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支取的思念·(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777 字 8天前

上面几首诗谈到距离,其实还是一个空间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谈时间的问题了。之前在讲《锦瑟》的时候,其实和大家谈过,一个敏感的诗人,他不光会关注到现在的自己,他不光会关注到过去的自己,他还会关注到未来的自己。他会把时间线延长,已有的人生经验加上敏感的个性会让诗人提前想到未来发生的情况。王昌龄的这首《送魏二》也是这样: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前两句给了我们地点,给了我们离别的场景。“醉别江楼橘柚香”,在江楼上,两个人喝醉酒,你一杯我一杯,因为要分别了。“橘柚香”,时间是秋天。

第二句,镜头从江楼转换到了小舟上。“江风引雨入舟凉”,两个人从楼上下来,喝完了酒,该说的话好像也说完了。上船之后,风也来了,雨也来了。当然,这个凉不只是温度上的凉,可能也是情绪上的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王昌龄想象船开走了之后,在某个晚上,朋友的船停泊在湘江上。“愁听清猿梦里长”,晚上朋友听着两岸的猿声。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的叫声总是会让人感到凄凉。“听猿实下三声泪”(杜甫《秋兴八首·其二》),听到猿叫的声音,不自觉地就流泪了。

诗人想象朋友在江上,一个人在舟中,在月光的照耀下。他不光是在现实里听到了猿声,感到了悲凉。他入睡了,猿声也随之进入他的梦里。不管你梦着醒着,这种悲哀的情绪始终环绕着你。而诗人之所以会预想那个晚上的情形,是因为他一直在跟着朋友走,不是身体在跟着他走,而是情绪在跟着他走,自己的心在跟着他走。朋友到哪里去了,其实自己也到哪里去了。

而在那样一个时间,诗人会回想起两个人今天分别的场景。

这两句诗里的时间是非常复杂的。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说最后两句是:“以离别后的某一个时刻为起点,由此‘忆’起曾经分手的魏二,同时,在那一时刻想起魏二当下的情况……从现在的时刻(A)设定未来的某一时刻(B),由此回顾过去(A及A以前),再想象在那一时刻(B)魏二的境遇、情形。”(《唐诗语汇意象论》)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按照松浦友久的说法,这首诗是把时间复杂化了。这样的时间显然是心理上的时间。而时间的延长,并不仅仅是时间本身,它意味着情感的延长,意味着关切的目光一直望向未来。

戴叔伦有一首类似的诗,题目是《别郑谷》,我们来看一下:

朝阳斋前桃李树,手栽清荫接比邻。

明年此地看花发,愁向东风忆故人。

他在这里栽了桃树、李树,现在已经绿叶成荫,明年就开花了。他想到明年开花的那一刻,他看到开花后,又会回想起自己和郑谷今天在这里分别。

又是一个预想未来回忆现在的时间结构。

古诗里面,尤其是唐诗,时间是复杂的,诗人描述的往往不是客观的时间,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是一个情感时间。

这种时间结构最有名的诗就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我想象未来有一天我们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们在西窗下回忆今天这个听雨的晚上。

很多人读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感到很惊奇,他怎么能把时间写得这么复杂?《百年孤独》的开头是这样的: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但是这种写法早在唐诗中就出现过。“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明年此地看花发,愁向东风忆故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有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在宋词里也有这样的写法,“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去年”(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料今朝别后,他时有梦,应梦今朝”(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