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是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通过赏析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理解古人的情怀,体会文言独特的美感。运用思维导图来阅读文言文能够让我们追本溯源,思接千载,将核心知识考点融于一张图,更加系统化、规律化、整合化。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文言文阅读的整体要求。
文言文阅读的整体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即“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明确文中的一些多音字的读音,掌握通假字的意义,理解关键实词的含义。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能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艺术特色做简要评价和赏析。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读懂、读透文言文,就要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下面我将文言文阅读需要学习的知识整理在了一张思维导图上,以便于学生们学习。
文言文阅读重点
一、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或“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通假字的种类: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愚公移山》)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马说》)
3.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论语〉十二章》)
二、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1.词义的扩大。例如“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再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已不是专有名词,而成为普通名词,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的缩小。例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只指男子的配偶。
3.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鼻涕。再如“池”,古代指护城河,现在则指水池。
4.感情色彩变化。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例如:“卑鄙”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是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卑鄙”即此义;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变成了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有些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了现代的双音节词。例如:“日”表示“太阳”这一意思,自唐宋以后人们在口语中就使用“太阳”一词而不用“日”了。再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但在成语“目不识丁”“寡不敌众”中还在使用。
6.单音节词变为复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复音节词居少数,发展到现代汉语,单音节词一般都变为复音节词了。
例如“一屠晚归”(《狼》),我们现在说“一个屠夫傍晚回家”,古代汉语中的四个单音节词对应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复音节词。
三、文言文常见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词多达十几个义项。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词多义主要是由引申、比喻、假借等产生的,因而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主要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
1.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的最初的意义。它是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触发点。例如: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醉翁亭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③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从”,从字形上看,是一人紧跟着另一人,因而义为“跟随”,即“从”的本义。例①中的“从”即为此意。例②中的“从”的含义是“学习”,例③中的“从”的含义是“顺从”“依从”,都是由其本义派生出来的。
2.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即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例如: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例①中的“鄙”的含义为其本义“边邑”,例②中的“鄙”的含义为“见识短浅”,例③中的“鄙”的含义为“浅陋”“目光短浅”。因为是边境地区,所以偏僻闭塞;由于闭塞,未能受到社会文明教化,因而相对较为浅陋、庸俗。各义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本义“边境”是引申义的起点,“见识短浅”和“浅陋”都是从本义引申而来的。
3.词的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生发出来的意义,大多是通过修辞上的比喻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但它与修辞上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经成为多义词中的一个意义,是约定俗成的、经常使用的、词典上记录下来的意义;而比喻则是临时性的。例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句中“崩”在这里是运用了其比喻义,比喻皇帝的死亡。
4.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例①中的“反”是“返”的假借,意为“往返”。
例②中的“食”为“饲”的假借,意为“喂”。
四、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性质和语法功能的词临时做另一种性质和语法功能的词,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例如:
中通外直,不蔓(长藤蔓)不枝(长枝节)。(《爱莲说》)
策(用马鞭驱赶)之不以其道。(《马说》)
2.名词做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时间词、处所词除外)不能做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却较为普遍,并有着如下几方面的修饰、限制作用: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是名词做状语,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那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法”是“依照法律”“按照法律”,修饰谓语“斩”,做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例如: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空”是“在空中”,修饰谓语“游”,做状语。
(4)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是“当面”,修饰谓语“刺”,做状语。
(5)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时”用在动词“献”前,做状语,是“到时候”的意思。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等,但有时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动词活用为名词,充当主语或宾语。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伏”做“有”的宾语,表示跟“伏”这种行为有关的人,活用为名词,意思是“伏兵”。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如: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使……触动”。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例如: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死”是为动用法,“死节”意思是“为节操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表示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临时具有了名词或代词的语法功能,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做定语。例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充当判断句的宾语,意思是“忠良诚实的人”,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多数是由于其后面带了宾语,因为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例如: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走完”。
如鸣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乐”原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可译为“以……为乐”。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轻”原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可译为“轻视”。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是主语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饿”“空乏”即“使……苦”“使……劳”“使……饿”“使……空乏”。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后带宾语,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形容词“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思是“认为我美”。
五、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
(一)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介词“被”,而是借用其他的介词来表示。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为”表被动。例如: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3.用“为……所”表被动。例如: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可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被动词。例如: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
(二)倒装句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或出于某种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了,或提前,或置后,我们称之为倒装句。翻译时,一般要把倒装的部分还原到句子原来的位置。
常见的倒装句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谓语前置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放在主语前面,一般为感叹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通常用在主语或宾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语或定语,或者为了使语句流畅顺口,把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之后,形成定语后置。翻译的时候,应把定语放在名词之前。
例如:(1)马之千里者。(《马说》)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4.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1)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投以骨。(《狼》)
(三)省略句
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经常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1.省略主语。
例如:(他们)见渔人,乃大惊,(他们)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例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送东阳马生序》)
4.省略量词。
例如:三(个)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四)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
例如: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有鱼》)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
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
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
例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6.用“乃”“即”“则”“皆”“必”“本”“系”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语气词,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臣本布衣。(《出师表》)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7.用“是”做判断动词,出现较晚且少见。
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8.不用任何标志,前后形成判断关系。
例如:臣本布衣。(《出师表》)
(五)固定句式
文言句法中有些格式是固定的,或表疑问,或表反问,或表判断。熟悉了这种固定的格式,就可以一眼看出是表示什么语气,所以要掌握它。常见的固定句式有:
标志词翻译举例
1.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愚公移山》)
2.有所有……的(人、事、物)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3.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样、怎么、怎么办“如何”“若何”都可以反过来成为“何如”“何若”岱宗夫如何?(《望岳》)
4.如……何对……怎么办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5.是故、是以、以是因此、所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6.所以用来……的
……的原因
……的方法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7.不亦……乎不也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8.得无……乎,得无……耶恐怕……吧
莫非……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9.何以凭什么何以战?(《曹刿论战》)
10.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1.若夫……像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12.孰与……与……相比怎么样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