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是痛苦与厌倦(1 / 1)

只要略微考察一下就知道,人类的幸福有两个敌人:痛苦与厌倦。这就是说,即便我们幸运地离痛苦越来越远,但我们却是在向厌倦一步步靠近。如果远离了厌倦,我们就会更加靠近痛苦。生命呈现出两种状态,就是外在或客观、内在或主观,在这两种状态中痛苦与厌倦都是对立的,因此生命本身也可以说成是在痛苦和厌倦的两端剧烈地来回摆动。贫穷和困乏带来痛苦;太过得意,又惹人生厌。因此,当下层阶级在与困乏做着无休止的斗争即痛苦挣扎时,上流社会却在和“厌倦”进行着持久战。

对于内在或主观的状态,对立的缘由是人的受容性与心灵能力成正比,不过个人对痛苦的受容性又与厌倦的受容性成反比。现做进一步解释:依据迟钝性的定义,迟钝就是指神经不受刺激,气质感觉不到痛苦或焦虑,而且不管后者多么强大,心灵空虚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的迟钝,只有经常兴趣盎然地注意观察外在的细微事物,才能消除人们脸上表现出的空虚。心灵的空虚是厌倦的根源,就像兴奋之后的喘息,人们需要通过寻求某些事物来填补早已空白的心灵。而所寻求的事物基本相似,看看人们沉迷的娱乐休闲方式,他们的社交娱乐方式和交流的内容不都是如出一辙吗?再看看有多少人站在阶前闲谈,又有多少人站在窗前向屋外凝望。因为内在的空洞,人们在寻求社交、娱乐、余兴以及种种享受时,就产生了奢侈浪费和灾祸。人们想要躲避灾祸的最好方法就是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心灵财富越多,厌倦所占据的地位就越小。那源源不绝的思考活动在丰富繁杂的自我与无所不有的大自然中寻找新的材料,构建新的组合,这样不停地鼓舞我们的心灵,如此,除了休闲时刻之外就不会再让厌倦有机可乘了。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高度的才智植根于高度的受容性、强大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感情,这三者的结合体,让人容易动感情,对种种来自肉体和精神痛苦的敏感性也会相应增加,对阻碍不耐烦,而且厌恶挫折——这些性质又因为高度想象力的作用变得越发强大,使整个思潮(不愉快的思潮也包含其中),就好比真实的存在一样。上述的人性特质适用于每个人——不管是最笨的人还是空前的超级天才。因此,不管是在主观还是客观方面,一个人靠近了痛苦就意味着远离了厌倦,反之也是一样。

人所具有的天赋气质决定了他受苦的种类,客观环境受主观倾向的影响,人们所采用的手段常常和他所遭受的苦难相抗衡,所以有些客观事件对人类具有特别的意义,有些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都取决于天赋气质。聪明的人最初要努力争取的就是避免痛苦与烦恼的自由以求得安静和闲暇,减少和他人的接触,享受平静、节俭的生活。因此,智者在和他的同胞们相处了不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隐退,如果他再具有极高的智慧,或许还会选择独居。一个人内在具备得越多,求之于他人的就会越小,他人带给自己的也就越少。因此,人的智慧越高越显得不合群。当然,如果智慧的“量”能够替代“质”,那么活在大世界里才算是划算,但很不幸,人世间的一百个傻子也不能替代一位智者。更不幸的是,人世间的傻子简直太多了。

那些总是受苦的人,他们如果脱离了让人困乏的苦痛,就会立刻无所顾忌地寻求娱乐消遣和社交,就怕要自己独处,与任何人都能处得来。就因为孤独时,人须委身于己,他内在财富的多少就暴露出来;愚笨的人,即使身穿华衣,也会因为自己卑微的性格而呻吟,这原本就是他没有办法抛弃的包袱。不过,对于才华出众之士来说,即便身处荒原,也不会感到孤独寂寞。色勒卡曾说,愚蠢是生命的包袱,这话简直是至理名言——都能与耶稣所说的话相媲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