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病由心生(1 / 1)

本章提示

当你或我,或任何一个人生病时,他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得情绪性疾病的概率。

情绪性疾病是一种生理疾病而非心理疾病。它的症状有上千种,从常见的“脖子痛”、“胀气”到复杂的“肾硬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它的症状千变万化。

情绪是由身体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组成的(不管是表面上可以被人看到还是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察觉到的内在变化),这些变化是我们脑中每一个念头所产生的感觉。

在愤怒的情绪中,脸部的物理变化就向人们传递了愤怒的信息。这种情绪其中一个内在变化即血压的升高,有的时候甚至能冲破大脑血管导致中风。愤怒引起的另一种内在变化即心脏冠状血脉的收缩。这种变化有可能会造成心肌梗塞的致命后果。

所谓的“不良”情绪指的是那些引起的内在变化能导致病症的情绪。

而“快乐”情绪引起的变化能让我们觉得很舒服;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积极的变化。

身体的化学和物理变化,也就是情绪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而影响大脑的。

这个世界充满了不解,而非医疗人员对有一类疾病的困惑大概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他们轻率地将这类疾病说成“神经过敏”,这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外行人的困惑并不值得惊奇,时代变迁至此,即使是在医疗界人士的脑中也依然存有同样的疑问。自1936年开始,我们便致力于弄清楚情绪能引起身体疾病的这一机制。相关专业的医疗培训也在逐渐开展。从这一专业面世到医学界人士渐渐掌握这一机制通常需要20年的时间。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这一知识普及过程的初级阶段而已。

功能性疾病,或称情绪性疾病——这是最名副其实的叫法,不管从何种角度都是非常值我们得注意的生理疾病。

一半的疾病都是情绪性疾病

情绪性疾病(emotionally induced illness简称:EII)有很多极其明显的特征,比如说来医院寻求治疗的人,超过一半都患有情绪性疾病。

换句话说,如果你明天生病了,或者你今天就感到了不适,那么你有50%的可能得的就是情绪性疾病。

又或者,再换一种说法:就拿医学院的学生用书来举例吧,一本医学教科书所涉及的我们人类肉体经历过的疾病大致有1000种。而其中一种疾病,即情绪性疾病,其普遍率等同于其他999种疾病的总和!

也许,像你这样的非医疗人士很难相信这一数据。不过事实上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几年前,新西兰(New Zealand)的奥什纳诊所(Ochsner Clinic)就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在500名前后来到诊所治疗肠胃疾病的病人中74%的人都患有情绪性疾病。1951年,耶鲁大学门诊医学系(Yale University)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称奥什纳诊所中76%的病人都有情绪性疾病。也就是说,EII病正在流行。

有人自然要问了,“如果这种病这么常见,那为什么人们还对它半知半解呢?”答案是什么?答案,就像这种疾病一样古怪难明。

坏情绪导致疾病

每个人,包括你和我,都曾在某个阶段得过情绪性疾病。如果你在患此病期间正好去看了医生,那么医生很有可能不会告诉你实情。他为什么这么做?以下就有两条充分的理由。

第一条:尽管医生们都知道这种疾病,并且在从医数年来一直都能对其确诊无误,然而,我们也是在近十年才渐渐了解它,才能对其言之一二。

第二条:医生之所以没告诉你得了什么病,是鉴于这个病奇特的治疗方法。

一个医生,即使从业经验不足也知道,仅仅告诉病人“你没什么大碍;你的问题都是情绪引起的”或“是你神经过敏了”这样的话是绝对没有效的。这些对病人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很有可能会激怒他,迫使他进入防备状态,最后愤愤而去,另谋他就。所以,在充分理解病人的需求(而非他的情况)的基础上,这种诊断更易于病人接受。

如果一位医师坚持要用正面攻击的方法,告诉病人他的问题都来源于他的情绪,那么这位医师接下来一定是准备向病人解释他的症状是如何产生的,而情绪又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他要如何才能制造出更有益的情绪。我们称这一过程为充分型心理疗法(adequate psychotherapy),这也是目前我们所能采用的治疗情绪性疾病最合理的方法。

充分型心理疗法

然而,充分型心理疗法,依今天我们所有的了解来看,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太费时间。它最大的障碍就是:每个病人的治疗时间长达20个小时。

