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实现你的六大基本需求(1 / 1)

本章提示

每个人都有六大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少了任一种,他就会感到莫名的难过、紧张和不安。这些是对爱、安全感、创造、认可、新鲜感和自信的需求。

如果你缺乏他人的爱和关心——将你得到的爱和关心加倍地付出给别人。

如果你缺乏安全感——那么担心也于事无补;将情绪健康的旗帜高挂在桅杆上。

如果你缺乏创造——去需找吧!没有什么能阻碍你。

如果你缺少认可——试着先认可别人;总会有人回应你的。

如果你缺乏新鲜感——走向外面的世界去发现;时刻为以后计划着。

如果你失去了信心——记住你并不比我差,我们也不比别人差。让上帝保佑他们吧。

有些情绪性疾病患者并没有意识到情绪可能跟他们的病有关。这些人的情绪经常不正常因为他们基本的心理需要没得到满足。

一般人,如你和我有六大本能需求——六大心理需要——是我们发自内心渴求的东西。如果这些需求没被满足,内心深处便会**不安。渴求没被回应的落差,失望的洪流将会与你如影随形。

这样的人需要及时地调适好自己。否则,在外人面前他们可以是一副快乐轻松的样子,但内里,他们的欲望在**着,心因他的需求未被满足而不断地流血。

爱的伟大力量

每个人(即使是看上去不喜欢所有人的人)内心都有对爱的渴望和需求——他想要从哪怕只有一个人那里得到认可和爱意。这种爱意让我们觉察到自己的重要和价值;它让我们找到了在众生间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种需求如若被合理满足的话,那么原本乏味的生命将会多一分温暖,多一层色彩,多一种美丽。如果没有人爱你,没人尊重你,那么你的心就会塌陷,然后塞满各种情绪,诸如悲痛、渴求、孤独,最后转化为对他人的锋芒毕露。这些不健康的情绪随时会冒出来,不分昼夜,它玷污了生活的整个布景。

缺爱可能从童年时候就开始了。有很多不幸的人在童年时期就感觉到了爱意的缺无,因为命运的捉弄他们降生在了本就毫无真情可言的家庭中。父母之间冷战持续,当战争爆发,双方交战时,家里便会充斥着怒骂与砸碗砸碟的声音。他们从彼此身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就会向孩子索取。

而孩子在成长中耳濡目染,以为争吵、打架、撕咬、憎恨便是生活的全部;所以兄弟姐妹之间也是互不礼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了孤独、伤害、压迫和不开心,每个人都对他人存有戒心。这些男孩女孩即使长大了,即使经历人生百转千回也不认为这世上有爱的存在,或者这世上有会爱的人类。然而对爱的心理需求却真正存在,所以这些人内心焦躁不安,渴求一切他们得不到的东西。总之,他们不快乐。

奇怪的是他们却对此毫无意识,这一点也很悲哀。当然,他们也不知道在狂躁的背后是因为他们得不到爱。

这种事早已是司空见惯了。在某些十分和谐的家庭中,这些不安因素都会有所表现(比如说功能性疾病和不幸福感)。

弗娜(Verna)是个美丽的女孩,在她小时候母亲便去世了。她的父亲对她一直不冷不淡。所以她总感觉自己像个孤儿,没有亲情有的只是辱骂与心灵的折磨。在弗娜15岁时,她认识了尤金(Eugene),一个独生的富家子弟,他的母亲非常自私,有强烈的保护欲。

尤金主要是被弗娜的异性美丽吸引了,所有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违背了母亲的意愿——他和弗娜私奔了。弗娜在自己家中没得到爱,成为尤金的妻子后也没有。尤金太过自私了,他以自我为中心,对弗娜的爱情全由他母亲摆弄。尤金的母亲就住在离他几个街区之外,她讨厌弗娜和她儿子在一起。于是就想尽一切办法占有尤金,让其排挤弗娜。

他们的关系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年。当弗娜有了孩子后,她的婆婆就开始煽动父女二人针对弗娜。这一点她成功了。16岁的女儿总是对弗娜喊叫着:“我讨厌你!”对爱的需求并不是弗娜唯一落空的希望;接下来我们还要说到一些,这些需求同样也是绝望的深渊。弗娜多年来一直被功能性疾病困扰,渐渐地病情加重,弗娜深陷在床,不能行动。当医生向她疑惑的丈夫和婆婆解释弗娜的病因时,他们装作一副关心的样子。但聪明的弗娜却察觉到了他们的虚伪。对弗娜来说,必须重新生活才能改变她的境遇。后来弗娜加入了红十字会全天为他人服务,人们热心地回应了弗娜的好意。终于在克服了阻碍,完成自我提升后弗娜感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也有比弗娜更惨的女孩。她往往出生在爱意浓厚的家庭氛围中,却嫁给了一个无情冷漠的丈夫。这些丈夫(这种人有很多)忘记了他们的妻子也是有血有肉有需求有感觉的人类。

