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女人的衣橱里应该至少有一件旗袍。可能一年难得穿几回,也可能只是偶尔一个人在家时,悄悄拿出来穿上,穿好后对着镜子仔细端详一会儿,想念一下过去的某个人某件事,然后脱下来,叠好,放回原来的位置,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旗袍是有故事的衣服。

我有一位好朋友,她珍藏着一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下来的手工旗袍,那是她妈妈留给她的,黑色细密锦缎上点缀着红色的绣花。她妈妈也不是旗袍的第一位主人,几十年前,她妈妈的婆婆,也就是她奶奶,第一次见到儿媳妇时送出的一份心意就是这件旗袍。时间再往回走,奶奶年轻的时候穿着这件旗袍走进婚姻。

别小看旗袍,它有生命。女人的亲情、青春与爱恋都投影在上面了。时代更迭中,旗袍是一代代女人人生悲欢的见证。

说起旗袍的发端,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清朝旗服演化而来。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只因了那个“旗”字。事实上旗袍的流行,还有一个原因是清末民初男女平权意识的高涨,尤其在五四运动前后,女性知识青年在校园中“男袍女穿”,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一时期的老照片,女性穿着的旗袍确实和男人的长袍区别不大:宽松,不收腰,衣领也没有后来的高。至于为什么叫“旗袍”,是因为后来的旗袍在衣领、袖口等细节上更多偏向了旗服样式,大家约定俗成就这么叫开了。张爱玲在《更衣记》里也专门写道:“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的长袍是发源于满洲的旗装,女子蓄意模仿男子穿着的结果,初期的旗袍样式是严冷方正,且具有清教徒风格的造型。”

服装的演变是社会文化精神、时代风貌等多方作用的结果。但不管哪一种原因,有一点是共通的:旗袍的出现有它“革命”性的一面,是社会思潮的物质显影。在旗袍出现之前,中国社会的女性穿衣服是上衣和下装分开的,只有男人才能穿上下一体的长衫。穿上长衫(旗袍)的女人,就是新女性的代表。宋氏三姐妹还曾一起穿旗袍出现在公众场合,号召大家做新时代女性,引发关注和众多模仿者。

一开始,旗袍是作为女性的日常便服而存在的。女人们不论高矮胖瘦都可以把自己装进一件旗袍里。后来,旗袍越做越显腰身,样式越来越华丽,倒成了一些特殊行业从业者的专有。

改革开放后,旗袍再度回到日常,尤其在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加持下,它具有了某种“时间的美感”。从张爱玲的小说到王家卫的电影,再到近些年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旗袍都是一个鲜明的美学符号。

穿旗袍的我,会更在意节制与分寸感,不只是穿上旗袍后的举止,也包括整个人由内而外的状态。我因为这一点而爱上旗袍,别看一件简单的旗袍,它给了我做一个好人的信心。

在今天,旗袍怎么穿才好看又不显得刻意呢?

不要穿太紧贴身体的旗袍,除非你今天要上台领奖或主持单位年会。生活中的旗袍最好让面料与皮肤之间相隔五厘米的空气。

我比较喜欢用混搭的方式,以冲淡旗袍过分的仪式感和某种制服气质(比如酒店迎宾)。首先是材料的混搭:尽量不穿传统花色面料制作的旗袍,真丝和绣花少用,弹力针织、棉麻等有出其不意的好感度,素色或格子、条纹也更显得简单大方和随意。然后是穿搭上的混搭:短旗袍加打底裤、旗袍配平底鞋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春秋季节,旗袍配西装外套也比针织开衫更利索。

穿旗袍一般是在春秋季节,或者冬天的室内。但建议最好不买长袖旗袍,短袖、中袖是最好的选择。天气微凉就搭外套或披肩。如果实在喜欢长袖,也只能长到七八分,太长就没有旗袍本来的清雅气质了。

需要配饰吗?我的建议是越简单越好,那种绕脖颈一圈的大粒珍珠项链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