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言文提分锦囊(1 / 1)

[锦囊1]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考查方向

1.直接释义型:即直接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2.判断正误型:即对四个实词分别解释,要求选出错误(或正确)的一项。

3.一词多义型:即给出四组短语或句子,理解同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4.辨古今异义型:即选出古今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5.理解例句型:即给出例句,要求考生选出词语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解题技巧

技巧一: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技巧三: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技巧四:课文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文阅读。

技巧五: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词。

技巧六:对句判断法。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答题思路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答此类题目时,可以将几种答题技巧综合起来运用,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推断。

导图锦囊

典型例子[云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答案①下雪②勉强,尽力

解析①“雪”在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雪。②在古汉语中,“强”读“qiǎnɡ”时,常当“竭力,勉力”“勉强,强迫”讲,这里可采用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可译为“勉强,尽力”。

[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查方向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3.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题技巧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词语来替代。

4.先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答题思路

1.要理解并把握语句中虚词的特点,并把每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根据例句逐个落实。

2.要把虚词放在句子中了解意义和作用,注意它在句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尾)与前后内容的关系、搭配习惯和使用规律。

3.通过分析语句结构情况,比较虚词词性是否有变化,从而判断其意义和用法。

导图锦囊

典型例子[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1)。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2)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注]

(1) 郎:郎官,一种官职。

(2) 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头为饮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月氏遁而怨匈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无与共击之 何陋之有

D.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可译为“把”。B项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不译;表转折关系,但是,却。C项中的“之”:代词,代指匈奴;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项中的“于”:介词,表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从”;介词,可译为“比”。故选A。

[考点3]理解并翻译句子

考查方向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选择题,判断句子翻译正误。

解题技巧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并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准确把握。

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要准确把握。

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晓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答题思路

先根据要求翻译的句子及上下文,弄懂句子的大体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参照不同的翻译方法,将句子中的词语分别落实。

导图锦囊

典型例子[新疆中考]阅读《周亚夫军细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②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答案

①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

②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

解析翻译句子要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注意关键词的解释。①句中“以”解释为“任命”;第二个“军”是名词用作动词,“驻军”。②句中“已而”解释为“不久”;“之”是动词,解释为“到、往”;“被”是通假字,同“披”,解释为“穿着”。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通顺即可。

[考点4]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考查方向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

解题技巧

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无论提取文章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在理解文意、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1.信息提取法。先疏通文意,再归纳信息,包括人、事、景、情、理。

2.题面验证法。利用试题题面,整体把握文意。

答题思路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的关键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导图锦囊

典型例子[广东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选自《资治通鉴》)

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答案①马援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②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解析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结合马援的语言及他做的事情分析马援的性格。马援经常对宾客们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由此可以看出马援是一个志向坚定的人。马援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说明他是一个赈施钱财的人,因此他受到隗嚣的敬重。

[考点5]理解文章所蕴含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考查方向

1.直接考查:如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

2.间接考查: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或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等)。

主要考查内容是正确归纳表述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或者是能对体现人物观点、情感、态度的相关文字分析理解。

解题技巧

1.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文言文写景、叙事、抒情都有一个情感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看看文章写了什么人、事、景,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景。

2.了解作者经历,把握情感差异。我们阅读文言文一定要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经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文言文的思想情感往往浓缩在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中,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文眼”,就能快捷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

答题思路

1.对文言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等,应结合语境以及上下文去理解疑难词句的意思;利用古汉语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等)去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整体把握文章的类型特征;领会、感悟文章内容所蕴含的东西,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赏析作者的写作技法和语言艺术;与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其异同点。

导图锦囊

典型例子[岳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1)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

(1) 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

特点:轻身延年,忍寒苦,淡泊,不待泥土而生。

情感:表现了作者对石菖蒲的喜爱赞赏之情。

参考译文

凡是生长在石头上的草木,必须有少量的土附着在它的根部。比如石韦、石斛这一类,(根上)虽然没有土,但只要离开它本来的地方,就会立刻枯死。只有石菖蒲,将它和石头一起拔出来,洗去泥土,用清水泡着,放在盆中,可以几十年不枯萎。虽然不是很茂盛,但是它的枝节和叶子坚硬细小,根须都联结在一起,在桌子上长得郁郁葱葱,时间一长就更加喜人了。它的瘦身延年的功效,已经不是昌阳能比得上的了。至于它能忍受寒苦,安于淡泊,与清澈的泉水、白色的石头在一起,不需要泥土就能生存,又岂是昌阳能与之相比的呢?我在慈湖山中游玩的时候,找到了几棵(石菖蒲),用石盆养起来,放在船上。用文石、石英夹杂在中间,光彩鲜明,香气浓郁,我心里很是喜爱它啊。回头又害怕陆上之行不能养好它们,就把它们送给九江道士胡洞微,让(他)好好照顾。我再到这里的时候,将要问问它们是否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