这些人不知道世界上除了他们自己别人还有需求和感觉。他们的童年破坏了他们人格中某些基本的成分。即使他们能爱,他们也不会对妻子展现。不管怎么说一个大男人总能通过一些日常的小细节轻而易举地让女人们感动。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句玩笑,一次对她外貌和厨艺的赞美都可以在这些可怜的女人心灵的沙漠中开出花朵来。

最后妻子被他们害得病重时,他们不情愿地为其支付医药费。但这个时候他们依然会责备妻子,怪她生病,而实际这些病都是他们的愚蠢导致的。这样的男人是已婚妇女罹患情绪性疾病最主要的原因。

**也很重要。我们所谓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它包括很多方面,而其中就包括对**的需求。任何一段婚姻,夫妻的感情和**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夫妻二人的**不够圆满、热情或是让双方都得到满足,那么这段婚姻也必定如此。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婚后没有**,或者说**渐渐地退出婚姻,那么夫妻二者定会有一人变得躁动不满、牢骚满肚、焦急易怒。由这类原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很难治疗因为病人甚至都会对这种问题只字不提;结果,病情永远不得医治。有时候,这种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的。不过它们却能产生一些十分古怪的结果。

比如说,T女士的下背部有严重的纤维组织炎,她为此跑尽了各大诊所医院。可是常规治疗并没有对她起到多大作用。

T女士是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她和丈夫都担任着十分重要的枢纽职位,他们的工作的地位甚至高出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一天工作结束后,他们回到家(有管家照看),在家里他们只是吃饭或者招待客人。他们的**越来越少而且缺乏趣味,这一是因为T女士因为工作而对**越发冷淡,二是因为T先生转而投向了情妇的怀抱。

一开始,**的减少让T女士很开心。接着她就得了纤维组织炎,从表面上来看这与T女士的女人味毫无半点关系。但接着她也落入了情人的怀抱中,这也是第一次性让她产生了满足感。最重要的是她的病立马痊愈了。

碍于自己的地位,更是因为内心的愧疚,T女士经常会拒绝她的情人。可是每一次拒绝她的病都会复发,只有在她默许这段秘密感情时病情才会好转。

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婚后**的不和谐和不幸福就是夫妻双方或其中一人罹患功能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也需要爱。对爱和感情的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的是老年人。因为他们深爱的,深爱他们的人都被死亡或事故带走了,所以他们的人生越发孤独。一个老人失去了他的妻子,这个唯一爱他的人。他有一个媳妇,却有意无意地让他意识到自己是一种“别人必须忍受的累赘”。于是在一生多舛终到残年时,他却发现自己已不被需要了,他的孙子还有他儿子的无情都要为此负责。大多数老年人的病症看上去是因为衰老而产生的自然退化现象,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功能性疾病,是由日夜不离其身的孤独感、无用感、绝望和悲伤造成的。

人人都需要安全感

弗洛伊德说人类最需要的是爱。阿德勒(Adler)说他最想要崇高的地位。荣格(Jung)说他想要安全感。这些都是正常的需求;人类是复杂的动物,我们要得很多。

当你的收入足够用来维持当前及未来生活的基本水平时;当政府使你的生活免除损友和自私暴君的侵扰时;当你知道自己不会被疾病和灾难困住时,当你拥有一群你相信会帮你度过困难的亲友时,你才会感到安心。

由于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人总是杞人忧天。他们担心癌症,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担心。对他们来说,国家政策意味着他们今后30年的不幸。他们万分确信灾难就将到来,给他们带来无穷尽的折磨。

这种人肯定永远不会了解安心的滋味。因为持续的不安感,他们的生活不管是精神还是身体都悲惨了,落得满身的疾病。这些人的症结所在也很明显:对整个世界只一眼,他们便能滋生出不安。

