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当沈从文遇上郁达夫(1 / 1)

如果民国文人也玩微信的话,那么沈从文的朋友圈一定非常热闹。他有很多朋友,不管是文学圈的,还是圈外的,这也导致他的故事总会牵扯到各界。

沈从文出生在湘西,祖父是湘军的一位名将,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破落。十来岁的时候,沈从文到北京投奔家境还算不错的姐姐、姐夫一家。按照姐姐、姐夫的想法,想让沈从文读大学,可因为姐夫的生意出了问题,先期返回了湘西,这就让沈从文念大学的资金产生了问题。没办法,他只好当上了那时候的“北漂”“蚁族”。

没有高等教育文凭,从乡下来到首都,缺乏生计的能力,可想而知,早年的沈从文过得非常潦倒。大约五年之后,即1929年,他来到中国公学教书,认识了未来的妻子张兆和,并开始热烈追求她。从此,一个外省文艺青年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当然,沈从文发生这样的蜕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在之前的五年里,他需要不停地积淀和学习,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贵人相助”,沈从文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正是郁达夫。

据说,正是由于郁老师那篇千古文章《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给了懵懂的沈从文一个强有力的刺激,导致这个有些忧伤的年轻人从此后开始放飞自我,不但在文学上有了突飞猛进,感情生活也随之而来。

大约是在1924年11月上旬,沈从文在北京几乎要走投无路了,写给当时几位文学界名人的求助信都已发出,主要想向他们寻求帮助或请对方介绍一份进入学校的工作。当然,碍于读书人的脸面,沈从文并没有直接开口说借钱。

当时的沈从文有多潦倒呢?反正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唯独还有一方居所尚能维系一下脸面,骨子里的文艺情结特别严重的沈从文还饶有兴致地给自己的蜗居取了一个名字——窄而霉小斋。这种苦涩的风雅大概是文人的一种天性。正如我们今天了解到的,很多“北漂”“蚁族”青年在北京住在地下室。当时,沈从文居住的地方如果狭窄又发霉的话,那也肯定只能是地下室。

沈从文发出去的求助信,其中一封放到了郁达夫的案头。郁达夫对后辈还是颇有怜悯之心,立即前往“窄而霉小斋”拜访,请沈从文吃了一顿中饭,共计花费1.7块大洋,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差不多有几百块。郁达夫很慷慨,直接拿出5块给店家,把找的钱都给了沈从文,差不多一两千块的样子,虽然不是特别多,但考虑到郁达夫曾介绍自己的月薪是117块大洋,扣除各种税收、杂费、家庭所需、日常购书,他日常拿到手的,也只有30多块,然后自己抽烟喝酒差不多要花去20多块,剩下的吃饭钱也就不足十块。郁达夫拿出5块给沈从文,相当于半个月的生活费,确实很大方。

当晚回到家,郁达夫就写了这封《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这个公开状从内容上看,充满了冷嘲热讽。一开头,郁达夫就先大略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虽然表面上有100多的月收入,但实际拿到手的也就30多块,以证明目前中国社会不合理,自己这么一个在大学当老师的人都难以靠薪金糊口,而沈从文一介白丁竟想通过进入大学学习后再来谋生存?可见你是多么的天真不懂事。

郁达夫看得明白,引诱沈从文到北京来的,不过就是一个国立大学毕业的头衔,毕业以后,至少生计问题可以解决。但目前的情况比较具体:学校的入学考试都结束了,沈从文是没办法进入校门的,而答应接济他资金的姐夫,又因生意出了问题无法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于是,沈从文就去投奔自己的同乡,也是有亲戚关系的大慈善家H,无奈H又不理他,无路可走的沈从文只好给素不相识的郁达夫写信。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这个H,此人就是来自湘西、时任香山慈佑院院长的熊希龄,乃民国的名人。

不过从郁达夫的公开状来看,熊希龄当时并没有帮助沈从文。当然,看我们如何理解“帮助”这个词,若说是资金上的帮助,熊希龄当时的状况未必给得出,更多的是给予了精神上的帮助,比如慈佑院里的图书馆,从来都是对沈从文开放,这倒便宜了沈从文,在慈佑院图书馆里读到了很多西方小说以及中国的经典著作,这对沈从文的文学修养有着很大的帮助。郁达夫写完这封信不久,沈从文就在图书馆谋了一个职务,在那段时间,熊希龄经常与沈从文进行深入交流,让他受益匪浅。

