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均瑶集团王均瑶家族:大哥38岁英年早逝俩弟弟带领“均瑶”高飞(1 / 1)

“黑暗中,我看着那些金属检测仪器发出幽绿的光和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神温热的呼吸正向我靠拢。”深夜,躺在病**的王均瑶从梦中醒来,身上的疼痛让他难以入眠,而面对命运的无力感更让他痛彻心扉:“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此刻,在病魔的面前,我频繁地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

2004年11月7日,“胆大包天”的一代浙商王均瑶溘然长逝,年仅38岁。在离开这个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他写下了上面那些感性的文字,今天读来,令人唏嘘。但王均瑶曾制造的辉煌,仍让后来者津津乐道,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均瑶集团,在两个弟弟的带领下,在天际高飞。有人说,“遗忘才是真正的永别”。看着已经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均瑶”,两个弟弟可以告慰大哥:你,并没有走远。

山村走出商业奇才

1966年,王均瑶出生在温州苍南县大渔镇一个小村子。这里背依绵延的望州山,前靠开阔的大渔湾。风景虽秀丽,但人多地少,村民生活贫苦。王均瑶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作为家中长子,少年时,为了维持生计,他早早就帮父母种田,打渔。1981年,他辍学外出打工,先在一个印刷厂当学徒,老板看他机灵勤快,让他跟着师傅跑业务。师傅对这个小伙子最大的印象是:胆子大,什么单位都敢进。这段走南闯北的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不久他就离开印刷厂,开始自己做生意,卖不干胶、徽章、五金,反正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小有积蓄后,他将二弟王均金、三弟王均豪都带了出来。

王均瑶年纪虽轻,却非常善于抓机会。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运动盛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长沙做生意的王均瑶听到一个消息,湖南场馆的负责人正四处寻找合适的礼品。他立马找到这位负责人,软磨硬泡加上低价,拿到了10万枚徽章的订单,后来又加工会旗、招牌等。三兄弟由此挣得了第一桶金。

这年的春节前夕,一帮在长沙做生意的温州人聚在一起,电锅里煮点小龙虾,喝着小酒,聊天吹牛。他们都在为如何回家过年发愁。平常火车票就难买,到了春节,更是一票难求。包汽车回家一路颠簸,很是辛苦。喝得有些醉意的王均瑶突然冒出一句:“要是能包个飞机回去就好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说:“你真是异想天开,飞机是咱们能包的吗?”那时,大多数国人从来没有坐过飞机,包飞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然而,爱琢磨事的王均瑶却当了真。

他跑到民航部门去问让不让包机,人家未置可否,表示要向上请示。一位副局长听了,直接回绝:“他们是不是疯了,政策上从来没有允许将飞机包给私人。”王均瑶不死心,三番五次去找,并向民航部门保证,亏了钱全算自己的。长沙民航局被他的执着打动,将这事拿到局里的办公会上商量,最后同意试一试,但要求他们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企业。王均瑶又去求苍南县政府。这次还不错,县里觉得能帮在外地的同乡回家过年,是个好事,就同意盖章。此后,三兄弟跑了大半年,盖了一百多个公章,公文摞起来有几十公分厚,终算办妥了所有手续。

1991年7月28日,一架安24型飞机从长沙直飞温州。“看着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感到哥几个真是太牛了”,老二王均金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充满自豪。这次飞行,三兄弟可谓名利双收:48个座位全部坐满,一趟下来,能赚3000元;国内各大媒体都给予大幅报道,美国的《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他:“王(均瑶)超人的胆识、魄力和中国其他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一样,可能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王均瑶成为中国包机第一人,被人们称为“胆大包天“。这一年,他只有25岁。

年底,王均瑶一盘算,半年不到,就挣了2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王均瑶一发而不可收。第二年,他成立温州天龙包机公司,相继在全国各大城市之间开通了50多条航线,每周的航班超过400个。

就在包机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时,隐忧也出现了。一条航线一旦跑熟,航空公司看到有利可图,就收回自己运营。这种命运被别人掌握的感觉让王均瑶不安。他一边继续开辟航线,一边寻找自己能掌控的生意。

有一天,王均瑶看到一个报道,说中国人每年喝奶人均不到7公斤,喝白酒比喝奶还多。这让他动了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注重健康。牛奶肯定是个好方向。1994,王氏三兄弟成立了均瑶乳业。他们签下多个奶场以保证奶源,又在国内率先采用超高温灭菌生产方式,将牛奶的保质期延长到半年。均瑶牛奶很快在市场上叫响,到2000年时,它已经进入中国乳业的前五名。