但是很多人从不把不安显露在表面,而且他们还经常将这些不安感忽视。然而在他们每一秒情绪的深处都存有深深的不安感,这些通过他们的身体状况就能看出。

一位管理者可能会担心丢失职位,因为许多年轻有为的人在与他竞争,试图将他推下台去。一个人可能会对生活本身产生不安——战场上的士兵,纳粹德国的犹太人。一个女人的丈夫若想与她离婚她也会感到不安。在寄宿制学校里被其他人欺负的男孩也会如此。还有深陷逆境中的人也会焦躁不安。

这个世界上为其居民准备的不安感有几百,几千种。即使我们故意将这些不安感忽略,它们还是能转化为反复的不良情绪,最终导致了功能性疾病的产生。

在老年时期人们往往会发现某种不安感。老年人会担心健康,尤其是致残性疾病。许多人还要担心财政问题。许多人不安是因为对死亡的未知。假若与他们互相搀扶互相照顾的挚爱离去了,随之而来的不安感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除了缺少关怀,老年人还缺少安全感。生命到了这个阶段本应当是温馨而舒适的,现在却变得残酷而可怕。当生命的长跑接近终点,一个人在跑道的最后一段应当受到来自两旁观众的欢呼;而不是他人冷漠的斥责以及养老部门对其的盘问审查。

这些情形让老人产生了很多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刺激着他们的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由于生长激素的长期作用,于是造成了其肾脏、动脉和器官的退化,总的来说就是你在第四章读到的那些症状。因此正是老人们所处的不良环境加速了他们的衰老过程。如果通过满足他们未被实现的基本需求,如爱和安全感,让这些老年人拥有健康的情绪,那么这种退化过程就会大大减缓,他们看上去也会更加年轻。

许多家庭都会因为丈夫不够顾家而受到不安感的折磨;不论他们的无所谓是缘于酗酒、懒惰还是不幸,总之这些行为只会改变情绪的强度而非它的本质。家庭破碎,财产损失,失去声望都已近在咫尺,于是这些终是导致了头疼、胃肠不适以及其他身体功能的紊乱。

生活的情趣来源于对创新的追求

儿童搭积木,妻子做窗帘,金融家建立新的控股公司,女孩写诗,木匠造房子,他们都会产生满足感,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平凡中创造了新东西。

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人若是在业余或是工作时间无法发挥创造性的话那么我们是不会感到快乐的。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自己既然活在这个社会里,便要为社会出一份力,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对创新的追求如果不得以实现,那么它就会让你产生躁动而且变得越来越恼人。不过若这种追求可以付诸实践的话,那么满足的战栗便会随之而来——这是精神上一瞬间的屏息,是发自内心的对创造的热爱。

不要打击创造。可能没有哪种挫折比一个对创新有着强烈追求的人却遭到挫败还要严重。埃塞尔(Ethel)是我治疗过的一个病人,她的病因缘于她对创造的愿望被自己无知的家人粉碎了。

埃塞尔嫁给了罗杰(Roger)。他们生长的家庭都很优秀。在高中和大学时,埃塞尔就为日后自己想要建立的家庭有了基本的规划。在他们俩结婚的时候,社会经济形势很不好,所以罗杰的父母就让这对新婚夫妇搬来他们家住在一楼,而他们则搬去二楼。埃塞尔的婆婆是个体贴善良的人,她想跟埃塞尔友好和谐地相处。她小心翼翼地提醒埃塞尔该怎样做好家务。对这些意见,埃塞尔是真心地感激也照样去做了。于是感到埃塞尔的热情,她的婆婆便更加积极地向她提意见。

埃塞尔有了孩子后,她的婆婆对家事的干涉就更多了。埃塞尔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她觉得自己成为了罗杰家的一员,而不是自己的家,她没能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她的梦想幻灭了。更糟糕的是,如果要迈出这个窘境,她必须要破坏现有的平衡,给每个人带去痛苦。埃塞尔日渐沮丧,身体越发多病,这更是让她的婆婆觉得需要帮助她。罗杰的妈妈实际上是成了两个家庭的母亲;埃塞尔是个独立的孩子。埃塞尔病重了。

不过罗杰和他的父母都是聪明人,医生最后让他们认清了埃塞尔的境况;她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她需要建造自己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家人;埃塞尔和罗杰离开了,搬去了他们俩的新房里。她的病好了。

有很多人跟埃塞尔一样,因为没能实现完成创造某些事情的强烈欲望而内心感到难过沮丧。他们从童年时期就能感受得到这种欲望。这些人表面上可能很开心,但他们内心的情绪绝非是快乐的——他们的目标被阻止了,成为了**不安得不到回应的渴求,伴随着焦虑,挫败最后演变成了自卑。