如果采用充分型心理疗法,若一个医生每天工作20个小时,那他一天便只能接待一个病人,但是美国一位普通的医生每天的病人数就有23个!假设全科医生将这些病人都转交给精神专科医生(我知道你们有些人会这么想),让他们代为这些情绪性疾病患者实施充分型心理疗法,这样就必须要有几十万个精神科医生才能实现,然而目前美国只有5000名精神科专家而已。因此,用充分型心理疗法来治疗功能性疾病是绝不可取的。因为依照现有的条件来看,只能有不到1%的患者可以接受此类治疗。

替代疗法

剩下的99%的患者接受的治疗可以称做“替代疗法”。医生先给出一个替代诊断,让病人欣然接受这便是病因,然后再走走形式,就这些诊断做一些相应的治疗。这也算是心理疗法,不过要更卑鄙一点。这样的替代疗法已经沿用了几千年。远古时代的巫医就告诉身体功能紊乱的病人,说他已被恶魔附身,要想痊愈必须用一些非常剧烈的通灵方法把恶魔之魂驱赶出去。若我遇上一个棘手的病人,我也希望我能会一些暗示疗法,不用像巫医那么神奇,有一半功力就已足够了。

中世纪的医生告诉自己的病人他体内的四种**失衡了,然后就会抽调其中一种——通常他们会选择血液,因为这个最好抽取了。

今天的教徒告诉自己的病人,“你有一根椎骨脱节了”,然后就会麻醉病人,假装将这根椎骨接了回去。

现代医生使用的都是当代的诊断结果,譬如新陈代谢高或低,血压高或低,以及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最后一个诊断若是发生在派克大街上就要引起一阵风波了;但若是在乡下地区,一个普通的“功能不全的肝脏”是很容易让人接受的,并不会让人感到焦虑。合格的诊断不能比病人担心的病症还要严重,否则的话,这样的诊断只会让病人更加难受。

替代疗法很有可能在几十年内还将被沿用,因为接受过替代疗法的患者——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替代疗法——其中60%的人的病情在两个月内都有明显改善。那么两个月内都未曾犯病的病人就是对替代诊疗师最好的宣传。正因为这短暂的改善,新的病人便慕名而来。于是,这就让诸如江湖医术、祖传秘方这样的替代疗法乘虚而入了,人们每年买这些东西的钱就可达到几十亿美元。买这些药物的人正是情绪性疾病的患者,类似的还有在国内市场上泛滥的维生素补充剂,每年收入也能达到几十亿美元。

如果专业医师能像治疗大叶性肺炎一样将情绪性疾病也轻松搞定,那这些庸医一夜之间就会破产。这种病就是医师和非认证治疗者的黄油面包,如果有适当的治疗方法,将其一举歼灭,那么不论是异端教派、边缘医者还是低级治疗师都会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替代疗法有一点最为糟糕。就长远来看它反而加重了情绪性疾病患者的症状,巩固了此病的持久性。接受过这种治疗方法的病人,只有8%的病情在年终时得到了缓解。剩下的人又开始害怕自己是不是得了另外一种病。另外,若是医生在给出替代诊断时一个不小心或失误,很有可能就在病人的心底埋下了对重病恐惧的种子。这种由医生引发的疾病在医学界被称做“iatrogenic illness”,在希腊文中意为“一种由医生引起的病症”。我在办公室内见到的每五个情绪性疾病患者中便有三个明显患有这种病症,这也让治疗的难度更加困难。

为了找出能更快更有效地治疗情绪性疾病的方法,并让它能为每位医师所用,我们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可以说,再过20年,人类社会最普遍疾病的治疗方法的变革就能大功告成。这个至今为止依然是现代医学一枚污点的病状,终有一天会如医学地图上其他版块一样让人一目了然。

