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 / 1)

“袍”这个说法最先出现在汉代,《墨子·公孟篇》所称:“缝衣博袍”,就是指汉代一种宽大的外衣之袍。“袍”一开始只作为朝中人士的礼仪用服,后来逐渐深入日常生活,几千年来不断演变成各种款式。而现在说“袍子”则多指宽松且不收腰也不开扣的长上衣。

穿袍子的女人就像一棵树。一棵树不想被任何东西束缚,只是在四季更迭中自由生长,做自己。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一个正确的人,我们受的教育、工作、他人的眼光、对成功的渴望……这一切促使我们活得正确,穿衣服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尤其害怕在着装上跟别人不一样。

某一天,自我开始觉醒,不想当个乖孩子了,不想只为取悦他人而活了,这个时候,你也许会爱上袍子,会想用衣着来解放自己,你会觉得“还有什么比穿戴得规规矩矩更让人厌烦?”。

袍子通过去女性化走向更深层的女性意识。女性之美就在这灵动的、宽松的、若有若无的对身体的遮蔽和凸显中产生了。穿袍子的时候,可以不理会别人那一套规矩,活在“体制”之外,不被束缚在条条框框里,不畏被关注,也不畏被忽视。

有时候会觉得女人穿袍子就是在发出宣言:我不在乎你们了。脱下细高跟鞋,扔掉束腰带,袍子是叛逆的衣服,是一场关于女性身体的自我革命。当然,穿袍子的女人又是温和的,她们只是想温柔地、坚定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