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软件、APP和手绘,有什么不同效果
从我写第一本《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开始,到现在已经是第四本思维导图书,这个问题总是不停地被提出来。
本表不以优点、缺点来划分,因为有些项目,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根本不算是困扰,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很大困扰。
二、外出带A4纸不方便,用哪种笔记本好
外出时需要写的笔记,常常是无法预估内容多寡与主题的笔记。为了日后整理资料方便,我大力推荐你一定要用A4白纸来绘制思维导图,而且是使用过一面的回收纸,顺便为环保尽一份力!
我平时使用的工具是手写板、L夹、A4回收纸,也因此我一定要买可以放下A4纸的大包包。外出后,不管有没有桌子,只要能坐下,就可以动手画思维导图。手写板的运用请见第3章。
当你的思维导图技巧越来越好时,已经不太需要事后再重新绘制一次思维导图。经过一段时间,L夹中的这张思维导图确定是不需要留下来了,只要直接丢弃就好。
假设你是在A4白纸的两面都画上思维导图,两张思维导图是不同主题,一面要保留、一面是不需留下的,那么这时候就伤脑筋了。虽然可以在不要的那一面上直接打上大叉叉,但日后翻阅数据时,还是要再看很多页的大叉叉才能找到我们要的数据。
使用A4回收纸还有另一个好处,万一一张纸画不下了,必须画成两张时,只要将这两张纸用回形针夹在一起,日后阅读时同时将两张思维导图平放在桌面上,就能快速整合两张思维导图上的内容了。
能放下A4纸的女用包包,数量与选择性皆不多,有时只好将A4纸以对折的方式放入数据袋内,再放入包包中,但外出后就需要找到桌子,才好方便绘制思维导图。
后来我想到一个好方法,就是用跨页的方式来画思维导图,只要选择25K尺寸的空白笔记本就可以了。笔记本整个打开后只比A4小一点点,解决了包包尺寸的问题。同时在买笔记本时,选用硬壳的精装本,外出使用时也就不需要桌子了。
使用笔记本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事后整理的方便性。如果一面的内容要留下、另一面的内容是不要的,那么我们的书架上还是得放上一整本的笔记本,不容易将书架空间做减量动作。
除非笔记本中要留下的内容只剩下一点点,其他的都是不要的,那么就能将跨页的思维导图影印、撕下来保留,或是扫描成电子文件,再将笔记本丢掉。
三、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安排考生读书计划(增订版)
在《思维导图:创意高手的超强思考工具》中写过一篇如何安排读书计划的文章,很多考生按步骤完成读书计划后,向我反映受用不少,内心也安心踏实很多。
但有一些考生还是有疑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安排。于是我重新把文章增订改写,希望能帮助更多的考生安心准备考试。
常有考生问我:“看过很多网络或考试书上写的读书计划,总觉得不是太理想化,就是不够科学化、系统化,有没有比较科学的方法呢?”