情绪性疾病是一种生理疾病

有一点我们千万不要混淆了。情绪性疾病患者来看病时描述的都是生理上的症状,而不是精神症状。这一点,在很多外行人眼里的确有些难懂。

下面这张表格列举了情绪性疾病可以引发的数百条症状的其中一些。每条症状后面的百分数代表此类症状有多少次是因情绪性疾病发生的。

从下表中不难看出,人们最常抱怨的病状基本上都是因情绪而引起的。但是,每一个从事医疗的人都能告诉你,即使是最罕见最奇特的症状通常也与情绪问题有关。

抱怨

百分比

颈后酸痛

75

喉咙肿块

90

溃疡般的疼痛

50

疑似胆囊疼痛

50

胀气

99

昏眩

80

头疼

80

便秘

70

疲倦

90

智商高的人更容易患情绪性疾病

许多不了解情绪性疾病本质的人都认为自己拥有高人一等的智力,所以他们当然不会与情绪性疾病扯上关系。事实上,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责任越重,精神越警惕,能力越强时他就更容易患有情绪性疾病。

这大概是因为绷紧的神经在固定的时间内能思考处理十件事情,而放松的大脑只能处理一件事情,所以拥有强大思考力的人所要担起的责任也要更大,也就是说,他们的情绪通常也要更加紧张。

如果“聪明”一词真如它本义所示,先不管其他,它首先就要包括智力引导和情绪掌控的能力。然而实际上,直至今日这个能力早就从聪明的范畴里遗落了。那些自称聪明的人往往都是一群最不擅长在每天混沌的生活中控制情绪的人。

在我的家乡,患有情绪性疾病最少的人就是农妇了。这些农妇通常都有一个9至10人的大家庭,她们除了要做家务还要忙农活。她们的脑子里都是耕耘而没时间去“思考”别的事情,她们总是在忙着照顾别人而没时间想想她们自己。

有一位可爱的农妇曾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问她是否曾感到过疲惫(这也是最常见的机能紊乱症状),“孩子,25年以前,我就告诉自己永远别问这个问题。”好了,这正好就是治疗疲惫最好的解药。

要想了解情绪性疾病,首先你必须知道什么是情绪。1884年,威廉姆·詹姆斯给情绪下了一个定义:一种能表现在身体变化上的精神状态。每产生一种情绪(我们每一分钟都会产生某一种情绪),肌肉、血管、内脏、内分泌腺就会发生变化。伴随这些变化能为人感知的精神状态就是情绪。如果没有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就没有所谓的情绪。

两种情绪

尽管有些例外,但就其引起的身体变化而言几乎所有的情绪都属于二者之一。

第一个情绪大类包括那些能引起身体各个部位产生过度刺激性反应的情绪:通过神经系统对器官和肌肉产生过度刺激;对一个或多个内分泌腺产生过度刺激。由于这些情绪过度刺激了器官和肌肉,所以它们普遍产生的都是不悦的感觉。几千年来,人们都称这些为“讨厌的情绪”。这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情绪,如愤怒、焦虑、害怕、恐惧、沮丧、悲伤和不满。事实上,情绪的种类和区分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你可以列出一长串“讨厌情绪”的清单。

第二个情绪大类是那些能使身体产生最佳反应的情绪,这些反应既不强烈也不微弱。我们可以给这些情绪冠上“美好情绪”的头衔,这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词语。我们之所以说它们是美好的,那是因为这些情绪所造成的是美好的感觉。它们有希望、开心、勇气、镇定、喜爱、愉悦等。与第一类一样,这些情绪也可以列举出好多;它们的种类并没有界限。

愤怒也许会要人命

让我们来看看当某一种情绪发生时,身体会有哪些反应吧。我们挑选的这个情绪或许是你和我都没有经历过的,但是我们曾在别人身上见识过——这就是愤怒的情绪。

每一种情绪都会通过外在表现出来——即在身体表面呈现出来的变化。这些外在表现成就了表演的可能性,因为表演其实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复制这些情绪的外在表现。一个优秀的演员能够掌握的情绪比一个演技平平的演员就要多很多。只要简单一眼,我们便能知道他在描述的是幸福,不满,害怕还是其他的情绪了。

愤怒情绪的表现有很多,哈佛大学的W.B. 加农教授就将它们细细划分出来了,不过这可能需要整本书才能将这些表现列举完整。

愤怒情绪最主要的外在表现有:脸部皮肤变红,眼睑张大,眼白充血,肌肉收缩,嘴唇紧抿,下颚绷直,拳头紧握,手臂颤抖,还有十分常见的声音颤动。如果你看到谁有以上表现,你一定立马就知道他正在愤怒。

