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今周刊》的记者来采访的时候,一直追问我两个问题:
大学毕业第一年月薪28K,却能在一年内还清三十多万的助学贷款,你是怎么做到的?
刚进新公司的菜鸟,是一般行政人员,也不是业务工作,怎么在半年内被加薪两次,并在一年后升任小主管,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的诀窍就是将笔记本全面“图解化”,而图解化的最佳工具就是“思维导图”。
一、加速成为专才、通才
学生时期的我喜欢看书,除了教科书以外。下课后,我是能不碰教科书,就尽量不碰,所以必须养成一种快速把教科书读懂、读完的能力,透过思维导图就能办到。
大学时代,虽然念理工学院的科系,但是我每周都会跑到文学院、社会学院、医学院这三个图书馆去借书,每周至少要借四五本出来看。原因很简单,就是好奇。
也因为见多识广,脑中累积的背景知识量够大,所以下次看同类型的内容时,更容易掌握到关键知识,渐渐就能做到见多识深,这些看似与主修科系不相关的闲书,却是打开我前往“举一反多”跨领域运用之路迈进的契机,对于后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而上述的整个流程,透过思维导图就能很快速地达到正向循环。举例来说,我第一次看讲述财经投资的书籍,可能看不懂一些专有名词,如“选择权”“买权”“卖权”。但阅读理解这本书内容后,能掌握好本书的所有重点与各重点间的逻辑关系,通通累积在脑中而形成背景知识,下次阅读到该领域范畴的书籍或文章时,掌握重点的能力会更迅速,等同于知识的累积更迅速。该领域范畴的书籍看得越多即是“见多识广”,而同一范畴的知识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借由大脑天生的自由联想能力,就能自动化地产生“见多识深”的观察与洞见。
二、勇敢面对挑战
没自信的上班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人:忙于每天的大小事,忽视或无法实时发现自己天天的小进步。
?第二类人:习惯自我贬低,过去成效30分,现在做到40分,却不认为自己有进步。
?第三类人:习惯苛求自己,过去成效80分,现在做到90分,却总遗憾没有达到100分。
过去我刚进某家纺织公司时,曾同时兼任商品企划、研发与样品室工作。商品企划要动脑筋发挥创意,需大量搜集数据与分析数据;研发要在有限的条件下解决问题,最好能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能一直忙于琐事;样品室的工作却是每天都要服务一群人,随时有人会来打扰你。
我必须养成一种随时可以开机动起来高速运转,也可以随时静下心来、沉淀思绪发想创意的脑袋,更重要的是在高强度工作后,回家还要能够睡得着。这么冲突的两种工作方式同时集中在身上,我就是靠着思维导图帮忙解决所有大小琐事与时间管理,渐渐训练出随时能开机与关机的脑袋:一个人动脑要抵过两个人动脑。当时的我是第一类人,每天机械式地工作,还好靠着思维导图的练习,思考力才没有在昏天暗地的上班族生活中萎缩坏死。
在教育业开始从事兼职工作后,有一次跟同事太太去听一场同步口译的演讲,我一边听讲,一边在脑海中用思维导图画出听到的重点。两个半小时结束后,同事太太告诉我:“你不觉得今天的演讲乱七八糟的,东讲一点、西讲一点吗?”我一边回想脑中的思维导图一边回答:“不会啊。讲者先讲的是A,原因是……不过因为……所以导引出B。B的情况是……所以……最后是C,要注意……其实他今天就只讲了ABC这三点。”
听完我的思维导图解说,同事太太豁然开朗,仿佛我才是那位翻译。但明明我跟她听的是同一场演讲啊!她狐疑地问我:“奇怪,怎么听你说比听讲者说还要清楚?”
这时我才惊觉,原来思维导图已经带给我不可思议的变化。在我离开该纺织公司后,我的工作必须要由两个人接手才能完成,表示当年的我是一个人抵过两个人的工作效率与成效。即使是十多年后的现在,该公司仍使用我当年所设计的商品看版给客人参考,回头看看,这真是不可思议的效率!