大家都需要被认同

每个人都想要别人认可他和他的努力——尤其是那些他们为之奋斗的人。

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看重,被他人认可。

一个人辞去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仅仅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没被认可,这种事常有发生。他不开心,因为即使他完成了职责,工作表现十分优异,领导或同事都没表示出认同。他对认可的需求被重重地打击了。所以他选择离开。

未受到称赞的家庭主妇

不过想想家庭主妇们吧。事实上,从单纯的枯燥以及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来看,她们的工作是最艰苦的。但大多数的家庭主妇一年到头从未受到过些许赞扬。她们,以及她们做的家务,洗衣熨烫都被丈夫与孩子当做理所当然。同样,他们在吃饭时就觉得“终于等到吃饭了”。每个人都以为房子能自己清洁干净,以为他们丢下的东西会自己把自己捡起来,而干净的衣服会自动走进橱子里,家里不用任何人来整理便能如此舒适。

对一件困难的工作缺乏认可,这种不知感谢长年累月下来让持家变成了世界上最艰辛的工作。丈夫可以因为未得到认可而辞去工作,可家庭主妇不能这样。但她对这种无赞美的辛勤越发失望。家务活的劳累大部分都是由缺乏认可而直接造成的。她被安排在了无趣又无意义的繁重劳务中,她的劳累是作为一个人类的疲惫。

未被感恩的老年人

老年人也会面对认可的缺乏。

老年人的朋友相继离世,于是对他工作的认可,对他本人的称赞也随之离开了他们的生命舞台。我们所说的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彼此交换赞美。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为了满足这种对认可的需求只有靠纯粹的能力,可这个方法对老人不再有效,因为他们退休了。老年人身边的人认为他们没有能力,而且基本上都认为老年人因为年纪大而不值得尊重。尤其当老年人贫穷的时候,他便会被当成多余的存在。若他有钱,他就成为了众人榨取利益的机会。没有认可,老人们被视为一种失败,他们仅剩的残年终将消失殆尽。一个人曾经努力而幸福地生活着,他早年的成就造就年轻一代的地位,可他却被冷漠而无情地排斥了,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认可不再,赞美不再,他是谁也不需要的老朽。他对认可的需求激发了他的不安,加速了他的老去。

赞美你的孩子,但不要宠坏他

在生命的最初认可也是很重要的——重要性不低于爱。聪明伶俐的孩子通常都会沐浴在赞美的阳光下,但他也许会太过沉溺于此而无法正确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于是他以后的生活都将因为这种自以为是而受到阻碍。

另一方面,迟钝古怪的孩子得到的认可也许非常少。他小心翼翼地做着一些能给他带来赞美的事情,和其他人一样他也希望得到认可。然而,身边人对他的态度让他觉得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了。他觉得自己比不上他的兄妹。他所受到的注意都是来自于惩戒的范围,赞美从来落不到他身上。渐渐地他觉得自己没有用处,自尊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就这样消失了,也许是永久性的。他总感到痛苦和不安。他甚至会通过做坏事来实现自己对认可的需求。他堕落了,因为他没享受过认可的美妙。

新鲜感是生活增味剂

一个人若是处在枯燥乏味的固定生活中,就一定会产生反复的不良情绪以及因此引起的功能性疾病。任何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但是再枯燥的工作若是增添一些新鲜感也能让人坚持下去。一个家庭主妇说道:“如果我不能期待下个月的布莱克山(Black Hills)旅行的话,我一定会尖叫的。”

如果一天开始时便没有精神,没有期待,那这一天你的心情一定会不好。就算是去鲜肉市场也能让你振奋起来;一场轻松的谈话或遇见一个有趣的人都能让你开心。

再一次,家庭妇女的境遇又不太幸运了。男性在平凡的一天中能碰到各种变化和机遇。他们不在家,不在社区,他们要出去工作,遇见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交流。他的工作本身就会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这种找寻新鲜感的机会他的妻子并没有。

S女士是我见过最能说明缺乏新鲜感是如何引起功能性疾病的例子。我第一次见她时她只有26岁。她和她母亲住在一起,因为她病重在床已经3个月了。每次S女士试图起身时她就会头晕目眩只好作罢。她这是典型的换气过度。记得第一次我被请去给她看病时,正好有事在身,于是我便送去了一个医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代替我,他在我办公室实习。