除了牛奶,王均瑶还将自己的触角伸到了出租车行业。1998年,温州对出租车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王均瑶以每辆70万元的价格,拍下上百辆出租车的经营权。这个价格基本上没有钱赚,但王均瑶却算得是另一笔账:一百多辆车挂着“均瑶”牌子,天天在温州四处转悠,这是多好的活广告。

年纪轻轻的王均瑶此时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但永不满足的他,开始将自己的眼光投向更大的舞台。1999年,均瑶集团将总部搬到了上海,并在浦东征地270亩,投资3亿元建设总部大楼、酒店。

此后,王均瑶像一个拧紧了发条的钟表,再也停不下来。

2002年8月,均瑶集团以1.2亿入股武航,占有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18%的股份,开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民航主业先河。

9月,湖北当阳乳品基地正式投产,首期投资5000万元,年产值2亿元。

10月,王均瑶花5个多亿买下位于上海肇家浜路的一座烂尾楼,将其改建为“均瑶国际广场”,仅这一个项目,他就可以赚一亿元。

2003年2月,均瑶集团用5.5亿元投资宜昌三峡机场,其中收购价3.5亿元,重新改造2亿元。

2003年6月16日,投资逾5亿元的宜昌均瑶国际广场开工。

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然而,正当王均瑶的事业蒸蒸日上时,病魔却向他伸出了黑手。

2003年,在一次医院检查时,王均瑶发现自己得了肠癌。9月他做了手术,半个月后出院,又开始忙生意。2004年,他还带着上海浙江商会的企业家到欧洲考察。只是因为身体不适,他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客房里。6月底,他住进了上海瑞金医院,9月份出院,没多久,病情恶化,肺部感染。11月7日,因呼吸衰竭离世。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这位青年才俊的突然逝世,让很多人都震惊,又难以接受。“他太拼了。”熟悉王均瑶的人这样说。除了公司一个接一个大项目需要他操心,他还拥有诸多社会职务,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浙江省青联常委、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各种头衔多达15个。自恃年轻的他,从白忙到黑,吃饭没有个准点,虽然身价几十亿,他的午饭往往是盒饭。各种场合需要他出面,喝酒、熬夜是家常便饭,因此落下了肠胃病。

王均瑶身后留下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家族企业:员工2500名,总资产35亿元,横跨航空、乳业、置业等多个行业。就在他病情一天天严重时,均瑶集团还与无锡市国资委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收购无锡市商业大厦集团56.88%的股份,借此间接控股了A股上市公司大东方。这些产业如何分割?会不会随着创始人离世而分崩离析?一时间,众说纷纭。

最离谱的是,网上传出,王均瑶尸骨未寒,其妻子携19亿巨款,下嫁给了他的司机。“以前以为我是在为老板打工,现在才明白,老板一直在为我打工。”这个段子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事让王家陷入了尴尬。不时有一些与王家熟悉的人出来说话。“正和岛”的创始人刘东华就曾在微博上说:“我知道均瑶的司机现在给弟弟均豪开车,今天见到均豪就问他,均豪说简直荒唐,完全是子虚乌有。”王均豪自己也曾将大哥司机给自己开车的照片晒出来。

实情到底是什么?三兄弟在创业时,已经确定了股权分配方案。王均瑶占50%,王均金占30%,王均豪占20%。之所以没有人超过51%,就是希望避免一家独大。就在王均瑶患病后期,他将两兄弟叫到床前,订立了遗嘱,对自己的财产做了分割。王均瑶有两儿一女。大儿子王瀚是他与第一任妻子所生,此时还在上初中。二儿子王超和女儿王滢滢,是与第二任妻子任丽所生,年龄更小。大儿子王瀚继承了38.5%股权,其他两个孩子平分1.5%股权,另外10%的股权,二弟和三弟各分5%。因此,此前的段子毫无根据,纯属谣言。

“均瑶”一路高歌猛进

大哥一直是三兄弟的主心骨。现在大哥突然离世,让两兄弟悲痛欲绝,又有些心灰意冷。“以前天天想着赚钱,现在有钱了,人却没了,有什么意义呢?”王均豪有一次回忆那段时间的感受时这样说。两兄弟一度想把所有的产业都卖掉,就守着“均瑶国际广场”的大楼,一年收几个亿的租金,也够吃够喝了。

但两兄弟后来听到列宁的一句话:“纪念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过去未完成的、现在正在做的以及将来要做的,做得更好。”这让他们如梦方醒,从那段至暗的日子走了出来。