我在教育业的第一份专职工作,可以说是“被骗进去的”。(开玩笑的啦,前老板别生气喔!)原来的人提出辞呈后,该职位又空了约半个月,我接手时发现该单位缺乏工作流程的整体思考观,很多资料没整理就算了,甚至连数据都没有建立,信息数量庞大又杂乱无章。这时,思维导图就好用了!我立刻发挥大数据的精神,透过思维导图开始一一梳理所有工作的来龙去脉,用一个月的时间弄清楚北中南公司的所有作业流程,并开始动手建立内部数据库。这时期的我是第二类人,靠着思维导图的整理力与思考力,帮整家教育公司建立起一套数据库系统,这应该算是很大的绩效了吧?可惜当时我的“第二类人”思维,并没有看清楚自己的能力又更进了一步。
后来,公司聘来一位新执行长,当时公司的业绩增长了三倍,需要更多的后勤人员支持,但这位执行长抱持着传统的管理思维,他认为后勤部门是烧钱的部门,就算补足人力可以持续让业绩向上成长,仍然不愿意补足后勤部门短缺的人手,而且还不断对我们洗脑所谓“能者多劳”,让后勤部门的同事以为是自己能力还不够,所以无法高效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
看到这里,你大概可以猜到了吧?当时的我必须负担“一个人抵三个人用”的工作量,这时的我是第三类人,能够禁得起被错误的管理思维压榨利用,只因为思维导图已经将我的工作效率提升到极致的境界。幸好有思维导图,我随时可以事先设想各种可能的情况,先采用“防止错误发生”的问题分析思考,再用“解决问题”的思考去安排所有事务,最后就像千手千眼观音一样让事情顺利完成。
离开该公司后,很多人开始对我说出他们的心里话,也有很多人来找我合作,让我更加深深体会到,思维导图帮我完成了许多不可能的任务!工作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那正是老板给我们薪水的目的,但用思维导图就很容易做到“把困难化为养分”。每解决一件困难的工作,你就会对自己更有信心,进而成为一个“勇敢面对挑战”的人。
思维导图带给我人生巨大改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能够公开与大家分享的,都穿插在本书各章节当中。我想告诉你的是:“只要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思维导图,你也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掌控者!”
三、从此人生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看完上面的工作经验分享,你大概会很讶异,我是怎么办到“一个人抵三个人用”的?
如果你已经看过我的上一本书——《思维导图:创意高手的超强思考工具》,应该也会跟其他读者一样,很想知道为什么我能很顺利地从已经工作七年的纺织业转换到教育业?为什么教育业的前辈已经被市场淘汰了,我还能不断研发出新的教材?
我想告诉你三个工作观,也是三个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个人心得:
1.人生真的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2.过去的工作行为,塑造出现在的人生。
3.输在起跑点没关系,但要赢在终点。
所有的老板花钱买我们的专业、给我们薪水,是期望我们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把事情做坏。把事情做好是应该的,上班族必须要有这种体会。
我在纺织业的工作很忙碌,不把自己当员工看待,我把自己当老板,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该如何完成手上的工作。刚开始因为不熟练工作内容,肯定做不好,但透过思维导图来思考还需要调整哪些工作上的行为,一步步检讨自己,一步步改进自己。
因为我经历过纺织业抢外销订单得要有“能快速反应”的磨炼,当面临教育业第一份很烦琐的工作内容时,那些烦琐的难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块蛋糕(piece of a cake)”,只是我需要时间去完成这些繁复又环环相扣的工作任务。
在那时,老板找我来是要解决问题的,是要“能做事的”,而不是“来公司交朋友的”。我必须很快就达到“思考”与“实战”同步并行,我必须能“动脑”,也必须能“卷起袖子动手”。
透过思维导图,我很快就能快刀斩乱麻似地找到公司的众多弊端,一边“大破”的同时也能“大立”。透过思维导图缩短了行政工作时间,省下来的时间就让我能更加精进教学技巧。我同时做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
等于是别人只活一年,我已经活了两年,这就是我在职场上升迁加薪速度比别人快的必然原因!就如同我小时候念书一直都不是名列前茅的优等生,但透过加倍努力,总也能在关键时刻的考试中名列前茅。
在某些人眼中或许“加倍努力”等于是“苦”。但我不照抄他人的努力轨迹,不去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也不进行没有方向的随意、随兴“碰运气型”努力,而是透过思维导图先确定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目标,分析各种情境与困难,把思考焦点放在目标结果上,依据“我未来想要的结果”往前倒推出“我现在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思考角度让我不觉得现在的努力是苦的,反倒透过一步步的努力来告诉自己:“我又往目标靠近一步了。”
只要你能像我一样,充分发展理性思考,而不是流于情绪性的随兴,你也能让思维导图为你的人生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
本书的思维导图范例,全以顺时针方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