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的钟声·(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924 字 8天前

我们再来读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欧阳修读完张继的这首诗之后,有过一个评价。他说“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意思是张继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寺庙晚上是不敲钟的。欧阳修之后,许多人都拿出证据反驳了他的观点,证明的确有寺庙在晚上敲钟。

为什么讲这件事呢?我们读诗歌,不要过于拘泥于它和现实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对现实很多的情况,了解得不是很全面。另一方面,诗歌也不完全是对现实的反映。我们为什么讲意象,意象是什么呢?意象是你心灵的一个象,它不是物象,它是经过变形的象。客观的世界在诗人的心里经过了一次变形之后,才呈现在诗里的。诗是什么?诗就是语言对这个世界的变形。所以如果我们过于拘泥诗歌和现实的关系,你会发现我们其实是在刻舟求剑,是在买椟还珠。我们拿着现实的标尺去卡诗歌里的字句,这对理解诗歌是无效的。

中国台湾有个著名的散文家,叫张晓风。她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不朽的失眠》,就是写张继这首《枫桥夜泊》的。她想象了很多场景。她说张继这一天心情很不好,为什么很不好?因为他科举落榜了。他晚上就停泊在枫桥这里,失眠了一晚上。但是这场失眠是不朽的失眠,因为它造就了这首伟大的诗。

这些场景并没有什么历史依据,完全是张晓风自己想象出来的。阅读诗歌的时候,诗人的生平、作品的背景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一首诗。这一点我们在第一讲里已经谈过了。读完张晓风的散文再来读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就被固定在一个很有限的空间里了,所有的前因后果都坐实了。我们获得了一种理解,但同时失去了其他理解的可能。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诗人逸事其实和读诗这件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甚至可以这样说,作品要大于作者。李白重要,不是因为他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子才重要。李白重要是因为他写了《将进酒》,写了《蜀道难》,写了《静夜思》,是因为他写了很多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感动的诗歌。重要的是诗,而不是诗人。当作者完成了这个作品之后,作品就不属于他了。如果作品能够超越时间,它会留给后人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不断在里面看到不同的东西。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前半夜的时候月亮升起,到后半夜的时候月亮慢慢落下去了。这里的霜大概指的是月光,像霜一样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夜空。

“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首诗他只在这一句里提到了自己的情绪——愁。“江枫渔火”,这四个字很漂亮。也许没有什么深意,但是它很美。美是不需要理由的。“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张祜《题金陵渡》),画面与这一句很像。

其实我觉得也没有必要解释这首诗,大家自己念一遍,觉得美,就可以了。俞平伯在北大讲词,就是念一遍。比方说他讲到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他说好,真好,就下课了。汪曾祺回忆他早年在西南联大的老师唐兰,也是这样。上课的时候拿无锡话念一遍,“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就结束了。文学有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于讲解。我这样逐句地讲,其实很煞风景。

“姑苏城外寒山寺。”诗的完成,往往是很偶然的事情。张继这一晚停泊在这里,恰巧旁边的寺就叫寒山寺。寒山这个地名和整个诗的意境,和诗人此刻的情绪是很协调的。我换一下就不一样了,如果是“南城门外报恩寺”,感觉就不对了。寒山寺这个名字不是诗人编造的,那个寺的确就叫寒山寺,可是这三个字念出来,就是此时此地诗人的情绪。他感受到冷,感受到枯寂,而恰好有这样一个地名就在眼前出现了。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你说他在写愁,他愁什么呢?张晓风把它固定了,说他是因为考试没考好,所以愁。可是我觉得不是。我们读的时候,不要把这个愁固定成一种愁。你不知道他在愁什么,可能张继自己都不知道在愁什么,可能他只是感受到了旅途中的一种孤独感。

而这种孤独感也不只是单单出现在这一次旅途里,它贯穿我们的整个人生。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旅途,在这场旅途当中,我们都会感到孤独。

他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钟声是从寺庙里传来的。寺庙里的钟声往往带有启示意义。这个钟声在传达着什么呢?它也许在敲醒一个在人生的旅途中漂泊着的、感到疲惫和孤独的人。

当然,这个钟声可以向他启示着什么,这个钟声也可以只是钟声本身。

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听到那个晚上的钟声。它越过水面,从历史的深处传来,余音袅袅,波澜不惊,让我们感到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