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文学和艺术家(1)(1 / 1)

1.名誉和艺术

我计划从一时和永久两个方面,去仔细观察名誉这个问题;去调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会有一时的名誉和永久的名誉;去尽可能预见在什么情况下,未来可能出现那种名誉。所谓名誉,就是接受任何人或人类组织,认为其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去仔细观察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给名誉下个定义,还要给人类下个定义。

1.人可以有名誉,事物也可以有名誉。有著名的犯罪事件、战斗和小说,有著名的作者。我们不应该关注事物,而是应该去注意人。正是创造名誉的条件使我们产生了兴趣。

2.名誉可能是偶然发生的,也可能永远存在。如果一个人被以一种特别神秘的方式杀害了,那么他就会因为他的死亡而成名。如果这个案件非常重要,那么他或许就会成为一具令人关注的尸体而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一个印记。让我们有兴趣的不是一时的名声,而是永久的名誉,不管这是多么不公平。

3.有人为创造的名誉,有自然获得的名誉。一个国王自然而然就会受到万众瞩目。他生来就拥有一个王国。我们不应该关注这种名誉。它随着习惯、习俗和机制而改变。我们将只仔细观察人造名誉这个问题。

4.名誉有好也有坏,第二种一般被称为恶名。好坏这两个概念的转换有时候会使这个问题变得复杂,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甚至会叠加在一起。有些人会把一个人视为谋杀犯,而其他人会视之为勇者。有些人会把一个人当作烈士,而其他人则会视之为傻瓜。蒲鲁东的名言无意中道出了这其中的难度:“在暴君之后,我知道没什么比烈士更可恶了。”

1925年

2.天才和时间

天才都疯狂,因淡化的抽象而疯癫,好比毒药通过拼混转变成了药物。天才创造出的正常产品是抽象的新奇,也就是说,这种新奇实际上与人类智慧的一般准则相一致,并且不符合精神疾病的特殊规律。天才的本质并不适应环境;正因如此,通常而言,天才(除非伴有才能或智慧)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才不被理解;我说的是“通常”,而不是“普遍”,因为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在古希腊时代,在现代欧洲,或在现代世界里,做一个天才可不是同一件事。

莎士比亚在他的时代里并不被视作天才,本·琼森在死后得到的大声赞美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大声言语,没有意义,同样是这个琼森也赞美过现今名不见经传的人,比如山鹰勋爵,琼森称他是那个时代的“思维大师”,又比如詹姆斯一世。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里,他是人们眼中的才子,而不是天才。他如何做一个天才?福斯塔夫的创造者能够被理解,而哈姆雷特的创造者则不能。如果“认为莎士比亚不是原作者一派”曾费力注意过这一点,那么就不可能与给予琼森或他们那个时代其他人的赞美进行荒唐的对比了。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天才,具有伟大的智慧,却没有才能。他不仅拥有构成天才的卓越直觉,还有构成智慧的机敏和陌生,却缺乏构成才能的建设性和协调性。

3.盛名带来的压力

如果有人明确希望去理解盛名带来的压力是什么,就需要让他自己做下面这个假设。让他假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今天出版了一本诗集。假设那本诗集中收录了伟大诗人创作的伟大诗作。再假设那本书在评论过程中被送到了一个能干的评论家手中,正巧这个评论家不知道里面的所有诗,虽然他很熟悉所涉及的每一位诗人。尽管那位能干的评论家有能力可以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那本诗集绝对可以登上这份报纸)中写重要文章,有人觉得,除了在那份报纸的书目部分,用特别小的字体写一篇短文,他还会写别的吗?即便只是一篇短文,对那位诗人而言,也算是幸运了。

盛名的压力并不意味着那个评论家会以盛名为基础,去评价一首诗在作用上是好是坏。可他会慎重对待知名诗人的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看,绝不会像看一个无名之辈的诗那样去看著名诗人的诗。如果有人像我曾经那样,要么不厌其烦地将知名诗人的诗当作无名诗人的作品,或是当作自己的作品(我就是这么干的);要么将不知名的诗句当作出自著名诗人之手,他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一点。在这两种情况下,出于相反的原因,诗句肯定是出色的,否则这项测试就不公平……