一百种人准备考试的方法就会有一百种,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勤劳程度、个性、可运用的自由时间量通通不一样,因此,你不能期望有一种考试成功的读书计划是绝对适合你的。
坊间很多读书计划是针对在学学生而设计的,几乎都是假设一种完美状况,就是学生每天拥有至少8小时的读书时间。
如果你每天都能抽出8小时以上时间,并且专心一致地坐在书桌前念书,那么你可以继续用你原来的方法念书。你根本不需要往外求取别人的读书建议。
对成人考生来说,一边工作一边念书,念书时间要天天8小时根本是不可能的,直接套用专职学生的读书计划,只会让自己心情更加挫折。
以下内容是我归纳各种读书经验后,个人研究出的一套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确保人人可以做得到的读书计划。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书面方式公布在世人面前。近几年来已有多位学生用这套时间规划,搭配我教的学习方法,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念书,一次就考上录取率约2%的高考。也有学生用一年时间考上录取率不到2%的证照。
提醒一下大家,以下我所提供的方法并不适合下个月就要考试,但是却一本书都还没开始翻阅的人使用。
这个方法也不适合只剩一两个月就要考试,现在连一本书都没看完一遍过,并且每天无法投入6小时以上念书时间的人使用。
因为这个方法是要让你彻底从不懂到懂,并不是用来临时抱佛脚的。但是你还是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方法,试着找出自己投资在每本书的时间比重。
刚刚已经讲过了,没有一套读书计划是适合所有人的,你必须自己实际上去试做看看,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才行。以下是建议的步骤:
1 步骤一:找出喜欢的课本或参考书,求精不求广
同一科目总有上千上百本自修参考书,基本上内容都大同小异,差别只在于编排方式与整理方式的不同。
我建议你先询问有经验的人或是补习班,然后亲自翻阅一下,找出你看得顺眼的编排方式。好好地读透、读通一本书就好,毕竟考试是比谁对内容更为熟悉,不需要同一科目读很多本参考书。
花一点时间先找出一本书,比事后读好几本书更有效果,也更节省时间。读很多本书,但每一本书都看得不熟,等于是只有学习而没有复习。
同时好几本书堆在面前,只会增加你的紧张感,让你天天怕自己读不完。
2 步骤二:研究每一科的考题,找出章节比重
出题方向是有倾向的,可能跟出题者个人有关,也可能跟当时时事或社会气氛有关。
超过五年的考题,参考价值较为低一点,有多余的时间就再研究一下。
找出最近五年的考题,一一对照书中的章节,找出这三大部分的出题比率。我会直接在书本上注记哪一个段落曾经在哪一年考过。
必考章节:五年里面出现三次(或以上)考题。(60%以上概率)
较不考章节:五年里面出现一次考题(或以下)。(20%以下概率)
中间值:扣除前两项,剩下的都归在这一类中。(20%~59%概率)
章节连续性不高的书,要依据出题概率来安排阅读顺序。出题概率高的先读,日后才有更多的复习次数。例如,初高中的数学基测与学测中,考题比重大的会落在“几何”,考题比重小的会落在“方程式”上。也就是说,几何方面会让你得分比较多,当然几何要增加复习次数喽。
考试题型中,较多人觉得问答题比选择题更难,因为问答题几乎都是要靠默背才能完整答题,选择题还有机会可以猜题一下。
问答题以“章”为单位来安排读书计划就好,选择题的话,最小可以切割到每小节的出题概率。
要考的内容有三科,其中科目A有两本书一定要读,那么这两本书都得纳入读书计划。
章节有连续的书籍依然适用这个方法,原因是:
1.若已经把整本书都看过一遍,对整本书架构与内容都理解过了,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复习。
2.若是整本书一遍都还没有读过,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知道每一个章节最多投入的时间量是多少。
如果距离考试时间还很多的话,必考章节的“第一次学习”进度稍微落后的话,没读完的部分,还可以利用隔天的“第一次复习”所安排的时间继续把该章节读完。
若距离考试已经很接近时,“第一次学习”一遍也没办法读完的话,即使“方程式”搞不太懂也可以跟它赌赌看,读不完就算了,反正出题比例不高。万一真的考出来不会写的话,分数损失也较少。还是要把仅剩不多的时间,花在出题概率高的“章”或“节”上。
3 步骤三:算出每月的念书时间量
我常说考试录取率很低,是因为很多考生是去“陪考”的,他们都是随性念书,当然不太可能考上。
?状况一:这几天对科目A有兴趣,就只念科目A。过几天对科目B有兴趣,就只念科目B。不太清楚自己念书进度到底是不是没问题。
?状况二:前天心情好念三四个小时,昨天心情差就不念了,今天精神不好还是不念了,心想反正周日再来好好地多念一下就好。就这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念着书。时间就一点一滴地过了,才猛然发现自己念书的进度严重落后。
