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许瑶光写过《再读〈诗经〉四十二首》,里面有一首说《王风·君子于役》“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唐代的闺怨诗其实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源头。我们来读一首刘方平的《春怨》。和《王风·君子于役》一样,《春怨》和等待有关,也和失望有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纱窗日落渐黄昏”,窗外夕阳西下,事物的影子被落日拉长。
“金屋无人见泪痕”,我们讲宫怨诗的时候讲过“金屋藏娇”的典故。这首诗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首宫怨诗。住在金屋里的女子,等待着君主的宠幸,但是怎么等也等不到。当然了,这里也不一定就是指宫里的女子。
这一天又要结束了。又是期待落空的一天。又是要一个人独自面对的深夜。如果我们把黄昏和后面的落花结合在一起,你会发现黄昏在这里不仅仅意味着希望的落空,它还意味着什么呢?青春的逝去。刘拜山评价这首诗说:“曰‘黄昏’,曰‘春晚’,伤年华之将逝。”(《千首唐人绝句》)
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活在自己的青春里。“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杜荀鹤《春闺怨》)每个人都会无可避免地老去。对这个女孩子来说,这是让她觉得难过的事实。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她知道外面有梨花,可是她不敢开门。为什么呢?“不忍见梨花之落,所以掩门耳。”(唐汝询《唐诗解》)因为她怕看见满地落花,她怕看见自己融化在夕阳里的青春。
李清照写过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春怨》里“不开门”的心情。晚上有风雨,花也一定被打落了。李清照知道自己的生命有一天也会是这样,于是用酒来解愁。
第二天早上醒过来,她知道外面有落花,可是她不敢去看,她让她的侍女去看。侍女大概随便看了一眼,回来“却道海棠依旧”。她说没有变化,海棠花还在那儿好好的。李清照说怎么可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些花现在肯定已经落到地上,剩下的恐怕只有叶子了。
诗人是敏感的,普通人可能就没那么敏感了。侍女不会关注到花有没有落,即便看到了,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哀伤。
有时候太敏感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好事,做个诗人反而没有普通人过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