4.艺术和思想

思想不同于意志,并且创造出了不朽——思想是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物质。在艺术中,一切都是形式,思想也包含在一切之中。后人判断一首诗中是否包含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概念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概念是否崇高,与它们的形式(甚至是它们的精神形式和抽象形式)是否相符。

这样似乎使得宣传不会对艺术造成伤害,前提是有艺术存在。从根本上来说,这确实不具任何害处,但也有可能造成破坏,所以艺术家必须抵制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忘记艺术中的宣传。有可能人们想把《神曲》当作对天主教的宣传——这在天主教时代只是芝麻小事,可但丁在创作《神曲》的时候,把宣传忘得一干二净,只是一门心思写诗。宣传没有给《神曲》造成破坏,原因很简单,它的影响波及不到那里。结果就是,三分之一的评注者认为《神曲》离经叛道,其中许多人还认为但丁是蓄意为之。如果《神曲》会被认为是天主教和反天主教,那么宣传自然不会十分灵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相似的和不同的诗,这些诗都是在不同时代里与《神曲》齐名的诗作。弥尔顿写作,是为了证明上帝对待人类的方式是正确的,他的诗里包含两个英雄,一个是反抗上帝的魔鬼撒旦,另一个是受到上帝惩罚的亚当。弥尔顿证明了人类对待上帝的方式也是正确的。他的诗被设置成代表基督教精神的史诗,结果就是作者成了阿里乌教义信奉者,他的基督教形式就是没有基督教。(凭借广博的学识和有学之士的经验,他将一切都融入进了他的基督教史诗之中,唯一遭到他忽视的就是基督。在读了《失乐园》之后,有人感受到基督教义了吗?)

5.道德和艺术

不道德的艺术这个问题现在突然出现,一时间集中于这样或那样的作品上,将这个问题涉及的模糊原则变成公众关注的焦点。

我们论及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关于……文学。文学中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唯一可接受类别……涉及到文学和**作品。**写作就相当于剧本,就拿**照片打个比方,唯一恰当的因素就是**,这些照片明显属于不同的类别。而**作品属于文学,要么是**元素叠加在文学基础之上,要么是不可避免地和艺术材料交织在一起。如此一来,如果专家插手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明显的美之基础上着手。

和所有问题一样,这个问题也分为不同的程度。有些作品明显只有**,一点文学元素也没有,比如那些我们命名的那些小册子,这些小册子里虽然都是文字,却和我们引为类比对象的**照片差不多。从另一方面来说,还有《维纳斯与阿多尼斯》这样的作品,很多古典诗作和散文都是如此。当我们遇到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它们不仅不道德,而且还会为一些不道德感觉惭愧,而在这样的情况中难度最大。

不能说涉及到艺术元素就能赦免或根除这种不道德。阅读的公众有两种,低级的人看不到艺术元素,只关注包含在艺术作品中的不道德元素。另一部分阅读的人对艺术感染力很敏感,因此可以分开这两种元素,假设我们讨论的这种艺术作品中包含这两种元素,只是这部分人与其他人在感受此类作品方面相差无几。如果这种作品真是出色的艺术作品,因此不道德元素并非与其内容无关,而是不可避免地以这类元素告终,那么这些不道德元素就会变得很明显,因为它们通过它们的艺术方式得到了热情、美和**。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很可能会激起一个道德败坏且受过教育之人的性欲,却更可能激起受过高等教育或高度敏感之人的性欲。这一作品的艺术优越性确保会有这样的效果。“心灵纯洁,万物亦纯洁”这个原则就是纯粹的焰火,这世上根本没有“纯洁”。

如果我们希望禁止不道德艺术的销售,那么,在这样做的同时,也必须禁止艺术。若是我们不得不考虑非极端作品,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特别难,所谓非极端作品,就是一些作品从艺术角度来看并不十分出色,却……也谈不上纯粹**,除了**别无其他元素。当我们从莎士比亚的水平来看,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认同一点,若要禁止不道德文学的流通,就等同于暴力。当我们从**照片这种文学水平来看,那么唯有牵涉其中的商人不愿意看到禁止这类作品的流通。可当我们……从流行小说家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棘手了。在一定程度上,霍尔·凯恩先生或玛丽·科雷利小姐所代表的文学标准的确是文学,不过不是永恒的文学,虽然确实有些人或许会说他们的作品十分出色。如果这类作品传递**或不道德的元素,该如何对待呢?

