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供孩子一份完整工作的机会; 积极采取行动、慢慢期待成果; 欢迎孩子进入家庭真实的生活运作。
? 提供孩子一份完整工作的机会,其中有策划与统筹的思考训练。
? 从动手做中得到心理健康的好处。
很多父母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在小厨师活动的工作表现之后,都忍不住给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却又有些传神的评语——判若两人。
父母们在会后的讨论中带笑投诉,质疑道:为什么在家叫孩子帮忙家务就叫不动,他们来当小厨师却这么能干又自动自发。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使父母感到奇怪,如果用最简单的形容,“判若两人”的确合适。
使孩子不一样的原因,有几个一眼就能看出的条件。
一、这个活动的工作空间是一个正式营业的餐厅,设备与气氛对孩子来说有如大型家家酒,其中不可置信的兴奋与游戏的真实感当然与在家或教室的体验大有不同。
二、工作的内容因为有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孩子来说非常紧张、刺激。虽然我从不强调这个活动的好玩,但会后如果我问孩子累不累,到现在还没有听过第二种答案。他们共同的心声是:“不会累啊!很好玩。”不可否认,玩是人的天性,但“好玩”的事一定有一种饱足人心的必要条件。孩子不一定需要大声跑叫、恣意而为才会觉得好玩或快乐,这个活动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使他们必须专心投入,虽然在体能上很辛苦,但他们也能体会到好玩。
以我所设计的实作来说,内容的确是超过一般人对孩子能力的认定。不过,这一年多的经验印证,我并没有错估孩子的能力,他们是能做这么难的工作,也必须做这么完整的任务才会感到满足的。但是在家里,父母或许会认为某些事“有尝试过”就好了,真要放手让孩子一路做去,心里总有几层障碍。
那么,在家里做家事又可能有什么状况呢?
想来,这个笑话大家一定不陌生。
晚饭后,母亲和儿子洗碗,父亲和女儿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碟子的声响,然后一片沉寂。
女孩望着父亲说道:“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虽是笑话,不过应该也可以作为生活中的写真。很奇妙地,大人对于带孩子做家务常有许多复杂的思绪,而所引发的感受,即使不同的家庭也常常出现同样的氛围与反应。总之,家事教育这份工作,就算是十分认同它的价值与意义的父母,也很少在生活中彻底执行。
父母对带领孩子做家事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不外乎几点。
不耐烦——父母常因时间有限而无心跟孩子一起工作,宁可打发他们离开。记得有一次我曾称赞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工作做得很好,我猜想他在家一定常常帮妈妈做家事,没想到他有点老气横秋地回答我:“那是不可能的啦!妈妈说我很慢,她自己来更快,她会叫我去看电视。”
不放心安全问题——如果切到手怎么办?如果打翻东西要清理,如果打破会受伤。
不安心孩子的工作质量——父母在放手之后常觉得孩子无法把事情做好,但想到教育的重要性又勉强让他们浅浅地参与。点到为止或中途被停止的片段式工作很难引起孩子对家事的喜欢与深解其味的乐趣。
不忍心——觉得交付的任务太重。
质疑孩子为此付出时间是否值得——父母总以为,每一份时间都可以用来创造成绩,因此,如果把时间拿来做家事就好像是一种浪费,使他们感到不安心。但我们忘记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办法成天只做功课、读书;适当做一些家事,才是生活里的正常情况。
我常说,在以前的年代,无论父母如何宠爱,大环境的种种不便自然会教给我们一些照顾自己的生活技巧,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这些条件都不见了。只要有一家便利店、一台计算机,他们的生活就可以供应无缺,就算什么事都不会,也能活得舒舒服服、有吃有玩。因此,如果父母再剥夺掉他们做家事的机会,以及体认每个人都该对生活有所贡献的基本认识与训练,那孩子的问题是会层层扩大的。
◆提供孩子一份完整工作的机会,其中有策划与统筹的思考训练。
去年冬天,我去听洪兰老师的一场演讲,她提到《浮萍男孩》这本书,并从科学与实验的角度分享了许多观念。我对于老师提到的“多层次的教学”很感兴趣,回家后几次细读了整本书,在第五十二页中读到“从动手做中得到心理健康的好处”与其后的整章阐述,真是心有所感,这就是被我们所忽略的教育。有多少父母即使等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也还想不到这是孩子的生活失去平衡所造成的影响。
你的家庭当然不可能每天像我们一样,以餐厅运作的形式来带领孩子做家事或了解生活中的互助。但是,如果你能从我的分享中看到“提供孩子一份完整工作的机会”“积极采取行动、慢慢期待成果”“欢迎孩子进入家庭真实的生活运作”这几个突破点,也许,你就不再觉得孩子是因为在别人手中才有出乎意料的表现。
中国人古有明训:“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则应解为“父母之过”。有谁能比你更爱自己的孩子呢?所以,还是自己好好照顾他们吧!
◆让孩子进入家庭真实的生活运作,学习照顾自己、贡献他人的生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