王均金接任了董事长,王均豪担任总裁。两兄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大哥的航空梦。2005年,国务院出台“非公经济36条”,解除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的桎梏。他们立即行动,2006年创办吉祥航空,并在9月实现首飞,成为首批“一飞冲天”的民营航空公司。此后,吉祥航空规模不断扩大,并于2015年在上交所上市。值得一提的是,与他们同时入局的另外几家民营航空公司,却命运多舛。翡翠航空已经注销,鹰联航空则被国资控股,东星航空的老板兰世立一度成为湖北首富,不料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资金链断裂,自己也成为阶下囚。

2014年,均瑶集团又创办了第二家航空公司——九元航空。它主打低价,在航班上推出了9元、19元系列的特价机票。这年5月,九元航空与波音公司签订协议,一次性订购价值60亿美元的50架客机,创下民营航空公司单次购机的最大记录。

两兄弟做的第二件事是推动均瑶乳业转型。2000年后,中国奶制品的市场规模急剧膨胀,竞争惨烈,价格一路走低,河北知名企业三鹿甚至推出了18元一袋的奶粉。王氏兄弟发觉势头不对。牛奶怎么会比水还便宜?仔细一研究,他们吓了一跳:为增加蛋白含量,一些企业竟然将“三聚氰胺”添到牛奶中。两兄弟一商量,宁肯生意不做,也不能干这种昩良心的事。他们果断撤出牛奶生产,转向数年前就开始涉足的乳酸菌饮料。这次壮士断腕,让他们成功躲过了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2020年,由均瑶乳业改制而来的均瑶健康成功在A股上市,成为国内乳酸菌第一股。

在扩张实业的同时,均瑶集团还一直构造自己的金融产业版图。2015年,上海推动金融国资改革。王氏兄弟从上海国资委手上迎娶了“靓女”:受让爱建集团7.08%的股份。爱建是沪上老牌的金融公司,1993年就已经上市,手上握有多张稀缺牌照。此后,均瑶集团又多次增资,并击退了财大气粗的广州基金,拿到爱建的控股权。2022年初,爱建集团认购华贵人寿10%的股权,加上此前均瑶集团与美邦发起设立的上海华瑞银行,王均金两兄弟已经同时拥有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牌照,成为又一家民营金融大鳄。

在王均瑶过世后的十多年间,均瑶集团在二弟三弟的手中,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是高歌猛进。如今,它已经拥有至少四家上市公司,分别是爱建集团、大东方、吉祥航空、均瑶健康,持股市值2020年突破240亿元。王均金、王均豪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对大哥作了最好的怀念。

倾力打造百年老店

在将均瑶规模做大的同时,两兄弟还提出了另一个愿景:打造百年老店。“我们把企业做久放在第一位,做强放在第二位,做大放在第三位。”王均豪对外表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两兄弟划定自己的业务边界,即横跨航空运输、金融服务、现代消费、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五大领域。这五个领域就像均瑶集团这座大厦的“四梁八柱”,每一项业务,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争第一第二,最其码要名列前茅。

同时,他们积极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两兄弟只管董事会的大事,其他的业务大多交给职业经理人。2006年,他们请来黄辉接替王均金出任集团CEO一职,此人曾任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到任后,对均瑶集团的架构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保证企业传承,王均金两兄弟悉心培养第二代家族成员。他们研究过家族企业的传承历史,第一代成功会到第二代的只有30%,而传到第三代的只有不到5%。传承的关键是家族成员能不能认可家族文化,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大哥王均瑶的儿子王瀚在国外留学,准备报告牛津大学的统计专业。听到这个消息,心存疑惑的王均豪专门跑到英国。得知侄子之所以报考统计学,原因是这个专业好考,王均豪和他彻夜长谈,告诉他均瑶集团的未来,并对他说,人生作选择不应选容易的,而是选对的。王瀚听后,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所在,考取了经济管理专业。学成回囯后,他进入均瑶集团,虽然是“少东家”,却坚持从基层做起。

结语:

王均豪平时喜欢穿中式服装,爱读儒家经典,推崇“中庸”。他曾对媒体表示:“我现在很淡定,不想跟谁比大小,顺其自然就好。中庸就是让你不要定太高目标,做到七八十分就可以。用人生来作比喻,人生应该是马拉松,不是短跑。”

王氏三兄弟以非凡的胆识,惊人的魄力,上天入地,创造了“胆大包天”商业传奇;大哥过世后,原有“铁三角”变身为“双雄会”, 立足百年,带领企业迎来新生。三兄弟的创业史、发展史完美诠释了浙商的勇与智、破与立。

在王均瑶位于上海的墓园前,有一个他的站立塑像,面带微笑注视着远方。这位商业奇才的时间定格在38岁,的确令人扼腕叹息,但就如他的三弟王均豪所说:人生不仅有长度,还有厚度和宽度。就这一点而言,王均瑶的一生可谓汹涌澎湃,张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