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的声音·(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590 字 8天前

我们先来看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如果我们反复读这两句诗,你会发现诗人在重复一个音节。我们不断地回到yáng这个声音上来。

诗歌是和声音有关的艺术。我们今天读诗歌,很多时候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形式。我们经常把形式和内容分开,然后花很多功夫去挖掘内容,而置诗歌的形式于不顾。其实很多文学作品,它的形式即内容本身。

我举一个例子。剥洋葱的时候我们以为第一层是个皮,于是把它剥下来了,我们以为里边还有个瓤。我们接着剥,怎么还是一层皮呢?我们又剥,里面还是一层皮。再剥,还是一层皮。到最后我们泪流满面,但是我们会发现没有其他东西了,剥完了。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个瓤。因为皮就是它的实,形式就是内容。文学的形式是有意义的。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我们不断回到yáng这个声音上。这个反复出现的声音塑造了一个人不舍得走的状态。也许诗人不是有意这样去做的。但对读者来说,重复的声音却的确产生了这样的效果。我们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人,他离开,又回来,不断回到原来的地方。他一个人在这里徘徊,留恋,彷徨。他不舍得走。

“数声风笛离亭晚。”什么是离亭呢?古代的大路上,五里设置一个短亭,十里设置一个长亭。李白写过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用的,旅途中停下来歇一歇。很多时候离别就发生在长亭和短亭中。所以它成了一个离别的背景。长亭的意象很常见,比方说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再比如李叔同写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朱之荆说:“‘风笛’从‘离亭’生出,因古人折柳赠别,而笛曲又有《折杨柳》也。”(《增订唐诗摘钞》)

天色已经晚了,夕阳西下,风里是笛声。

最后一句,他没有说我想你,他没有说你留下吧,他没有说我不愿意走,他只是在描述一个客观的事实,“君向潇湘我向秦”。“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王鏊《震泽长语》)朋友去湖南,自己去长安。两个人方向相反,背道而驰。

郭兆麟说:“末句‘君’字、‘我’字互见,实指出‘渡江人’来,且‘潇湘’、‘秦’回映‘扬子江’,见一分手便有天涯之感。”(《梅崖诗话》)

一边是君,一边是我,一边是潇湘,一边是秦。对称的结构。他们共享的那个动词是什么呢?是“向”。“茫茫别意,只在两‘向’字中写出。”(周明辅《增定评注唐诗正声》)这个“向”是有速度的,它很快地把两个人的距离拉开了。这个距离并不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心理上的距离。

俞陛云说:“凡长亭送客,已情所难堪,况楚泽扬舲,秦关策马,飘零书剑,各走天涯,与客中送客者,皆倍觉魂销黯黯也。”(《诗境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