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给祝羽捷的信(1 / 1)

时间的果 黎戈 957 字 8天前

祝老师:

我前些日子在看《坡道上的家》,比起文字,那直面困境的直白,倒更有价值。多少人是顺势做了母亲呢?应该多于主动选择的。相当一部分的女性,根本没把生孩子当成可选择的事情,等孩子来了,绝境之中的自己,像没学会游泳就掉进水里的溺水者。呼救有用吗?倾诉有用吗?没有,都是一个人咬牙挨过那无助的黑暗。

除了做母亲本身的辛苦之外,自我与他者的分裂才是更可怕的吧——做母亲的这些年,一直觉得真实的自我,被封闭在一个不远却难以触及之处,不敢也不能打开,像飞行中塞进高处的行李箱。我想取下我自己,带着这行李冲出旅程,但那是不可能的。并且我得克制这情绪,不能让孩子察觉我的倦意。敏感又懂事的孩子,会觉得我其实疲于母职,而这,绝不是她的错,在她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夜里醒了都不怎么哭闹,再没有比她更乖的小朋友了。

对于从事创作类工作、以高度自我为工作马达的人来说,分裂可能更严重吧。在孩子小的时候,一手端着她的尿盆,一手端书或和他人打字聊文学,这种两难兼顾的窘境,在记忆中依稀远去,而新的分裂不断发生,最眼前的例子,现在窗外正在下大雨,我的文青自我,立刻回忆起小时候背熟的李清照,夹在书里发黄的栀子花瓣,而母亲自我马上想到接送孩子,穿雨衣、带雨具的麻烦,接下来的一天里,即使有了书本和写作的快乐,我的脚,也和孩子一样,穿在闷湿的雨鞋里百般难受……给她打伞,穿鞋套,但这对暴雨是没用的,她的脚,估计一天都是不那么干爽的,这个时时折磨着我。有了孩子,所有生命的负重都翻倍了,抱着的婴儿终归会长大走路,而心里的孩子是永远都放不下的。

最可怕的是,有了孩子,你就和社会最黑暗的一面牵连上了,无法靠书本屏蔽。往昔我无论多么倦于世事,只要一打开书本,立刻会平静快乐,而这个精神乐园,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用的,有了孩子,你就得化身为坚强的羽翼,要会和老师套近乎、受欺负时要会闹事、和其他家长交流或对抗……基本上是社会生活中让我最头疼的那些,都逼过来了,无法逃避,因为我的孩子,是人质。我没法拿了稿酬去大理写书,春游看花,夜夜笙歌,不醉不归,带着黑啤酒的酒气纵情写稿。我得泼皮、得油滑、得讨好,只为了我的孩子安全和快乐,不受虐待。我被剪掉了翅膀,只能伏地而行,有时简直是被焊死在轰隆隆的社会机器上。

以前也说过:我作为母亲和写作者,是有内心冲突的,母亲这个身份的工具性,就是它是另外一个人的成长平台。身为母亲,我必须整理过滤,和主流社会秩序良性对接,把健康平稳的一面给孩子做安心的基石,而我个人,也是写作者必备的人格锐角、边缘化及微量毒素,一直是在被压制状态。但实际上,过于和谐无扰、一味求安的内心,是会走向沉滞的。所以,这些年来,我总是不断地把自己从单一角色上拉开,让自己流水不腐,这样走平衡木久了,人也很累。

孩子给我带来深深的幸福感,丰富了我的生命层次,我对孩子这件事有抵触,更是因为对方所承受的生命自来的痛苦,而我未经同意把一个人带到这世界,这个责任太沉重了。每一步我都担心,怕没有尽到全力,而教育体制、生存大环境,都是我无法选择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糟糕景点的难堪导游。这种内疚也折磨着我。

那么,能对以上的一切忧虑对抗的,是什么呢?大概是某种鲜活的生命感吧。

小兔,你肯定见过几个月大的小婴儿,作为母亲,我们观察的距离更近、成像也更细腻。几个月大的婴儿,五官已经长开了,身体也非常饱满,给她洗澡时,你会忍不住想捏一捏那个藕段子一样的小胳膊小腿,忍不住想亲亲这个散发着乳香的小宝宝,对她说话时,忍不住想用重复词“吃饭饭、睡觉觉、小手手……”哪怕是最严肃的人,也忍不住想做一些滑稽的动作逗笑她,因为那“咯咯咯”的笑声太好听了……太多的“忍不住”了,没做母亲之前,我不知道婴儿那小小的身体居然如此沉实,在我的臂弯里有沉甸甸的坠重……那是生命的分量,这生命,由我带来这世间,她让我和抽象的“生命”这个词产生了关联,我想,这就是让我无法抗拒的,对做母亲的向往。那种鲜活阐释的生命感。

这几天我看书,看到一句俳句,是“婴儿看着水仙花”,我一下愣住了,这使我看见过的最洁净的句子,水仙是初开的,金盏银台,婴儿是初生的,小婴儿的眼神,像暴雨之后的碧蓝天空,无比清澈,是世界上至为洁净之物,她定定地看着你,毫无戒备,眼神中无善无恶,只有交托和依赖,这世间,成年人都穿着厚厚的盔甲,只有婴儿不怕暴露弱处。这洁净不仅来自优美的意象,更是干净的信任,和初生世间的生机,婴儿,水仙花,它们放在一起……我突然扭过头去,觉得都接不住这话了。

让我们珍惜这些瞬间吧,那是生命珍贵的礼物。

匆匆走笔至此,顺祝夏安。

黎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