他回来时一脸荣光。“天哪,孩子,你能确定我得了换气过度吗?”这位小伙子很优秀。截止到此时给S女士看过病的医生下过的诊断有“贫血,女性问题甚至心脏病”,所以S女士对此不仅大受打击同时也感到困惑无比。

自童年起,S女士就是个普通至极的人,也就是说她的基本需求只得到了一般般的满足。二战期间她结婚了,很快就有了两个孩子。她丈夫离开军队后,找了一份分配面包的工作。早上两点他便要出发,中午才能回来。他们的房子租金较高不过后来还是找到了一间便宜的租房。这间暗沉的灰绿色房子坐落在荒凉无树的山顶上,离最近的镇子就有6英里。在这样糟糕恶劣的环境中,他们没有邻居,有的只是简陋破烂的房间。S女士尽全力地想让家变得温馨一些,以一种愉快的心境将孩子抚养成人。

由于她丈夫需要早睡,加上孩子又小,这对夫妇晚上几乎没有时间出去。而且,也没地方可去。当她丈夫在凌晨离开后,S女士很害怕和孩子待在这座荒凉的屋子里。家里的狗狂吠不止更让她忐忑不安。看着屋外风干的岩石,她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

假若她丈夫有一点善解人意、一丝同情或是好意,他就能察觉到妻子的心情。他运送面包,和其他的运送员和工人开着玩笑,他能工作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S女士甚至连那个地方都离开不了,因为S先生把车开去上班了。

看着妻子身体日渐不适,诉苦不断,S先生感到奇怪而且很不开心。她和她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这让他有种被赶出家门的感觉。因为高昂的医药费他向S女士发火。到了最后,这位实习生发现了S女士真正的病情时,S先生觉得这个诊断实在是天方夜谭。

不过他对S女士的态度还是有所改变。在他重视了S女士的要求后,他发现她又变成了那位全能的妻子,帮他准备好午餐和洗衣服。后来他在一座美丽的小镇上买了一所漂亮的房子,那里有个种着树的院子,一群友好的邻居以及供孩子们玩耍的沙丘。他们搬去那儿以后她的病恢复得更快了。可是这些还不够。

不过正如我说的,S女士是个普通人——她自我调节能力很好。彻底地与新鲜事物绝缘(像S女士这样敏感热爱生活的女孩一定需要这些),加上安全感和被爱的缺乏,以及恶劣环境的影响,S女士病倒在**将近3个月。不过现在她过得很好。

人人都要自尊

尽管人的一生充满了失望及大大小小的挫折,但我们不管怎样都能给自己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真正的能力也许没有发挥,他的不足(对其他人来说)也许远远超过了他不太突出的优点,但他总能找到发挥自己价值的领域——至少这能驳斥他人对他不公正的批评。

有人觉得自己工作很顺利却被解雇了,有人被自己当做“好人”的人斥责了,有人因为意外而失去了自己一直为之奋斗的所有。种种遭遇,生活却还得继续。一开始他被失败感搅得疲惫不堪。当一段时间后,他的信心就会回来,他又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尽管这种感觉会被消磨一点,但总之他的自信恢复了。他甚至都察觉不到这些差异。

但有很多人的自信早已消失无影踪了;他们认为自己是个全方位的失败者;他们觉得世上没有什么值得一试。他们没有归属感,没有价值,不重要也没能力,他们没有判断力,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他们有的只是愧疚和失败。这些人的绝望感没有底线。他们是最痛苦,最悲哀,最不健康的人类。这种自信全无的状态叫做抑郁症。对人生的无望,渐渐地演变成了绝望的堕落;这种症状就叫做躁狂抑郁症。

两种类型的人容易抑郁

有两类人容易丧失信心,陷入抑郁状态。一种人,他拥有大量的自信和自尊却并非来源于他的能力和作为。另一种人,从小就有严重的自卑情结,并且在成长中也没能克服,所以最终他的人生充满了失败。

抑郁随时都会产生,尤其是步入中年后最为频繁。在这个时期,人们回顾过去,发现现有的成就和作为和当初的计划与希望相去甚远。虽然这还不足以造成抑郁,但若是加上一两次挫败,不管是必然的还是人为的,都会让自信开始消散。

约翰·多伊(John Doe)总是自信满满,吹嘘自己。他总在批判他人的政治或宗教观点,而且还会“主动纠正”。所以在单位中经常会惹恼别人,尤其是上司,因为多伊觉得他的能力还不如自己。40岁时,有一天多伊冲出了办公室。他辞职了!他把老板炒掉了。工作在那个时候很容易找,约翰·多伊进入了一间更大的公司,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可以在那里得到发挥和赏识。

