能再坐以待毙,抬手一箭,就给大哥李建成来了个透心凉,再让尉迟恭杀死李元吉,拿着他们的首级给太子府的人看,太子府的人崩溃了,一哄而散,兄弟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至此宣告结束。

政变发生之时,李渊还在海舟上,李世民让尉迟恭一身甲胄、浑身鲜血地跑去通报状况,实际上就是威胁李渊交出政权,这时候李渊要是不体面,尉迟恭自然会帮他体面。

李渊见事已至此,李建成、李元吉人都死了,不可能复生,没办法,只好选择眼前的李世民当自己的继承人,就把权力让渡给了李世民。

权力交接完毕,李世民本人才出现,父子二人假惺惺地哭上一通,一场教科书式的政变完美落幕。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代李渊监国,让屈突通前往洛阳镇守关东,再让秦琼、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亲信走马上任,接管了朝政大权,而这一过程可谓顺畅无比、水到渠成,没有遇到丝毫的阻碍,可见秦王早就在朝野之间建立起了扎实的威望,由此可见李渊输得着实不冤。

这场关陇集团与军功集团的角逐,终究还是以军功集团取得胜利而宣告结束。

这里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李世民有没有篡改史书?

根据《唐会要》《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要求查阅史官直书的玄武门之变,据说挺不满意的,还给房玄龄说了一堆指导意见,故此有一些学者认定,李世民在史书上做了手脚,应该隐瞒了李渊、李建成在建立大唐江山中的贡献,掩饰了他本人夺权篡位的事实。

不过,我觉得这一说法有牵强附会之嫌,如果李世民真想隐瞒李渊、李建成的功劳,那么早就把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给改了,没必要给自己留下这么一大破绽。

以史料来说,《旧唐书》是五代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是北宋成书,李世民改史,难不成是穿越到未来改的?

可能有人说,李世民是改了实录,而“两唐书”与《资治通鉴》是参照实录写的,当然误导了后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连欧阳修、司马光这种看过《唐实录》原本的文史大牛,都没发现李世民改过史,你们这些看了个二手资料的人居然就发现李世民改史了,敢问,您姓甚名谁?

其实,《资治通鉴》原文早就讲过,李世民看的是“六月四日事”,也就是说,什么李渊、李建成的建唐贡献,还有他密谋杀死李建成、李元吉这档子事,李世民根本就不在意,完全不怕让后人知道。

他真正想隐瞒的事情,其实是玄武门之变当天发生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辛。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看到的玄武门之变,其实不是完整的真相,而是在李世民的主导下,史官进行了一些温和的润笔,把一些关键的点给抹去了。

李世民究竟抹去了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复盘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就能发现当天的一些反常地方。

首先,既然当天李渊要仲裁李建成与李世民之争,为何要把地点放在海舟之上?

——大胆想一下,是不是这个时候,李渊就已经被李世民软禁起来了?船上四面环海,正是囚禁他人的风水宝地。

其次,当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后,尉迟恭身披甲胄去见李渊,李渊的表现是“大惊”,问尉迟恭:“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从李渊的反应,可以看出外面的乱象李渊是知道的。可在玄武门,秦王和太子的人马打了半天,李渊的亲军始终没有动,在当天就跟掉线了一样,可见这个时候,禁军大概率已经被李世民策反,或者至少与李渊失联,保持了中立。

最末,在尉迟恭回答李渊,告诉秦王已经赢了的时候,李渊问群臣“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俩人精,赶紧站队,告诉李渊现在把国务交给秦王,就可以“无复事矣”。

——那么请问,为何要把权力交给秦王,才可以“无复事矣”,如果不交,会发生什么事?