?状况三:第一个月猛念书本A-1,第二个月念书本A-2,第三个月念书本B,第四个月念书本C。等到第五个月想要复习A-1时,就发现自己对A-1的内容好像很陌生,几乎都忘光了,等于是重新再念过一遍。
?状况四:对B科目没信心,对C科目有信心,就拼命念B科目,C科目等快要考试时再来念就好。结果,发现拿手的C科目得分也不高。
?状况五:对B科目没信心,对C科目有信心,就拼命念C科目,想靠C科目来弥补B科目分数的不足,如果C科目出题太难或是太简单,跟别人的分数差距会不大。这种方法只有在题目难易适中时才会有好效果。
准备考试是讲求策略的,要理性做计划,千万不能随性、随兴而为。
不管考试日期在1~31日的哪一天,我希望你不要把这一个月的时间纳入以下的读书计划中,这几天的读书计划要重新拟定。要把不擅长的章节弄熟是要花掉较多的复习时间的,这一个月不要执着在不擅长的章节上,应该是80%时间放在复习你擅长的部分,因为这些分数绝对不能失分。复习的材料部分,你也可以用大量做题来验证对内容的熟悉度。
最后一个月的做题顺序分别是:(1)近五年的考题;(2)近十年的考题;(3)模拟考题。这样的安排顺序是因为考试方向会改变,所以越久远的考古题参考价值越低。模拟考题是以猜题的概念去出题的,不一定跟真正的出题方向是一致的。
假设一个平时要工作的上班族,扣掉考试那个月份后,可以念书的时间有7个月,并假设我们对每一科目通通不擅长,每一科目的满分都是100分,其中科目A分成两本书,这两本书各占50%比重。
周一到周四,每天最少可念3小时。周六可念6小时,周日可念4小时。
每周的最小念书时间量是3×4天+6+4=22小时(1320分钟)
每月的最小念书时间量是1320×4周=5280分钟
4 步骤四:订出每本书在每个月的进度目标
订出每本书在每个月的进度目标与截止期限,这样才能善用心理学上讲的效果——适当的压力可以刺激效率的提高。
先念必考的章节,这样你才有时间可以多复习几次,既然必考,就代表你一定要拿到分数。较不考的章节,从最后一个月开始往回安排,反正出题的概率低,题数也不会太多,少复习几次也不会吃亏。
这个步骤很重要,可以让你订出较为合理的目标。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或是太松散的计划。也能断开随兴(随当时的兴趣)的读书计划。
越到后面几个月,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复习必考的章节上。
5 步骤五:订出每个月念书的进度表
综合第二步骤跟第四步骤的结果,就可以知道订出每个章节的时间限制,没有时间限制的话,多数人会一边念书一边分心,一个章节恐怕会念很久很久才会念完。
综合第三步骤跟第四步骤,就可以知道1st月的读书进度应该是:
这些时间的计算,是要让你自己随时知道,自己的读书进度是否有落后的迹象。用这样的方式,才能理性地订出每个章节的时间量,才不会通通凭感觉来决定自己的读书进度。也不会进度已经超前了,还觉得自己念书太慢。或是进度已经严重落后了,还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念书时间。
尤其是需要大量花时间理解的观念,千万别样样通,却样样松。“第一次学习”是指“看完书+整理好思维导图”,若还有剩余的时间,就复习一下之前章节所画的思维导图。
即使是需要计算的理科也是一样。针对“观念”要多花点时间看,去弄熟弄懂,胜过你写一大堆的练习计算题。
写练习题都是放在复习中。从“第一次复习”开始,每一次的复习都是先看一下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回想完整的句子,然后写写练习题。
6 步骤六:念书进度暂时超前的处理方式
书本C的每个章节可以念14小时40分钟,我想你不太可能念这么久才念完一个章节,剩下来的时间你就可以有下列选择:
?选择一:改念本周计划中书本A-1比较不熟悉或没念完的章节,或做题。
?选择二:改念本周计划中书本A-2比较不熟悉或没念完的章节,或做题。
?选择三:改念本周计划中书本B比较不熟悉或没念完的章节,或做题。
?选择四:多念本周计划中的书本C几遍,或做题。
我会建议,除非是本周计划中书本A~C的章节通通都滚瓜烂熟了,否则不要提早念下一周的计划。毕竟,这个念书计划是要你稳扎稳打地念完一遍,同样念一遍但是效果要比别人更好。
7 步骤七:念书进度暂时落后的处理方式
准备考试千万不能贪快、求快,而念得不扎实。贪快求快,虽然可能念得次数更多,但是效果不会更好。你看看那些全职准备考试,却连考三年以上都没录取的人就知道了,他们念了很多遍,但每一遍都不扎实,这种不良的念书心态绝对要舍弃。
如果一章的范围太大,你可以把范围再拆小一点,改用一节来计算。假设一章有四节,你就可以知道一节最多只能花费多少时间在上面。
万一第一节的“第一次学习”进度落后了,当然是要读通为主,但是你要记录下来,要利用“第一次复习”的时间把没读的部分补念完。念第二节时就要警醒一点,要鞭策自己好好专心读,千万不能再延后进度了。
万一连续好几个章节的进度通通都落后了,那么你就要更加警惕了,有三个需要自己检讨的原因。
(1)在这项科目的理解力是否太低?
