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1 / 1)

[作者]张岱 [朝代]明末清初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的一个小岛上,是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题简洁、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绘者:贲威翔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散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明朝遗臣对旧朝的怀念。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流露出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淡淡愁绪。于是将中心图画成一个正在盘坐的中年人模样,并将整个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概括为:时、景、事、情。

第一部分:时。具体写的是雪后游湖。重点介绍了时间背景,再由年、日、时进行细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纪年法,崇祯是明思宗的年号,这也印证了作者对大明王朝的怀念。“更定”画了一个钟表,时间标明是晚上八点左右,旧时每晚八点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

第二部分:景。具体写的是西湖雪景。具体是由大到小,由上及下,从总体形象入手,写出天空、云层与山水之间白茫茫浑然一体的景象。这部分的第三分支具体写湖上影子,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幽远脱俗,物我合一。

第三部分:事。具体写的是湖心亭奇遇。主要是在湖心亭上遇“知己”,在短暂的交谈后饮酒离开的事。其中要注意的是,“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是互文,不仅我喜,而且“知己”也喜。这部分用了“到”“见”“拉”“饮”“别”“问”六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动词作为二级分支上的关键词,便于我们清晰回忆整个事件的经过,层次分明。

第四部分:情。具体写的是借舟子语。这里借了舟子的话,来体现自己不俗的志趣。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的高度评价,巧妙地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的品格。

这幅思维导图中,黑色线条上的关键词均为绘制者根据原文内容,经过深入理解后,延展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