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五年,远家做了一场服装发布会,主题叫作“女朋友们”。“女朋友们”这四个字我特别喜欢,最开始说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是计划用于我们三个女朋友即将出版的一本书,把它作为书名。但是书还没出版的时候就做了发布会,一切就这么自然地发生了。
我觉得这四个字特别好玩。它有一点幽默的气息在里面,又有那么一点女性主义,不是很极端的那种女性主义,却有很多想象的空间。我们的这次发布会就是一次女性的聚会,和女朋友们一起刚刚好。
这场发布会不同于我们想象中的那些服装发布会。其实我自己很少参加服装发布会,我也不知道一场服装发布会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元素,只是按照我们对服装、对一场女性聚会的理解,凭着直觉就来做了。
发布会设置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邀请一些女嘉宾来做关于女性成长的主题演讲。她们大都已经有了孩子,当了妈妈,不再是小姑娘了,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女孩子的一面,她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自我的成长”。
菲朵是一位女性摄影师,她镜头下的女性各有其美,但同时都有她本人那种独特的气质、那种温柔沉静的力量。她讲到女性的眼睛,女性怎样通过书写、摄影来疗愈和成长。
Yoli是一位水彩画家、独立教师。演讲那天,她抱着自己才二十八天的儿子星贝来到台上,讲画画给她带来的力量和成长,她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母亲的形象,一个在成长当中非常勤奋、非常努力的女性的形象。
第三位嘉宾是丸子,她和她的先生经营一个以家庭和亲子为主题的品牌“丸家”。她的故事呈现出一种日常生活之美,她的家庭给她带来的力量,孩子给她带来的力量,她所说的“让梦想为生活买单”是非常接地气的一段宣言。你会看到女性在找回自我的同时,也可以拥有那么完美的家庭生活。看到她会觉得生活非常美好,家庭生活也有它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孟想,我觉得她有一点儿神秘主义,她是《心探索》的创始主编,也研究塔罗牌、占星和星座。我觉得每一位女性身上其实都有这种跟自然、神性、神秘主义的连接,而孟想是这当中特别有代表性的一位,所以她的出现让这个演讲有点儿神秘主义的气息,也有很强烈的女性气息。
宁曼丽是我去贵州丹寨的时候认识的一位染布人。她带领丹寨的那些画娘一起做蜡染,做了好长时间。在那样封闭的一个地方,她给当地的人带去了希望,同时把这种传统的手艺通过一种现代的方式保存了下来。我第一次去丹寨的时候,坐在车上听她给我讲她和画娘的故事,非常感动。那时候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请曼姐到城里来,跟所有的女性分享她认识的那些画娘,还有她的工作、她的经历。
陈奇是明月村的村主任。她讲的是一种希望,一种未来可能出现的生活模式:我们可不可以生活在一个和自然、和故乡有更多连接的地方,在他乡种下一个故乡。她讲的内容也是我特别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远家也在明月村建设自己的故乡,建设草木染的工坊。她讲到明月村的缘起、发展,未来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女性在乡村生活里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等等。
这几位嘉宾,虽然她们各自的经历不一样,但是她们都穿着远家的衣服,讲到各自的成长。这个场景在我梦中出现过很多次,一直期盼可以真的呈现出来,如今达成所愿,感激她们的认真准备。
发布会当天我说,年轻的时候你会崇拜向往那些特别遥远的东西,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又发现,最值得你学习、尊敬、佩服、想要靠近的人,其实就在你身边,身边这些非常优秀的女性,应该让更多人听见和看见她们。
主题演讲之后的发布会也做得特别好玩,我们没有一个专业的模特,我们请来上台走秀的这些女性,就是真真实实的“穿远家衣服的人”。她们来自不同的职业,有办公室白领、企业高管、和我们一样在创业的人,也有没有上班的全职妈妈,每一个人都是真真实实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她们如果有孩子,就带上自己的孩子。如果她们愿意带上老公,老公也参加到了模特的队伍里。我们的发布会有一种把生活放大在舞台上给人看的感觉。
这完全不同于通常的走秀,但我更想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状态:人和衣服成为一个整体,衣服就像是人的皮肤一样,人穿上它,就成了一件流动中的作品。所有的模特就是真实的人,她们下定决心要来做阳光房模特的那一刻,美就已经产生了。
美不是说你要长得多完美、多漂亮,不是说你的身材要多好,而是由内而外生发出一种自信、一种对生活的爱、一种积极的东西。哪怕你是害羞的、紧张的,但是你也是真实的、真诚的,是在**自己。
我不想把衣服做得有多漂亮,我只是想让衣服变成人需要的一个东西。衣服和人,人当然才是最重要的。
“外观的美丽是一件没完没了的事,不能过于执着。琢磨过多,就会生出不安全感。只有当这个念头止息,真正的美感才会出来。”作为一篇写在新衣服预告里的文字,引用胡因梦这句话似乎是不合时宜的,但这句话确实表达了我心中所想,也是我希望通过品牌得以实现的愿景之一。
当“好看”不再成为负担,我们可以腾出精力来做更多值得做的事。穿衣服不是为了取悦别人,第一要义是舒服,是身心放松,是物我两忘。
生命在时间维度上是有限的,纠结于好不好看,在穿衣镜前踌躇不前总是可惜,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听花开的声音、阅读、书写、远足、和相知的人促膝……
年岁见长,身处这物质过剩的世界,我们更希望一件新衣服在气质上是“旧”的:仿佛在过去的某个时光里,你早就拥有过它。像一位多年未见再次遇到也不觉得陌生的老朋友,没有尴尬,不需要刻意。
我记得那天发布会之后,打开微信看到我们工作室员工的微信群里面有一位做衣服的工人(他没有去现场,在工作室看了电视直播)在群里发了一段话:“我今天有当初看奥运会那种激动的感觉,看到自己亲手做的衣服,被这么漂漂亮亮地穿在那些模特身上,然后在舞台上展现的时候,我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看到这位工人这样说,我也特别感动,觉得在做衣服的过程里面:先是由设计师设计出来,然后是制版师、样衣师、裁剪工、缝纫工……经过不同的工种做成一件成衣,最后交到一个真真实实活在当下的普通人的手里,她穿这件衣服走了出来。这个过程我们都经历了,也看到了。参与这个过程的所有人,其实在那一刻都应该是幸福的,那是我们自己的“奥运会”,每一个人都会有想流泪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