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草木有染
我是在二〇一二年初第一次接触到草木染色的,那年春天随《中华手工》杂志去日本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工艺考察,在京都乡下一间染色工坊里学习扎染。当我们把处理好的布料扔进染缸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一块布的生命,在染水与面料的互动和吐纳呼吸中,有时间无法操控的、特有的重量,那感觉太好了。
那之后我开始相信:时间与触感的厚度,就在制作一件衣服所承袭的传统中。
传统的印染面料印有时间的痕迹。换句话说,经过草木染色的布是有面孔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正视它的时候才会有心灵的触动。
在快节奏的时代,消费快、浪费快、批量化的工业生产、便捷的化学染色,每一件产品不仅快,还“标准”且“完美”。但人从来不缺乏反思,当过度的工业化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伤害,当“完美”变得冰冷,我们又开始向往自然与温度了。
草木染是手工活,从发酵捣染到着色晾晒,人做一半,时间做一半,所以它慢;制作的过程受温度、空气、时间影响,每一件都不一样,所以它灵气、有温度;草木染必须在纯天然的面料上才能着色,从自然中来,完成使命,又回到自然中去,所以它有生命力并且环保。经过草木染的产品,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褪色,即使偶有染色不均的瑕疵,也会自带一种“来之不易,请珍惜”的分量。
日本行之后,我约同事们去了台湾,在当地有名的卓也小屋和天染工坊学习,主理人在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说了一句:你们应该去贵州啊。
后来的人生里有多种际遇,我终于和几位朋友一同去了贵州。
贵州丹寨,走了那么多路,好像就是为了有一天回到这里。
刚到丹寨的第一个夜晚,在染坊吃饭,画娘的歌声淹没了整个雨夜,晚饭结束走到大路口还听见染房里传来的歌声。除了山歌,还有《老鼠爱大米》——她们唱给客人听,也唱给自己听。她们劝客人喝酒,自己人也互相劝着喝,喝着喝着就唱了,唱着唱着又喝了。喝酒唱歌的时候,蓝染面料从天井垂下来,画娘的小孩在楼梯口端着饭碗。同行的朋友说,这是一生难忘的夜晚。
听染房负责人曼姐说,她们就是这样的,会说话就会唱歌,就如她们天生会画画——那些繁复的图案,从小画到老,不用尺子,不打草稿,一气呵成,每一幅都不一样。
染房里最大的画娘叫王优里勒,今年七十三岁了,没有上过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她的画美得让人惊叹,繁复又天真。曼姐说,年轻的画娘里很难找到画成这样的了,“因为她们的心再也没有老阿妈那么安静”。
老阿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年前跟着曼姐去了深圳。下火车的时候是晚上,城市里灯火辉煌,一辈子没走出过山寨的阿妈看呆了,她说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告诉过她天上的样子,到处都是星星和夜明珠,她觉得自己终于来到了天上。
一个多月前的一场意外,老阿妈失去了心爱的女儿,二十天后她就回到了染房。送她回染房的儿子说,只有回到这里她才会活得开心点。
老阿妈的蜡画,画好后染色就是我们常见的蜡染,但染色前的样子已经美得让人惊叹。很多人更愿意买染色前的蜡画,拿回家装裱了挂在墙上,因为这样的半成品看得见手工的痕迹,“有老阿妈的温度”。
我带去几件做好的素色衣服,说好要画的位置,画娘就开画了。第二天,下摆一圈年轮,好像衣服本来就长成这样似的。
染房里有很大一个染缸,里面的靛蓝水已经使用六年了,每天画娘们轮流照管染缸,给它喝酒(发酵)、加水、补充靛蓝膏,“它是有生命的有个性的,你不好好对它,染出的布就不对”。
靛蓝是用一种叫蓼蓝的植物熬制的靛蓝膏。我们熟悉的板蓝根就来自蓼蓝,用蓼蓝染成的衣服有杀菌、驱虫、除湿的功效。在中国,蓝染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丹寨人世代用蓝草染布,用得最多的技法是蜡染,蜡染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是用蜜蜂的蜂巢熬制而成,加热后变成**画在布上,染色之后再高温去蜡,布面上就会出现留白的图案。
这最初的颜色,地老天荒,自然的意志和温柔都在劳作中呈现。蓝与白,突然之间,你知道了生命的来处。
二〇一五年,我和同事们在成都乡下一个叫明月村的地方建起了属于远家的草木染工房。从种植一株蓝草开始,到提炼染料,将大自然的美意呈现在面料上,最终做成一件穿在身体上的衣服。明月村美好的自然环境给了我们无数灵感和动力,去践行我们对于衣服和生活的理想。
在明月村,用大自然里的草木萃取染料,染棉麻布衣。染水在面料上自然流走,先人留下的智慧在今天闪光。
每一块布都是好的,每一个花纹都是美的,就像大树的分叉和结疤那样自然又独一无二的美。在采摘蓝草的时候,我们就是蓝草;在触摸布匹的时候,我们就是布匹;在把面料放进染缸时,我们也就融入染水……自我消失了,每个瞬间都在与什么相遇,都皈依于自然。
