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拟用并列叙述(1 / 1)

画发散模式的导图,可以直观认识并列式表达结构。它是由一个中央关键词,向周围发散分枝的伞骨状的图式,是发散性思维的图式表达。画伞骨状导图,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展开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

例如,阅读“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的《比尾巴》,边读课文,边画导图,就能直观地从整体理解和认识全课内容的并列式表达结构,既有助记忆,又能引导孩子形成并列式表达的结构化思维。

例如,6岁的孩子学习这种方法,可写成并列结构的文章:

慢和快

邓心怡

今天,我受到妈妈的批评。妈妈说:“你一定要把这事写到日记里……”

于是,我回想起近些日子的表现:

有时我因为起床晚了,因此常常上学迟到。

有时我刷牙动作慢,也会迟了回学校。

有时我写作业慢了会考0分,还会被爸爸妈妈批评。

有时我去洗手间动作慢,让手沾上好多细菌。

有时我吃饭慢,使自己长得又矮又瘦,还没有电视看。

看来我的动作太慢了,所以我总会受到批评。我一定要让动作快起来——

早上七点闹钟响时,我只要很快起床,就可以早点进教室,那多开心呀!

刷牙时,只要我刷快些,就可以有健康的牙齿。

画画时,只要我用心画,就可以有人夸我:画得真好呀!

看书时,只要我认真看就可以变聪明。

跑步时,只要我跑快点,就可以有结实的肌肉、健康的身体。

洗手时,只要洗得快,就可以很快去吃饭。

吃饭时,只要我吃得快,就可以有多点时间做想做的事。

看来,做事还是要动作快才好呀!

由此可见,写作前画写作思维导图,进行创作构思,不断为写作思维导图添加新的分支、新的色彩。这样的体验常常会激活孩子的主动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孩子的作文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灵感,把自己有感而发的想法、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的经历、与众不同的灵感和顿悟……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思维导图可以融汇多方面的写作内容。

内容添加好后,在导图的连线上,编写序号,便于孩子直观地理出写作的顺序,从整体上去布局谋篇,使写作的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条理更清楚、详略处理更得当、写作手法的运用更自如。

我们看孩子的写作导图,好像很“松散”“随意”甚至“混乱”,但对于孩子自己而言,这些内容间的关系其实都是环环相扣、处处相连、层次分明的,这已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很有创意的写作蓝图,它能指引孩子大胆发挥想象力,写出具有个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