理解力太低的话,就要考虑是否该“花钱买时间”去补习。
但是补习也是很花时间的,这部分就要依照自身状况拿捏要不要去补习。一般而言,找到“好老师”去补习,胜过自我摸索耗费时间。
(2)专注力是否太低?
专注力太低的话,就要重新思考每天念书的环境是否要改变?总之就是要改变各种外在环境条件来要求自己更专心。
(3)可以投入的念书时间是否太少?
读书进度一旦落后了,立刻把本来要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挪来读书,增加读书的时间。例如,考虑跟亲朋好友商量一下,是不是暂时让你当个“宅男宅女”,要用行动支持你完成重要目标,考试前千万不要再主动来找你出去吃喝玩乐。
全职考生若念书时间太少的话,通常可能是太放纵自己了。
全职考生请把自己当上班族,只是你的工作项目叫念书。上班族一天工作八小时,你一天至少也要念书八小时。上班族一周工作至少五天,你一周至少也要专心念书五天。
“学习”是“学”+“习”,意思是一边吸收,一边执行。面对同一个科目,每个人的学习障碍点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科目的障碍点也都不一样。准备要考试的你,看完本篇文章后,你要立刻开始执行,一边做,一边修正自己的读书方式,这样才对。
第一次复习应该在学习完成的1小时内。如1/1前完成。
第二次复习在学习完成的24小时内。如1/2前完成。
第三次复习在学习完成的1周内。如1/7前要完成。
第四次复习在学习完成的1个月内。如1/31前要完成。
第五次复习从第四次复习日开始算2到4个月内。假设第四次复习是在1/24复习,第五次复习就在3/24~5/24之间复习就好。
要让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刚开始复习的间隔时间要短,要多复习几次,之后就可以把间隔拉长。
9 步骤九:运用立体多项式学习法
很多人会安排第一个月阅读书本A-1,第二个月读A-2,以此类推,等到第五个月才回头复习A-1,这样复习间隔太长了。
安排方式如下列步骤:
(1)第一步
书本A-1的第一章根据上面的复习定律,一个月内应该要读完一遍、复习四遍,分别安排如下图的举例。
根据前面的计算,读此章节时要在4小时53分钟内读完,但原本在计算每月最小的念书时间量时,周一到周四晚上只能抽出4小时,这时我会建议你周一到周四要提高自我要求,要求自己在4小时内读完,并运用思维导图做好重点笔记。
如果当天可以念书的时间超过4小时,或是你提早念完了该章节,那就参考步骤六跟步骤七中提到的四个选择。
复习时,切记不是把书本全部再读一遍,这样太没有效率了,复习应该是读思维导图重点笔记,做题目并检讨错误才对。如果是需要计算的科目,应该是直接做练习题并检讨错误。
(2)第二步
假设今天读书本A-1,隔天就要换一本书来读,也就是说隔天要读A-2,加上复习A-1。
书本A-2的第二章根据上面的复习定律,一个月内应该要读完一遍、复习四遍,分别安排如下图的举例。
读此章节时,要求自己最多在4小时53分钟内读完,并做好重点笔记,理由与其他注意事项请见第一步。
(3)第三步
以此类推,将书本B的第二章安排如附图3的举例。
读此章节时,要求自己最多在9小时46分钟内读完,并做好重点笔记,理由与其他注意事项请见第一步。
(4)第四步
以此类推,书本C的第三章依照上面原则安排。
读此章节时,要求自己最多在14小时40分钟内读完,并做好重点笔记,理由与其他注意事项请见第一步。
【延伸问题1】变形版的读书计划
这是某大学电机系学生看完《思维导图:创意高手的超强思考工具》后,立刻举一反三提出的变形版读书计划,并写信来问我这样的安排方式可以吗?