通过在乡村里的学习和生活,我们的身体里充满天地一样广阔的未知。认真染一块布,用心吃一顿饭,从乡村的智慧中获得力量,拥抱当下。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景,壮阔的、苍茫的、精致的、婉约的等等,但是明月村跟所有的美景都不一样,明月村是日常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它是普通的,它有一种普通美。
每一次我从城里出发,上高速,下高速,我的车一拐进明月村村道的时候,两旁是松树、竹林、油菜花田,我会突然有一种被安慰了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就是找回了自己的生活,因为这里有生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只是这种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已经被我们丢掉太久了。
除了自身产品的开发,我们还把针对普通人的“草木染体验课程”设在村庄里。其实学习草木染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课程,是一个通道,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草木染,学习怎样走进最真实的生活。
一天里的每一个经历都是在学习,学习和同伴合作,学习去观察这里的自然、天气、植物,学习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甚至还要学习怎样去吃饭。
到了傍晚,一天的学习结束了,我们会在田野间布置一场精美的火锅派对。在竹林和田野的映衬下,我们在一起狂欢,分享劳动之后的喜悦。之后我们又会进入一个很安静的状态,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进入思考、整理的过程。最后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拥有一个非常好的睡眠。
一个人如果处在一种简单的劳作里面,他的身体和心灵就是完全合一的,就是那四个字——“身心合一”,一种非常舒服的状态。事实上现在有太多人的身心是分离的,他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可能想的是另外一件事,草木染的学习就是让大家把身体和心灵结合起来,回到当下,回到此时此刻。
这一天好像就是在经历人一生应该经历的东西。早晨像个婴儿一样对这个世界敞开,然后慢慢成长,由中午到傍晚,会有生命最灿烂的时候,也会进入暮年,进入一个总结、思考的过程。
“草木染”的字面意思是:用草和木这些大自然赐予的材料为我们的纯天然织物进行染色。其实我们在进行这些劳作的时候,会对大自然生出更多的敬畏,也会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其实自然已经给了我们所有需要的东西。
没有打开那块布之前真的想象不出来,我们究竟会染出一个什么样的作品。有的是我们能掌控的部分,而有的是我们没有办法掌控的部分,这个也像人生,有时候我们会收获期望得到的东西,有时候也会有些意外,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在明月村生活一天、两天、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我看来不是逃避、不是隐居,而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在这里生活几天之后,不是说从此就要离开城市开始乡村生活,而是我们从这样一种日常的、普通的生活里面获得一种面对当下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力量收集起来,返回每天的生活里。
是大自然的丰沛馈赠和悠长岁月留下来的智慧,托它们的福,我们才能在这儿做自己。乡村生活有很多智慧,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被留下来,被时光记载。我从这些不同的形态和言传里,寻找着最初的风景,找到了便置身其中,像触摸到了一种连绵不绝的时代传承,无声而壮大。一个天才独自的力量造就不了它,是无数时代里无数双手手手相传,在无数形状上留下的体温和情意。
穿上一件草木染衣服,要记得这是来自大自然的美好心意。面料和染色都是天然的,也就拥有一些天然织物的特性,比如手工染色过程中会因染色温度、空气、时间等差异,出现颜色不均的现象,每一件都不一样;比如容易皱,不太好维护,需要单独洗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褪去原来饱满的颜色。但如果你能正确认识,这些特性就不是缺点,而是礼物。
草木染衣物维护建议:
1.天然草木染色,在清洗时会适当浮色,属于正常现象,切勿长时间浸泡。
2.宜反面洗涤,初次清洗可用淡盐水浸泡三分钟,再轻柔手洗,阴凉晾干。日常避免与浅色衣服搭配。
3.不穿时要清洗干净并晾干,阴凉、干燥、避光、避空气保存。常穿时挂衣柜里,换季用塑料袋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