主要事实是这样的,这个问题位于其他领域,要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必须决定将公众分类,唯其如此,我们的讨论中才能出现一丝光芒。

比如《维纳斯与阿多尼斯》这本书,未受教育的读者和受过教育的读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尽管这两类读者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都可能在同等程度上被激起性欲,可后续影响则不同,当然了,特殊情况和病态的情况则尚未考虑。在刚刚读完《维纳斯与阿多尼斯》这本书之后,未受教育的读者之前一直不厌其烦地关注作品中关于性的部分,此刻依然受到他感兴趣的那部分作品的影响,也就是关于性的部分。然而,一旦作品带来的片刻兴奋过去,在受过教育的读者身上,是艺术元素的影响一直延续下去。

第二个差别在于成年读者和非成年读者之间。人们认为成年人有能力调整自己,而孩子则做不到。就这样,在这个范围内,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应该禁止儿童阅读任何种类的不道德作品,同时允许成年人去看。

成年人之间的差别是这样的:成年人份受过教育的和未受教育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后者和儿童差不多。所以,如果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禁止,就应该只涉及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至于如何达到目的,则不重要,而且可以通过集中方式来解决,当然只是大致解决而已。

1914年

6.批评无用

“优秀作品总会引人注目”,如果把这句话应用到真正的优秀作品上,并且“引人注目”指的是在其所属的时代里被接受,那么这句话就是毫无价值的肯定。的确,优秀作品总是在将来引人关注;同样,二流优秀作品总是在其自己的时代引人注意。

那么,批评家要如何判断?要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能力卓绝的批评家,而不是只做个滥竽充数的批评家?熟知过去的艺术或文学,由这样的熟知而提升品味,不偏不倚,头脑清晰。缺乏任何一点,都会影响真正的鉴赏态度。如果一个批评家具有更多的品质,就说明他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因此很有个性。个性意味着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其他人的作品无动于衷。

然而,一个批评家要多有能力,才算得上能力卓绝?让我们假设一个颇具原创性的艺术作品出现在他面前。他会如何对其下定义?和过去的艺术作品相比较。然而,如果这件艺术品很具独创性,就会有所违背过去,而且,越是原创,就与过去的艺术作品越是相去甚远。如果是这样,这件艺术品就与在这位批评家心中早已树立的审美标准不一致。如果这个艺术品的新颖之处并不违背那些旧有标准,而是更为建设性地利用了它们(正如弥尔顿利用古代故事一样),那么这位批评家是认为这一优化更讨人喜欢,还是将利用那些标准视为抄袭?他看到的是建造者,还是建筑材料的使用者?在所有元素之中,建设性是最难在一项作品中判定的……融合过去的元素——这个批评家会看到……元素的这一融合吗?

是否有人能说服自己,如果《失乐园》、《哈姆雷特》或莎士比亚及弥尔顿的十四行诗在现今出版,这些作品会被判定为比吉卜林先生、诺伊斯先生或是其他类似诗人的诗更优秀?如果有人说服自己相信这个,那他就是个傻瓜。这么说虽然很粗暴无礼,一点也不文雅,却说的都是实话。

我们到处都能听到有人在呐喊,这个时代需要伟大的诗人。所有现代成就的中心是空洞的,这一点是要去感觉,而不是只用来说说而已。如果出现了伟大的诗人,那么谁来做伯乐?谁能说那个诗人是不是已经出现了?阅读之人在报纸上看到作品布告,而正是这些作品的作者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友谊让他们的作品天下皆知,或者,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属于二流,才使他们被大众所接受。伟大的诗人或许已经出现了,在一些刚刚出版的批判性报纸的书目摘要上,或许可以注意到这位诗人的作品。

7.表现艺术

表演的基础在于歪曲。演员的艺术在于以作者创作的戏剧为基础,展现出他们的表演能力。剧本就像一根横木,演员在上面展现体操能力。演员只会受到这根横木所具有条件的限制,只能做有限的事,可他能用一千种不同的方式去做。

表演具有虚构的所有吸引力。我们都爱虚构者。这种感情是天生的,而且人人都有。我们都喜爱欺骗和伪造。通过素材和关键角色的表现,表演融合并加强了艺术直觉的所有低等本能——谜语、高空飞人、卖**。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或者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演戏才会如此受欢迎,才会受到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