然而内部表现,即在身体内部发生的变化就要更加深刻,更加注目了。举个例子,当你愤怒时,你的血液的凝结速度就要比平常时候快——不是快一点,而是快很多。情绪是一种很基本的生理变化,它引起的变化大都具有不容小觑的生物学价值。很显然,在愤怒时人体血液凝结速度的变化就是一种生物的自我保护功能。在愤怒时,人们很有可能会打架,然后受伤,流血;于是,血液凝结加快无疑是百益无害。

另一种内在变化也有相同的生物价值,当你愤怒的那一刻血液中的血红细胞的数量就会急速增加,大约是每立方毫米增加50万个。当一个人愤怒时,胃道口的肌肉就会紧缩,此时没有任何东西能离开胃部,整个消化带就开始紧拧抽搐,于是很多人在愤怒时或之后腹部都会疼得很厉害。

愤怒时,心率也会直升而上,可达到180至200或更高,并且会停留在这一水平直至愤怒的情绪过去。血压也是,迅速地就能冲到130或230或者更高,这些变化时常就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你可能听说过一个人在愤怒时就中了风,这是因为他的血压涨得过高而导致脑中血管爆裂。

同样地,心脏中的冠状动脉也会收缩得非常紧,导致心绞痛甚至动脉闭合这类致命的情况。这些都是经常发生的。

约翰·亨特(John Hunter)是英国最好的生理学家。然而天生脾气不好的他偏生有一组脆弱的冠状动脉。亨特总是说第一个能让他愤怒的无赖就能杀死他。他的妻子有几次差点结束了他的性命,但还是在一次医学会议上,一个无赖让亨特十分生气,最终他死于心肌梗死。

现在你该明白了,如果一个人足够愤怒的话,他情绪的表现就会引起一系列身体上的症状——比如说肚子痛,心率失常,中风或是心肌梗死。

幸运的是,没有几个人会一直处于愤怒的状态中,尽管有些人会这样。不过我们还是能找到很多人,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不好的情绪。

剧烈的情绪会引起严重的疾病

有时,某种剧烈的情绪过后便会造成一种严重的情绪性疾病。

有天早上9点钟,一个男人被抬进了我们诊所。由于他已经无法行走了,所以必须得用担架抬着他。他很虚弱,头晕目眩,连站立都做不到。他的心率已经达到每分钟180下了。他还在呕吐。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肠子,他总是想尿尿。他就以这样的状态在医院住了3个月,有好几次我们都以为他活不长了。

在那天早上8点之前,这个人还是个十分健康,强壮无比的男人。大约8点钟时,他走进妻子的房间,发现他妻子杀掉了他们唯一的女儿接着便自杀了。从那一瞬间起,他就无药可医了。他并没有罹患癌症或是肺结核抑或是心脏病,尽管他的病状严重得就像同时得了这三种病一样。他罹患的不过是许多强大的剧烈的不良情绪罢了。

别忘了:我们中的任何一个,如果有这个男人的精神状态,站在他的情况中,都会跟他有一样的下场。没有人对情绪性疾病是免疫的。

我再来举两个例子(毫无疑问,你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来看看某个情绪是怎样引起某种反应的。

你也许看过,也许听说过,一个人看到血便会头昏。他没有晕是因为他的心脏弱或是血压高。他晕是因为他看到血液时会产生害怕的感觉,伴随这种害怕的感觉而产生的变化之一就是给大脑提供血液的血管收缩了——这就造成了头晕。

有些人看到血液可能会呕吐,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胃有问题,而是因为当他们看到血液时会产生恶心的感觉。而伴随恶心的感觉而产生的变化之一就是胃部肌肉的剧烈紧缩,最终导致了呕吐。

小情绪积郁成大问题

我们生理学家在办公室中所见的大多数情绪性疾病并不是由某种剧烈的、可怕的情绪引起的,也非一系列由灾难而产生的后果。相反,它们大多都是由一点点不良情绪单调重复而来,这些情绪虽然无足轻重但却依然是不良情绪,每天一点的焦虑、害怕、沮丧和渴望,它们积少成多最终压垮了我们。从临床经验来说,我们一直都知道这个事实,然而医学界有一个很奇怪的规则——我们从不相信任何没有在动物身上得到证实的结论。

