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能更静下心观察受到责备或安慰的孩子, 了解他们的心情不一定如我们所设想, 就能更清楚地帮助他们看到: 人生并非做错就不可原谅,也非做什么都没关系的过程。
小厨师的工作过程里,孩子当然会有出错的时候。在责备与安慰这两种态度之间,我选择学习如何跟孩子用更快速的方法,来解决已经造成的问题,把心神转移到面对问题,而不是彼此的情绪相对上。谁的错,并不需要在当下讨论,如果能挽救后果,相信孩子的惊慌之心或罪恶感,都会以更和善积极的方式被缓解。
我们都曾经年幼过,对于大人是否真的生气是十分敏感的,不见得一句“没关系”就真正被释放。如果大人脸上的表情冰冷,只是口中说“没关系”,即使是三岁小孩也能感受到,这声“没关系”可不是真的没关系。
如何使自觉犯错或愧疚的人感到自在,我从温和却不善言辞的父亲身上学过一次很好的经验,于是用此来对待孩子,既简单又诚恳。
爸妈总是分工做早餐,平常咖啡都是由爸爸泡的,他熟悉家里每个人的口味,慢工出细活地做出充满乐趣并让他自己引以为傲的咖啡。那个早上,母亲很忙,我觉得她有些心慌意乱,谢饭祷告之后,母亲手一拨,不小心把自己那杯冰咖啡打翻了,顿时,一家人立刻起身拿抹布,分头抢救桌面与地板。七十几岁的妈妈一叠声地不断低语抱歉,语声中有很深的自责与难过,那时,我听到爸爸说了一句话:“啊!不过这样就有机会再为你泡一杯咖啡了,我再来弄一杯更好喝的。”然后,他立刻转身回便餐台,动手调制妈妈的另一杯咖啡。
通常,大人面对小孩犯错的现场,总不外乎几种反应。
一是责骂声不断,或“下一次要更小心”等劝诫连珠炮似的倾巢而出。
再不就是大人表面看似平静但隐隐有肃杀之意,大家都知道谁在生气,沉默中,令人不安的气氛意在言外。
当然,这几年专家鼓励要细心呵护童心,于是大为流行的另一种情况是,大人无论如何都说“没关系!没关系!”。原本小小的状况,因为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而弄得让人紧张万分;但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处理,因为父母的第一要务只是保护他们认为孩子已经受伤的心灵。
我的小厨师当然也有把工作搞砸的时候,处理这些状况的经验对带领的伙伴们来说,都非常有意义。
有一次,小朋友在做蛋包饭的时候把蛋皮翻破了,当时因为等着送菜的小朋友在催促,后面点单也大排长龙,我立刻听到孩子着急地轻跺着脚说:“怎么办?破了、破了,来不及了。”我花了不到一分钟跟他解释,蛋皮虽然破了,但饭还是可以用。说的同时,我立刻把另一只小锅交给他,要他热锅准备煎一个新蛋皮,我会负责帮他整理盘中的饭。
他听完后,好可爱地拍拍胸脯,像是在说“好险!好险!”几秒之间,我们立刻从慌张中重新集中精神来应付眼前的难题。虽然,我本可立刻接手,帮他重新煎一个蛋皮,但是,我觉得让孩子完整地了解处理的方法并亲自整顿,是更好的选择。这其中也不过是相差几分钟的说明与重做,却是非常值得的几分钟。
另一次,有位小朋友在我的请托下要把十颗蛋的蛋白与蛋黄分开。我看到他有些迟疑,感觉上似乎是因为从来没有打过蛋,而担心不能把蛋白与蛋黄分开。
一年级的小男生真的年纪还小,我只同理地想了一下便完全能了解他的担心。但这个时候,如果单是为他喊话加油,说:“你能,你一定能。”这也只像勇气的催眠一样,对实务没有足够的帮助。所以,我立刻拿了一个碗,先教他如何敲蛋,再建议他一颗一颗分,别像电视中看到的,一打破蛋壳就在两手之间摇来晃去,以大师般的手法分离蛋白和蛋黄。我让他先把蛋顺利打开,倒在一个碗里,再用汤匙把蛋黄捞出来,这样可以不紧张地慢慢做。
他先是一敲太用力,于是蛋壳就戳破了蛋黄,我看到之后,跟孩子解释说,散蛋还是可以煎。我想让他知道,这些材料并没有浪费,等会儿大家可以把它吃掉;而如果他敲蛋的时候再轻一点,这份练习其实已经成功在望。也的确,从第四个蛋开始到第十三个蛋,每一颗蛋白与蛋黄都在那双小小手中顺利地完整分开了。
◆当孩子出错时,让他们完整地了解处理的方法并亲自整顿,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在生活中会不断面临各种小问题、小出错。该用责备或安慰来因应孩子的处境,就跟管教中的“打”与“不打”一样,并非是一个需要二选一的问题。陷于极端的思考会错过中间地带还有很多的应变与选择。
我们比孩子更成熟的经验,是用来依情况判断处理的方法。如果能更静下心观察受到责备与安慰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心情不一定如我们所设想,就能更清楚地帮助他们看到:人生并非做错就不可原谅,也非做什么都没关系的过程。
能在责备与安慰之间采取更有效的应变与处理,对孩子的成长才会有真正的帮助。我相信成人带领孩子面对错误的稳静态度,能慢慢累积成他们将来要引以为参考的判断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