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割文字信息
在提升审题能力的过程中,第一步要学会的就是切割文字信息。
所谓的切割文字信息,就是将一连串的文字割裂开来,使信息变成一个个较易理解的小片段,方便判读和掌握信息。例如,“雨季的故事”可以切割成“雨季”和“故事”两个信息;“漂流木的独白”可以切割成“漂流木”和“独白”两个信息;“当一天的老师”可以切割成“当”“一天”“老师”三个信息;“常常,我想起那双手”可以切割成“常常”“我”“想起”“那双手”四个信息。
接下来,请试着切割以下题目,找出它们各含几个信息:
?专家(2008年指考)
?远方(2013年指考)
?圆一个梦(2014年指考)
?通关密语(2014年学测)
?人间愉快(2013年年学测)
?自胜者强(2012年学测)
?我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2012年指考)
?面对未来,我应该具备的能力(2014年会考)
?我在成长中逐渐明白的一件事(2011年第一次基测)
?当我和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2011年第二次基测)参考答案:
?专家→“学有专精”的“大家”
?远、方→“远处”的“地方”
?圆、一个、梦→“圆成”“一个”“梦想”
?通、关、密、语→“通过”“关卡”的“秘密”“语句”
?人间、愉快→“人间”是“愉快”的
?自胜者、强→“能够胜过自己的人”是“很强大”的
?我、可以、终身、奉行、一个、字
?面对、未来、我、应该、具备、能力
?我、成长中、逐渐、明白、一件、事
?当、我、和、别人、意见、不同、时候
通过这样的练习,读者应能大致掌握文字切割的方式了。要注意,上面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如“密语”,并不太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有些人在切割时可能会直接把两个字合为一个词来理解,这样也是可以的。
其实,切割的概念类似于思维导图分类的概念,我们在第一章提过,如果物品数量不多,那么不分类也可以。同样地,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做信息切割,某些比较短且词义明确、不易误读的词语,如“专家”“远方”等,在正式作答时,不切割也没有什么关系。但若文字较长或信息较多,还是建议做信息切割的动作,因为人在判读信息的过程中,如果不做切割的动作,很容易在书写时遗漏部分重点,甚至有可能看得太快,完全误解题目的意思。
在阅卷时,常有学生因为偏题,导致得分极低,事后懊恼不已的实例。这些学生当中,不乏学习极佳者,如果因为偏题使得自己的努力成空,内心折磨程度肯定远大于技不如人而出局者,所以,宁愿多花一分钟切割题目,也不要因小失大,使长久的积累付诸东流。
切割文字信息,就像是切一块大蛋糕,当蛋糕切成小片,我们才知道从何“啃”起,同样的道理,当长串文字信息被切割,阅读者会更容易掌握文字重点。
此外,切割题目的文字信息,事实上只需要短短的几十秒,但这个动作却让答题者有了短暂停顿、冷静思考的空间,所以学会切割文字信息是很重要的。
学会切割文字信息后,下一步要做的是学会将信息归类。
2.将信息归类
所谓的将信息归类,就是要练习自问“WIIFM”。在第一章我们曾提过,WIIFM就是“What’s in it for me?”的意思,用思维导图的概念来说,就是要去思考文字背后隐藏的分类信息。
以作文题目来说,最常被忽略的重要信息有三种:
(1)时间:未来、过去、一天、常常、一生、偶尔……
(2)数量:一个、一件……
(3)程度:最、轻微、严重……
在审题中,导致偏题的原因除理解错误外,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把握住全部的文字信息,而最容易漏掉的文字信息,除了阐明数量、表达时间及程度的词语外,还有一些放在说明里比较详细的要求,如一定要举例、例子要涵盖个人经验等。
之所以会容易漏掉这类信息,是因为这类词语即使从题目或说明中抽走,对题目文义的影响通常不会太大,写作者也就常常在书写过程中忘记了这类限制。所以,在判读题目时,这类信息要特别小心。
将信息分类后,接着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各信息间的彼此关联性。
3.判读文字主从、关联
判读文字间的关系,就是在将文字信息切割后,进一步找出谁是主角,谁是修饰、补充,甚至是限制主角范畴的“配角”。一般来说,主角常会是名词,动词则决定了名词的动作,所以才会有“名词为主,动词次之”的说法。而找关键词的方式,也多从找出句子中的名词开始。
以前面提到的“雨季的故事”为例,很显然,主角是“故事”,而“雨季”的作用则是用以补充说明故事发生的季节,所以,故事是主,雨季是辅,这个题目透露的两个信息是:你要写一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必须发生在“雨季”,符合这两个条件才算切题。
再如“漂流木的独白”,主要名词是“独白”,因为是独白,不可能用对话方式呈现,而“漂流木”则限定了独白的口吻是属于谁的,所以写作者在书写时,必须用漂流木而非自己的语气说话。
又如“当一天的老师”,这个题目的主要名词是“老师”,“当”决定了书写者必须扮演的角色为老师,“一天”则限定了角色扮演的时间。
而“常常,我想起那双手”的主要名词则为“那双手”,那双手是由“我”“想起”的,“常常”则决定了想起的频率,其他词语都是给写作者书写“那双手”时的附加条件,唯有条件全部符合,才算切题。
接下来,请试着找出前面已完成信息切割的十个题目的主要名词,并判断文字间彼此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专家→家,“专”修饰“家”
?远方→方,“远”修饰“方”
?圆一个梦→主要名词是“梦”,“圆”是动作,“一个”则说明数量
?通关密语→主要名词是“语”,“通”是动作,“关”则承接“通”,“通关”及“密”一起辅助说明该言语的性质
?人间愉快→“人间”是主要名词,“愉快”则补充说明了处身人间应有的心情
?自胜者强→“自胜者”是主要名词,“强”则补充说明了自胜者的特质
?我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字”是主要名词,“一个”强调数量,“我可以终身奉行”则补充说明此字对“我”“终身”的影响力及决定性
?面对未来,我应该具备的能力→“能力”是主要名词,“我应该具备”说明能力的必要性,而“面对未来”则点明了时间及能力运用的情境
?我在成长中逐渐明白的一件事→“事”是主要名词,“一件”强调了数量,“成长中”“逐渐”显示时间的渐进性
?当我和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时候”是主要名词,“当我和别人意见不同”则说明这个时刻的状况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是主角,所以在面对较长的题目时,要注意彼此间的关系。找到主要名词后,建议将它圈出来,以强化自我印象。此外,会影响文义理解的重要关键词,也建议将它们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