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朝
绘者:张姝瑞
本篇为记录诗人游山玩水的游记,以变幻的自然之景,抒忧苦之情。仕途不顺的诗人,心中郁结,不避幽远,探山访水,以求心灵上的慰藉。深林潭水寂寂声,吸引诗人伐竹取道,准备一探究竟。那竹林之内,葱茏之下的潭水,有怪石环绕其外,有鱼群潜游其内,有日影浮动其上,有藤枝飘摇其四周。四下无人,唯有绿波翻涌,清奇至极便心生寒意,幽幽入骨。若是不速速离去,只怕满怀悲伤就此逸出,和弥漫的寒气合为一体,便会太过凄凉。
文中物景虽多,中心图只取竹石与潭水,一是同文章首段内容相适应,便于想象;二是繁中留简,一目了然。以黄绿色背景为底,使碧蓝色潭水更为突出,吸引眼球;石块和潭水组合成“石”字,暗喻《小石潭记》的文题,两个字体小人一上一下,帮助规定中心图大小。导图简洁而不简单。
主干部分分两个角度展开,即从内部深入和外部补充。第一、二主干说明景与情。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似重景实重情,景变情亦变,层层叠叠的情犹如那层层叠叠的林海和波纹,一击激起后便隐于静谧;树难止因为风不静,情难抑也事出有因,故第三、四主干从背景和手法拓宽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详细分析如下。
前两个主干间最大的联系由徐步而下的小诗人牵线而成。一是点明诗人游览,景与情因地而变,即“移步换景”的特点;二是呼应“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提示两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思考中不能断,也仿佛暗喻作者心情逐渐低落哀伤的变化;三是对应中心图,构造宛若在游赏一般的动态感。出现的“树”“石”“水”都使用了图像,静物不再固定,鲜活生动着实有趣;“小”“曲”“哀”等特点圈上圈表强调,但不抢小诗人的风头,让它安静赏景。
第三、四主干部分作为从外部对于文章的补充,不仅能帮助理解行文内容,更能深入理解、引起共鸣。作者手法娴熟,条理分明,用文字给“树”“石”“水”都打了“聚光灯”,三个主要景物“演员”手拉手相继粉墨登场;文字“镜头”聚焦又“变焦”,不同角度进行刻画,有静有动,像是演员停下了台词以供留白思考,又像是作者凝结了他的视线,透过事物表象看到了这些自然景物空明澄澈的灵魂;游鱼的灵动、围岸的崎岖、绿意尽染之下,四下无人的静谧勾起了诗人因奇遇石潭而片刻忘却的忧郁——因宦官陷害,身居高位被贬,途中再被降职,好友也被害,仕途不幸、命途飘摇,就像那颗受伤半死的心,在箭头之上摇摇欲坠,满是淤青和缝补的痕迹,不幸的人心灵定是伤痕累累。诗人出身高贵,文采出众,意气风发的少年脚踏实地地打下了一片天,抱着热忱想改变黑暗腐败的朝廷。此等熠熠生辉的麒麟之才被奸人所害,一下从云端跌入谷底,又一再被踩入尘埃,愤懑难抒的诗人为了排解那不幸的乌云走山访水,想用自然美景慰藉那一再失意的心。于是,《小石潭记》诞生。
叮咚的泉水,奇异的怪石,似与游人相乐的游鱼都给他带来了片刻的安宁。但是此景虽美,那竹林却太过寂静,氛围太过清凄,连泉水都慢慢变得刺骨。本来惊喜的心情低落了下来,官场的失意又萦绕心头。出于悲伤郁结的恐慌,诗人匆匆逃离那冷寂之地,游赏的戏码草草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