在对沈从文的现状进行了一番不留情面的贬损后,郁达夫继续写道:

在这时候这样的状态之下,你还口口声声的说什么大学教育,念书,我真佩服你的坚韧不拔的雄心。不过佩服虽可佩服,但是你思想的简单愚直,也是一样的可亲可异。现在你已经变成了中性——半去势的文人了,有许多事情,譬如说高尚一点的,去当土匪,卑微一点的,去拉洋车等事情,你已经是干不了的了。难道你还嫌不足,还要想穿几年长袍,做几篇白话诗,短篇小说,达到你的全去势的目的么?大学毕业,以后就可以有饭吃,你这一种定理,是哪一本书上翻来的?[29]

可谓贬斥人不带脏字,字字见血,样样在理。想起来,这与目下大学扩招后带来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是何等相似?

但在当时,郁达夫写下这番话,是出于一种激愤。在他看来,能够活得很好的人,无非都是靠家里的地位和祖辈的恩荫,这些人可以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谋取一个好位置、好工作。沈从文啊沈从文,你就死了这份心吧。

总之一句话,郁达夫非常不看好沈从文所谓的理想。

第一,读大学对沈从文来说比较困难,因为他毕竟从小就没受过系统的基础教育,但这是考大学总要有几门课比较优秀,不能都挂科吧?尽管民国有这样的传说,所谓“钱锺书数学零分,也进了清华”,但我们要考虑到,钱锺书的家庭背景比沈从文要好很多。一般而言,敢去参加清华录取考试的家庭,都不是一般的家庭,非富则贵;再者,经过考证,钱老师的入学数学成绩也并非那么不堪。所以,沈从文的目标就只能瞄准北大了,但要考北大,于沈从文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所以,郁达夫就直言不讳地说,只要是指望去考北大,而后毕业出来去教书,养家糊口后再回头从事文艺创作,这个念头迟早收起来,不要做白日梦了!

说到这里,郁达夫还以诸葛亮的风格给沈从文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赶紧在北京找个工作,土匪呢,看这个身体是当不了的,洋车估计也拉不了,报馆的校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家庭教师,男看护、门房、旅馆的伙计,因为没有人可以介绍,也是做不了的。所以上策等于没说,先提出来又一一否定,弄得沈从文非常郁闷。

所谓“下策”,郁达夫建议沈从文去搞革命,或者去制造炸弹,让他当造反派,可郁达夫很快又一次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身体不行、思想愚钝,怎么能干这种大无畏的革命活动呢?所以他又提到了“中策”,先弄几个旅费回家,回家干吗呢?见到多年不曾见面的母亲和弟妹们,大家一道走向生命的终结,至少可以在临终前,给大家意**一番北京的豪富生活,有色有香地说给他们听。

但郁达夫很快就发现,让沈从文去实现“中策”也有问题,因为从北京到湖南的旅费,依照沈从文的风格,筹集起来很难。因此,郁达夫良心发现,买三赠二,给了沈从文两个建议:一是投军入伍,吃皇粮。郁达夫不是一直怀疑沈从文身体不行吗?其实他不知道,沈从文从小就在湘西的军队里混过,那也是“脱衣有肉”的角色。第二个建议就是让沈从文去做强盗,做小偷,而且这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执行效率也高。最好先从亲近的熟人身上做起,譬如熊希龄家里,就可以去试一试,因为他家也算富豪,多有不义之财,不偷白不偷。

说到这里,郁达夫还不忘幽上一默,让沈从文先从他身上练胆。因为郁达夫晚上睡觉经常不关门,要来行窃倒是很方便。不过有一个缺点,就是家里并没有什么值钱的物饰,只有几本旧书,还可以卖几个钱。

你若来时,最好是预先通知我一下,我好多服一剂催眠药,早些睡下,因为近来身体不好,晚上老要失眠,怕与你的行动造成不便。还有一句话——你若来时,心肠应该要练得硬一点,不要因为是我的书的原因,致使你没有偷成,就放声大哭起来——

从这信里,我们看出郁达夫非常尖酸刻薄,但从内里又蕴含着激愤,蕴含着对沈从文的怜悯,稍加留意就可以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