但他再也没得到过晋升。他的政治观点越发污秽。他开始与所有人针锋相对。在他56岁的一天,老板面无表情地告诉他公司不再需要他了。这个时候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找了,在找到新工作之前,约翰警觉到可能自己要永久失业了。被解雇两个月后他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而他一直不好相处的妻子一天到晚都对他斥责不完。

最后约翰终于不再嚣张。他对自己曾经的认识现在发现都是错觉。他引以为傲的一切现在都成了虚幻;他曾经梦想着要成为的人,要成就的事现在都幻灭了。他的未来只有靠政府救助才能生活。约翰·多伊陷入了抑郁之中,靠着州政府的补助他住进了医疗院。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都是大同小异的。有时候一个人的失败的确让人无话可说,但有时候失败并不如他们想的那般严重。

不管哪种情况,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因为失去信心而无法生活和工作的。他输给了自己。

如果对自信的追求未实现的话,其产生的后果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其他基本需求若没能满足,最终引起的不过是模糊的焦虑感与不安感。可自信的缺失,就会直接表现为抑郁。

渐渐地,失败的失落感离去了,然后几个月或几年后,人们又重新获得了足够的自信,开始发挥自己的价值。

如果一个抑郁症患者能学会控制意识——我们在这几章对此已有具体的阐述——他就能摆脱抑郁。一旦抑郁产生了,那只有两种办法可以帮助病人:照顾好他,等到抑郁感自然消失;给病人做电击治疗,让他在两三个星期之内彻底摆脱抑郁。当然,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病人多加练习控制意识,使你自己远离感染抑郁的危险。

你的基本需求

想想在你的生活中这些基本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问问你自己:在我的世界里——1.我有从别人那里得到爱吗?我是一个孤独的不被需要的人吗?

2.我生活得安心么?我在担心我的财政、工作、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么?

3.在工作中,在业余爱好上或者其他方面我有过创新么?

4.我从别人那里得到过认可么?

5.我尝试过不同的经历么?我是一颗千年不变的化石么?

6.我有自信么?我对自己越来越失望了吗?

你的回答必须真实客观——这关乎你自己的健康。

1. 如果你的遭遇和弗娜相似,在你的世界里没有人真正在乎你。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向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爱,为他们做你盼望别人为你做的事。你要记住,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习惯给予而非索取。去爱,去关心身边人,即使他们不值得,即使这出乎他们的意料,但这能给你带来极大的满足。

2. 如果你缺乏的是安全感,赶快决定下一步你要怎么做,不要让这种不安在你脑海中翻来覆去。如果你对现状无能为力,即使着急也改变不了;你的担心还不够多么?想想生活之王威廉姆,他是怎么处理不安感的?你可以回第八章温故一下。

3. 如果你缺乏的是创新;如果你觉得你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成就,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试着忙起来,别让这种想法吞噬了你。试着去做那些你一直渴望去做的事;凭借自己的力量;或者就近参加职业学校学习一门新手艺,你也可以重新生活。

4. 如果你渴求的是他人的认可,试着看淡一些;知道你为别人所做的一切都已经尽力了,这样便可。试着先认可别人。女士,如果你丈夫看到这句话明天这个呆瓜就会如此赞赏你,“亲爱的!这顿饭太美味了。”感觉不错,是吧?不过即使你没得到这种赞赏,你可以这样告诉他:“今天你看上去真帅,弗雷德!我嫁了个帅哥呀!”他会喜欢的,而且你对他的赞美也会让你满足。也许有一天他也会这样称赞你。

5. 如果你深陷繁重枯燥的例行公事中,想尽一切办法突出重围追求新的经历。你应当时刻高瞻远瞩,制订一些新的计划。购物,做些有趣的事;参加活动;去哪旅游。从这一分钟起,抛离常规,追寻新经历!

6. 如果你的自尊受到了打击,试着让自己放低身段。别太过刻意,不要太过集中于此,就是做个平常人。平常人很多——比其他类的人都要多。林肯就是个谦卑的平凡人,和你没什么不同。然后,微笑!学会用意识控制思想,用冷静、勇气、决心和乐观的情绪代替挫败、失望和自卑的情绪。你会和我一样快乐;我们和他们一样幸福;上帝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