假设我要念的书籍有三本,目前是第一次的学习(看完书+整理好思维导图),排定一周要念的章节是A-1(共10页)、A-2(共12页)、B-1(共11页)、C-2(共17页)。
分别记录下这四个章节总共花了多少时间才能读完与画好思维导图,再除以每个章节的页数,换算出每一页平均要花多少时间。例如:A-1与A-2合计平均每页13分钟,B-1平均每页16分钟,C-2平均每页20分钟。
倒算回去,书本A有15个章节,共300页,就能算出每一个章节分别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读完,跟整本书应该要3900分钟才能读完。如果眼下的剩余时间低于这个3900分钟,即代表时间资源不足,在确保读完的章节都读懂的情况下,那也没办法了。
以上由读者写的时间规划方式,跟我在《超强思维导图活用术》书中所写的,理性逻辑上观念是一致的,但是他忽略了执行时,人性总有非理性的部分。
也因为存在着非理性部分,所以无法建立一个SOP或是一个公式来解决所有问题。
该读者写的方式,我以前也思考实验过,但是这种方式太容易放纵自己,因为你是依照没有其他压力状态下去统计实际的念书时间。
公务员考试、硕士考、证照考、学测等这一类的备考时间是好几个月,不是短暂的一两天。越接近考试,越容易放纵自己。
别忘了,准备考试就是一场马拉松赛,读书的时间节奏很重要,不是起跑快,或是光靠后面冲刺就能百战百胜的。
【延伸问题2】函授影片的读书计划
很多用补习班函授方式备考的同学,是看老师的上课录像。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疑惑:
我现在是用看影片的方式在学习,一集约3hr,第一科有37集,第二科则是19集,想问老师说如果用集数来安排读书进度是否会比较合宜?
因为每一集影片,老师讲的几乎都是观念(偶尔才会讲范例),虽然会因考试频率而区分出较重要、较不重要的章节,但因前后章节的观念是连贯的,故我无法跳过前面的集数而先读后面的集数。且因为每一集的时间固定,也方便了我安排进度。例如,礼拜一看第一科第一集。礼拜二看第一科第二集,且复习第一科第一集。所以才想问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以集数来做进度的安排是否比较合宜?
搭配函授影片的学习情况,还是要分成“学习”还是“复习”来看。
(1)第一次学习
依据该读者的描述,我猜想他应该是对该科内容很不熟悉,所以我的建议是:
1.先照老师的集数顺序去看。在看影片的时候,遇到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就可以快转跳过。
2.有字幕的影片就用直接快转的方式来看字幕,遇到不熟悉的内容就恢复成正常速度。比较不重要的章节,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看。
用以上两种方式去控制念书的节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逼自己去吻合自己的预定进度。
如果重要章节的进度落后了,就要想办法少玩乐一点,去多挪一点时间出来把进度补齐。或是挪比较不重要章节的时间过来。
或是观念先看懂,假设时间不够用,那就把范例放在“第一次复习”时来补。不过我个人是比较不建议这样做啦,我比较讲求要有破釜沉舟的心态,宁愿多花时间念书,也不要让进度落后。
事情要照轻重缓急安排,破釜沉舟的心态是准备考试的这段时间,昭告天下,一切以考试为重,朋友间的吃喝玩乐活动通通等考完试再说。
(2)第一次复习
章节的顺序,还是照集数安排,但复习时间的长短就要照重要与不重要的方式安排。
除了要补“第一次学习”的落后进度外,尽量不要再看影片了,而是看你整理好的笔记。
(3)第二次之后的复习
不重要章节的时间跟次数都可以减少一点,把时间跟次数挪给重要章节。
【延伸问题3】写练习题的读书计划
补习班的讲义或是市面上贩卖的练习书,都会帮我们在章节后面列出很多练习题。写练习题的最佳时机也是常常被学员询问的问题:
写练习题是在复习的时候,因为读过的每个章节都需要复习,所以老师您的说法似乎意味着“每一个章节的练习题都要写”,但我现在所拥有的读书时间很少,无法写完补习班讲义中每个章节后面的练习题,所以我势必要依重要性来分出写练习题的顺序。写练习题的最好安排方式是什么?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学+习”,也就是学完后马上练习,但不需要每个练习题都写。若是选择函授的人,最好是在看完函授影片后就先写练习题。例如,看完函授影片第一章或书籍第一章,立刻写第一章的练习题。看完函授影片第二章或书籍第二章,立刻写第二章的练习题,以此类推。
写练习题的顺序是先写完“最近五年内的考题”,再写“六到十年前的考题”。如果没有办法在“第一次学习”时,就写完练习题的话,那就依照下面的方式来安排练习题的顺序。
(1)第一次复习
先写完“最近五年内的考题”,可以帮助你了解考试方向。有足够的时间再写“补习班的模拟题”,因为模拟考题通常比较刁钻,大型考试不见得会考这种刁钻题。
(2)第二次复习
有多余的时间就开始写“六到十年前的考题”,或是写模拟考题。
【延伸问题4】写时事题的读书计划
有些公务员考试、证照考、硕博士考试会加入时事题,这部分该如何以思维导图准备呢?
要整理时事新闻必须要汇集各方数据是一件很浩大的工程,还必须分析时事考点处,才会知道该链接到哪些相关知识上。我的疑问如下:
1.这样看来时事考点应该是只能靠自己去发现,对吗?
2.每天社会案件何其多,整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若是一个思考不周密漏掉对某法的探讨,就会失分。偏偏刚发生社会案件这部分无解答可对照,这真是很伤脑筋。该怎么做比较好?
第一,这样整理会很耗时,考点要抓到多细致,由自己决定。看你觉得这方面的分数占比有多大,来决定你要抓多细致。这种能力是积少成多的,是脚踏实地累积来的。
第二,这种就是考验大家是否真的把课本读通读懂喽。抓重大事件去整理就好,新闻出现超过两三天的再做。反正社会事件看久了,你就会归纳出几个类型,每个类型所运用的法条大同小异。
【延伸问题5】如何找到好的读书方法
学,然后知不足。常有学员上完我教授的成人考试高手班后,开始对读书方法很有兴趣,常常会留意坊间书籍或网上论点。但很快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读书方法的书籍琳琅满目,且这其中可能也有些充斥着谬论,但因为我非专家无法判断真伪。有些论点根本是写作者的自身经验,我可以高度怀疑是否真的不管谁来做都有效?
每个人的论点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不知道在前提条件下,我不敢断言对方的论点是否正确。一种米养百样人,读书方法一定有因人而异之处。
自己要先有专业度,才能分辨真伪,所以只能靠长时间批判性思考的经验累积,无法在此简略回答。
我通常比较不去看那些仅描述自身经验的读书方法,因为多数技巧仅适用于作者本人。
科学讲求的是“信度”与“效度”。信度越高,就是不管你做几次,几乎都得到一样的结果。效度越高,表示不管是谁来做,结果几乎都一样。
我喜欢看的是依据科学理论(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普通心理学)所实验出来的方法。我要确保我教授的读书方法是符合“信度”与“效度”,所以平时阅读很多这一类的书籍。
以下的“复习定律”是根据“遗忘曲线”所订下的,有兴趣了解原理的人,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两本著作:《超强学习力训练法》(晨星出版),页240;《轻松考高分的图像记忆法》(大乐文化),页144-146。
日本人川村明宏提出“立体多项学习法”,详细说明可见《眼脑直映快读法》(晨星出版)页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