不良情绪反反复复。几年以前,两位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H.S.里德尔(H.S.Liddell)与A.V.摩尔(A.V. Moore)证实了一些相对不太常见的不良情绪的不断反复会导致情绪性疾病,至少在羊身上是这样的。

这两位研究员将一根细金属线绑在了一只羊的一条腿上。这根线极轻,羊绑着它也依然可以在草地上随意奔跑。一个星期后,这只羊举止没有异常,身体也非常健康。

第二周,他们给这条细线通了一点微弱的电力;电流不大,只是很轻微的电力,这样这只羊在被电击时只会稍稍蜷曲一下腿而已。里德尔和摩尔教授在这一周内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这些电流。这只羊依然保持原样,正常吃饭毫无异常。

接下来,这两位研究员试着改变刺激的方式,最终他们发现在通电之外,若是再加上两种成分,他们就可以让田里的任一只羊病入膏肓。

第一个成分即恐惧。两位研究员会在通电的前十秒摇一下铃铛。电流还是之前的大小,没有增强,但现在当羊听到铃声时它就会停止进食,或是其他它正在做的事情。它们警惕地等待电击的来临,它们知道电击很快就要开始了。不过仅仅是这一个新成分是不足以引起疾病症的。

第二个成分即不断重复摇铃——电击这一恐惧。重复的间隔时间可以随意,只要恐惧的情绪是被一次次完全复制就不会有太大区别。经过这一系列的试验,每一只被试验的羊很快都出现了生病的迹象。它们先是不吃东西,然后它们就会远离自己的羊群。接着,它甚至不再走路。再接下来,它们甚至都站不起来。最终,它们连呼吸都很困难。此时,试验就要告一段落了,否则的话它们就真的会死了。一旦恐惧情绪不再出现,这只羊就很快就又精神起来了。

重复恐惧情绪时被打断的后果。里德尔教授和摩尔教授在对羊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重要的第二结论:如果在重复恐惧情绪的过程中,每24个小时就有2小时的中断期的话,羊就不会得功能性疾病。不超过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就不起作用了。

因此,显而易见地,只有当单调重复不良情绪的过程保持基本连续,它才能导致情绪性疾病的产生。每天将这股情绪逆流阻断一段时间,那么就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然而例外处处有,有些情绪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某些突如其来的事情;了解领会情绪性疾病深刻的本质无论何时都是十分有趣有用的。除了那个男人的妻子自杀了这个例子之外,我又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邻城的一位学校领导是个冷静沉着、擅长适应环境的人。你能想到的会得情绪性疾病的人中,绝对没有他。然而有一天,他的头突然很晕,他只能躺下来去缓解。正当他准备一屁股坐下来时,他的头晕程度便加重了,然后就开始呕吐。他被人送回了家,在**躺了好几天,却没有一丝好转。他的医生开的药对他来说都没用。接着有一天,奇迹出现了,他痊愈了,重返了学校。

几天之后他去找他的医生说,“也许是情绪让我生了病,我知道我不该有这种想法,但事实就是如此。我确定,我的病就是由一系列悲痛的情绪引起的。”

“你为什么这么说?”医生问道。

“一段时日之前,我最好的朋友因欠了一笔巨额的贷款来向我借钱。这笔数额太大了,我很犹豫要不要借给他,因为我知道一旦他无法还钱的话,我就会一无所有,无家可归了。不过这看上去没什么风险,而且他又是我的好朋友,我没办法拒绝,所以我就签了张收条把钱借了出去。”

“没过多久,这个人就出了一场很严重的车祸,在医院里住了好几个月,在此期间,他的生意越来越岌岌可危。害怕他无法还钱,于是我就开始头晕了。”

“但是,你怎么知道一定就是这个原因呢?”医生问道。

“医生,”这位领导继续说道,“当我躺在**的时候,我被病痛折磨着,这时我的这位朋友来探望我,并且告诉我他刚刚去过银行,已经把钱都还清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复原了。接着第二天,我就回学校上班了。”

情绪通过身体两种不同的系统表现自己。有些表现是通过神经系统的酝酿,有些是通过内分泌腺系统。有些症状即可以通过神经系统产生也可以通过内分泌腺系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