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昀 [朝代]清
“河中”是地点,“石兽”是对象,“河中石兽”的意思是沉入河中的石兽。题目是文章叙事的线索,本文就是围绕石兽落入河中以后,人们相继打捞石兽的情景展开的描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绘者:许家瑜
这幅图以文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对落入水中的石兽位置的看法为中心图。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但都是有关石兽的,因而只画了一只沉入水中的石兽,添加了鱼儿和水草让画面显得活泼可爱,增添了趣味性。
第一部分“石兽落水”。“石兽”二字图像化,用溅起的水花来强化记忆。用“沧州”、定位图标加上箭头及河边一座寺庙表示“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掉到水里表示“山门圮于河”,这幅图直观地表达了“圮”的意思是“毁坏”。两只石兽沉于水底,直观表达了“二石兽并沉焉”。
第二部分“寺僧打捞”。“阅十余岁”用一个飞翔的时钟加上对话框“十年”表示。用募捐箱表示“募金”,用“寺庙”“修缮工具”表示重修。僧人在庙外的河水里打捞石兽,用虚线绘制石兽表示“不可得”,一个和尚想石兽顺着水流漂走表示“以为顺流下矣”。太阳照着河流中的两艘船表示“棹数小舟”,一只手拖着一个铁耙表示“曳铁钯”理解“曳”的意思。最后小船在10里的界碑处停下,表示“寻十里无迹”。用对话框加“无迹”强调此次打捞的结果。
第三部分“讲学家分析”。此处正好连接中心图中的讲学家,直接写了“分析”二字。“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用寺庙中一个人给很多人讲课来直观表达。“闻之笑曰”画一只耳朵,一张嘴表达。“尔辈不能究物理”,此“物理”非彼“物理”,此处是“事物的道理、规律”,现在的“物理”是一门学科。因此在《物理》书上打叉来表达,避免记忆错误。“是非木杮”的意思是这不是木片,用“石兽”不等于“木片”的图就能避免记忆和理解错误。“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目了然,不做解释。“石性坚重”,把一块石头放在秤上,显示数字为一吨,表示“重”;用锤子敲击没反应表示“坚”。用瓶子倒出的沙子像水流出一样表示“沙性松浮”。“湮于沙上”用一只虚线画的石兽表示“湮”即“埋没”,埋在沙下的石兽加向下的箭头表示“渐深渐沉”。“沿河求之”,用之前的图表示,大头娃娃头朝下,身子朝上表示“颠”的意思是“颠倒、错乱”。用僧人点赞、记录、点头表示“众服为确论”,即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第四部分“老河兵笑曰”。认为应当求之于“上流”,水流的箭头指向石兽折到坑洞可以直观表达“水不能冲石,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这一过程也可以用极简单的图表达出来。一组虚线的石兽的翻转过程把“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环形的箭头围绕石兽旋转表达“转转不已”直至到了“上游”。“求之下流,固颠”,对于“颠”的图和“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的区别是多了几个箭头,对“颠”起强调作用,讲学家也不能“究物理”,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这里用箭头连接,使得关系表达更加明白清楚。僧人在上游找到石兽的图也就表明了“果得于数里外”。
第五部分“明理”,由此得出道理。用地球表示“天下”,在标1的圆圈下面打钩,在标2的圆圈下面打叉表示“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写有“据理臆断”的指示牌上打叉说明不能据理臆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