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独角戏·(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926 字 8天前

到了最后,“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不再去写明月楼了,不再去写扁舟子,视角转回来,转回到眼前的落月,转回到自己。他想天底下在外漂泊的游子,大概有不少人在这个晚上睡不着。有多少人看着天上的月亮,然后踏上了回家的路呢?

我想特别讲一个词,“摇情”。什么叫作摇情呢?月亮落下去,然后月光和月光里的情一起,洒满江边的树。这个情是什么情呢?

我想月光里应该有那个在楼上的女孩子的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里有她的期待。当她抬起头看月亮的时候,她希望自己可以化作月光,可以照着他走过的路。

但是我想提醒你,其实这个女孩子的行动、心情,是出于另外一个人的想象。

王尧衢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从月下言闺情,从扁舟子意想出。‘可怜’是客子意中可怜也。‘离人’,客子谓其妇也。‘应’是遥度之词。”(《古唐诗合解》)

王尧衢的分析很精彩。诗人写到这个女孩子在楼上的种种情况,其实都是用另外一个人的视角——扁舟子的视角在写的。像王尧衢说的,很多字眼都在提示我们,这些其实是扁舟子的想象。“可怜”是他心里觉得可怜,“应”是他觉得可能是这样。这个女孩子想要“愿逐月华流照君”,我想其实也只是扁舟子心里的期待。

就像杜甫在《月夜》里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时候,其实妻子在这个时候不一定真的站在月光下面,只是杜甫的心思跑到妻子那里去了,于是诗从对面飞来,不是写自己思念,而是写妻子站在院子里望月。

所以这里的情,其实是一个有情的人,想象另外一个人的有情。

英国诗人W.H.奥登(W.H.Auden)有一句很好的诗:“倘若爱不可能有对等,愿我是爱得更多的那人。”

但是我想理解到这里好像还不太够。

其实你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诗人要写这样一对恋人呢?为什么要写“谁家今夜扁舟子”,要写“何处相思明月楼”呢?我们前面虽然解释过,这两个人可以和江、月两种意象配合起来,而且分隔两地不能相见的恋人在天底下很普遍。但我觉得这个解释还不够。

一个人写作的动机,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

其实我们会发现,你看起来张若虚写的是别人,但其实他写的是自己。你看起来他好像写了一种普遍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在很细微的地方辨析出诗人自己的声音。他把自己的生命经验写进了看似与自己无关的情境里。

还是唐汝询看得比较准确。他说这首诗是诗人自己“望月而思家也”,“又睹孤云之飞而想今夕,有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己与家室是也。”(《唐诗解》)

这个扁舟子身上有着诗人自己的影子。

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其实是一个嵌套结构,一个现实的情境嵌套着一个虚拟的情境。在虚拟的情境里,诗人写了一对恋人彼此思念,写了一个扁舟子的想象和惆怅。在现实情境里,是诗人在江边望月。而“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一句,很好地把虚拟情境和现实情境缝合在了一起。

“斜月沉沉藏海雾”是回应一开始的“海上明月共潮生”,现在月亮落下去了。“碣石潇湘无限路”,诗人感叹这对恋人相隔很远,一个在南边,一个在北边,中间的距离好像永远也无法跨越。

“无限”,写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启程。一旦踏上了归途,距离就会一点一点缩短,就不是“无限”了。可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可是“何处是归程”,可是“明年谁此凭阑干”,可是“无端更渡桑干水”……所以只能是“无限”。

“无限”两个字,也是诗人自己的感受。

在这首诗里,扁舟子的形象和诗人自己是重合在一起的。其实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人。

所以,“落月摇情满江树”,是那个想要化身月光的女孩子的情,是扁舟子想象对方想要化身月光的情,但说到底,是张若虚自己的情,是他的思念和落寞。

这首诗,其实从头到尾都是张若虚的独角戏。

在这首诗的结尾,张若虚是惆怅的。他说“不知乘月几人归”,意思是,不知道有多少今晚看见月亮的游子可以赶回家去呢?这里有对那些乘月而归的人的羡慕,但其实也是一声叹息。因为自己可能回不去,而天底下还有许多和自己一样回不去的人。

当然了,“落月摇情满江树”,这里的情,不只是思念,不只是自己在旅途中漂泊而且无法回家的哀伤,还有他前面面对一轮圆月而产生的孤独,那种属于人类的大孤独。

这首诗最后就停在淡淡的伤感这里了。张若虚自己也停在这里了。一个和哀伤有关的月夜结束了,一首诗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