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美,离不开园林。
园林就像这座城市的灵魂。山、石、亭、桥、水,尽在一方小小的院落。
耦园位于小新桥巷。当你漫步在平江路,若是感觉被热闹的人群惊扰,别失望,不妨去旁边纵横交错的巷子里走走,那里才是老苏州人的日常,才是真正的水乡生活。蓦然回首,你还会遇见一座精致的园林。
耦园。“耦”通“偶”,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
耦园在初建时名为“涉园”,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而耦园的名字,则是由清末的安徽巡抚沈秉成所取。
沈秉成与妻子严永华的爱情,大概是如今许多人向往的吧。琴瑟和鸣,相携归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安于城市一隅,有爱有陪伴,不纠结于人世的俗念,这也是隐居之意。我们对陶渊明的认识,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始,他是田园派诗人的代表,也写了不少归隐之趣的作品。而沈秉成、严永华与耦园的故事,恰好与陶渊明的归隐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一个是隐于南山,一个是隐于城市山林,但心境终究是相似的。
涉园、耦园,或许也有冥冥之中的缘分吧。
耦园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算不得厉害,毕竟有拙政园、狮子林、留园在呢。但是,耦园小而精致,就像江南水乡普通人家的女儿,没有大家闺秀的华贵,但温柔清雅。
门前临河,不时有撑船的阿婆经过,清澈碧绿的河水与阿婆的靛蓝色白印花衣裳相映成趣,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春天,河岸边倚着几株桃树,落花纷飞,风儿微醺,垂柳摇曳。你想起江珊的歌曲:“春天的黄昏请你陪我到梦中的水乡,让挥动的手在薄雾中飘**,不要惊醒杨柳岸那些缠绵的往事,化作一缕轻烟已消失在远方。”
君到姑苏见,人间尽枕河。耦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春雨细密如牛毛,落在门前的青石板小路上,你撑着油纸伞,消失在烟雨之中。雨水落在小河里,激起层层涟漪,春天的绿,饱满得似乎可以渗出水来。你站在两条河交汇处的小桥上,远处是古老的相门城墙,近处是斑驳诗意的白墙黛瓦。
被河流环绕的耦园,自有一种清澈明净。这也是其他园林无法比拟的气质。
深秋时节,你漫步园内,先是被桂花香牵绊了脚步。刚下了场雨,桂花树下的青砖上长了许多青苔,湿漉漉的。淡黄色的桂花落在青砖上,让人好像穿越了一般,古意盈盈。
幽窗、花香,让平日雷厉风行的你,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在这里,虚度时光也是一种美好。抬头,见“平泉小隐”四字。据说,“平泉”在古代是别墅的别称,“小隐”则与主人沈秉成夫妇的隐居有关。
草长莺飞二月天,去城曲草堂看看吧。那一树玉兰花,映着黛瓦,掏心掏肺地要将春天送给你。若是累了,就上双照楼歇歇脚吧,一曲琵琶雅乐,一杯甘甜清茶,一段浮生光阴。你会听到江南,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听到竹林烟雨,听到安稳与平静。
为何诗人会说“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忆的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中式生活。
就如此刻。抬头,窗外的玉兰入眸,此时的玉兰花在雕花窗的映衬下如水墨画,美得非常有灵气。另一侧临着小河,河水在微风的吹拂下犹如绿绸带般飘逸。耦园的杨柳岸,不是晓风残月,而是芬芳灿烂。
就算是落雨时节,你也不用担心。城曲草堂环廊相抱,倚廊听雨或坐在二楼的茶室品茗听雨,都不失为一种享受。
万物还在悄悄苏醒,几朵含苞待放的山茶花,已开始温暖早春。城曲草堂前面的假山上植着两棵百年山茶树。满地落红,拾起一朵放在掌心……仿佛体会到了黛玉葬花的惆怅与诗意。花开花落,繁华终会过去,但也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黛玉早逝,但她的香魂却活在每个人的心中。
九曲桥上,穿着汉服的姑娘望着受月池中的残荷,自己也像是一朵娇羞柔嫩的莲花。那一低头的温柔,让你想起徐志摩的诗句。
桥靠望月亭,倚黄石假山,望山水间亭台,四季花木相映。
深秋,又是桂花飘香,甜糯的香混合着秋日暖阳,有种微醺的感觉。
穿过长廊,步入花园,形态各异的太湖石铺成蜿蜒的石子小路。这个花园,四季各有风姿。早春,红梅花伴着花窗,清新秀丽;盛夏,竹影斑驳,在酷暑中谋得一隅清幽;深秋,红枫映着生锈的门环,古朴典雅;寒冬,小小的蜡梅香溢满园。
出了花园,过长廊,转角是无俗韵轩。春有红玉兰,夏有紫薇,秋有暖阳照在斑驳的老墙,冬有枯瘦木枝与太湖石相映,构成一幅枯山水之景。坐在轩内读书写字,累了,抬头看看门外的这方小天地,四季变化着不同的诗意,也为书本添了许多美好。
回廊是苏州园林里悠长的风景。期盼、等待、深情,皆与回廊有关。漫步园中,忽闻悠扬的丝弦声和清丽婉约的吴语。这是耦园书场,你点她唱,听不懂唱词,依然觉得生动而鲜活。
游园,惊不醒的旧梦。小小耦园,以隐居安度闲日。时间划过,亭台依旧,楼阁依旧。婉转的曲调唱出水乡的温柔,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诗意的栖居。
关于江南的一切幻想,都可以落到此刻的光景里。一座古老的庭院,细碎的日子,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平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