现在,把以上疑点串起来,我们可以复盘一下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不可能只是杀了哥哥、弟弟,做成既成事实,再给父亲报备,静静等待李渊对自己的处置。这个且不提变数太大,也根本不符合李世民一贯的行事作风。

历史的真相是,李世民当天带了一堆人埋伏兄弟的同时,已经派人把李渊赶到了海舟上,因为船上四面环水,李渊没办法联络禁军,而这时候禁军没有李渊手敕,在秦王的威压下,只能选择两不相帮,为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掉兄弟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在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后,就可以向李渊摊牌了。他先让尉迟恭见李渊,名义上是“宿卫”,实际上就是逼迫李渊交出政权。

李渊这时候眼见尉迟恭进来,知道太子、齐王已死,可他还不知道李世民的目的是什么,是杀掉兄弟就收手,还是顺道连他一起干掉?所以,他才会问尉迟恭:“卿来此何为?”潜台词就是,你是不是来杀我的?

这时候尉迟恭的原话是:“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这个话相当于是给这场事变定了性,如果定义是秦王造反,那么李渊也要杀,可如果是太子、齐王作乱,秦王是来平乱的,那么这个事情到太子死掉就算结束了,不会进一步纠扯到皇帝的头上,而他现在也只是来“宿卫”的,不是来弑君的。

现在,尉迟恭需要的就是李渊承认这个定性,那么他们这一船上的人就可以无性命之忧,故而《旧唐书》记载李渊这个时候的表情是“高祖意乃安”,还好还好,不是来杀我的。

可到了这个地步,总要有个说法吧?

李渊就问群臣,现在该怎么办?群臣也知道李渊大势已去,现在他们一船人的生死握在秦王手上,既然秦王派尉迟恭来给我们一个台阶,咱们不如就借坡下驴吧。

萧瑀、陈叔达就告诉李渊,事情都这样了,还能咋办,把国务委托给李世民,咱们就能安全了。所以,李世民真正改了史书的地方,实际上就是这一段而已。

他是三大战役威震四海八荒的天策上将,是缔造贞观之治八方拜倒四海称臣的天可汗,是历代明君都欲效法的千古文皇唐太宗,这样的李世民根本没必要去篡改李渊、李建成所谓的那些个功绩,因为他们的那点功绩在其他人面前还能炫耀一下,可在李世民的眼中……压根就算不上什么功绩。

其实,李世民敢告诉大家“我大哥是我亲手射死的”,是因为在南北朝时代诸子争位屡见不鲜,甚至在前隋的时候,杨广还公然赐死了大哥杨勇,可见这件事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黑点”,但在李世民生活的年代,杀兄夺位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当时的社会氛围虽然不把杀兄夺嫡当一回事,可弑父弑君就不一样了,这个就属于另一个层面上的事情了。

首先,弑父不可能。中国以孝道治天下,李世民不可能把自己塑造成“逼迫父亲”让位,而是应该塑造成“父亲主动选择传给我”才对,再加上幸好李渊及时交权,李世民没有走到弑父那一步,故而他当然会在史书中给自己转圜。——“这个皇位不是我逼我爹给我的,是我爹主动传给我的。”

其次,弑君不可能。封建王朝标榜君权神授,作为秦王的李世民可以夺嫡,但不能夺位,如果他写是自己把皇位抢过来的,那么不但会损伤自己的政治合法性,还会降低百姓对君权神圣性的敬畏之心,所以李世民必须告诉大家。——“是太子齐王造反,我平了乱,我爹才把位子奖励给我的。”

所以说李世民修改史书,真正目的是想要维护“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两大封建伦理的传统基石,结果给一群人理解成李世民修改史书是黑了隋炀帝、黑了李渊、黑了李建成,把功劳全给自己划拉走了……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渊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称帝,改元“贞观”,是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太宗”。

在李世民坐上龙椅的那一瞬,他眼光微眯,想起当年他一战擒二王,缚着王世充与窦建德凯旋长安。那天他身穿明光铠甲,在众所瞩目的欢呼声中,走向了父亲、大哥、三弟,他们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庆祝着来之不易的胜利,只是谁都没想到,那是他们最后一次满怀真挚的拥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