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夜晚·(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968 字 8天前

我们来看一首李白的《玉阶怨》。在李白之前,还有一个人写过一首《玉阶怨》,那个人叫谢朓。

李白有很多喜欢的诗人。比方说孟浩然,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

李白还很崇拜一个诗人,就是谢朓。李白动不动就在诗里面提到谢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小谢,指的就是谢朓。他还写“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谢玄晖,也就是谢朓。

当一个人不断地提到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他在干吗?他其实在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但是美国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提出一个概念——影响的焦虑。什么叫影响的焦虑呢?我们今天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去读一首诗、一部小说,不会有什么焦虑。但如果你立志成为一个小说家、一个诗人,当你去阅读前人的作品,你不会那么轻松的。你会感受到一种焦虑:他怎么写得那么好?我如果超不过他的话,我就完蛋了,文学史上可能不会留下我的名字。

如果一个学习写作的人把一篇作品写完,从头读一遍,但是发现自己写的和某个作家很像,这个时候他会感到非常沮丧。有一个莎士比亚在前面了,就不需要再有一个和他写得一样的作家出现了。

作家们也许会不断感受到影响的焦虑。对他们来说一首一首的诗,不是一首一首的诗,而是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只有把它们翻过去之后,自己才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才能够在巨大的文学坐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所以很多时候,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诗人、小说家要承担的东西太多了,要拿很多东西去交换。你写好一句诗,你需要承受很多你无法承受的痛苦。

李白在读谢朓的诗的时候,会不会也会有一种影响的焦虑呢?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他读到谢朓的《玉阶怨》会不会想着自己写一首同样的诗来超过谢朓。我这里只是把两首诗放在一起做个比较。

我们先来看谢朓写的《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这是一首好诗。前三句写得很好。晚上把珠帘放下来了,一只一只的萤火虫在飞。它们飞累了就停在那里,说明夜已经很深了。诗里的主人公在这个夜里面干什么呢?她在缝罗衣,一边缝衣服,一边思念自己心里的人。

最后一句,“思君此何极”,谢朓把“思”说出来了。说出来,就不是好诗了。诗其实不在乎你声音的高低,不在乎你多用力。我很想你,我特别想你,我非常想你。这些其实都没有力量。这些只是语言的重复,只是词语的累积。词语的简单叠加是对情感的稀释。

我们再来看李白写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是宫中的台阶。“玉阶生白露”,好就好在“生”这个字。生意味着从无到有。时间过去了,夜深了,天变得越来越凉了,空气凝结成水珠,就成了白露。

李白告诉你,她在这里站了很长时间了。

“夜久侵罗袜”,李白用了一个很重要的动词,侵。侵,是侵犯的侵,是侵占的侵。有时候我们读诗,就是在一个一个字之间、一个一个词之间咀嚼。文学,艺术,往往就在毫末之间。有时候你读这首诗,就好像吃一颗橄榄一样。一开始也许会觉得很苦很涩,但是嚼到后面,会有回甘。

我把“侵”换成“湿”,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夜久湿罗袜,也可以。

但是“侵”好在哪里?侵是一个动词,它有一个方向,是这个世界在向她发动攻击。这个寒冷的夜在攻击她,在攻击一个脆弱的人,而这个人没有丝毫还手之力。

她终于要回去了。她把水晶帘放下来了。放下水晶帘意味着要休息了,意味着她放下了希望,意味着今天晚上她已经不再有任何期待了。

但是她没有完全地放下。李白写她回过头的那个瞬间——“玲珑望秋月”。

她放不下,她还要回头去看,哪怕还有一点点希望。

但是她看到的是什么?只有月亮。只有月亮在晚上陪伴着自己。

玲珑指的是晶莹剔透的感觉。玲珑本来是形容月光的,月光是晶莹剔透的,正常的语序是“望玲珑秋月”。但是李白把“玲珑”和“秋月”一分开之后,它就不只是在形容月光了。

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就会发现,玉阶是玲珑的,白露也是玲珑的,水晶帘是玲珑的,透过水晶帘看到的月光,也是玲珑的。大概还有这个女孩子的眼泪吧,泪水也是玲珑的。她透过眼泪,看见了一个玲珑的世界。

李白不写她长什么样子,他也不写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但是李白写出了一种美丽的必然。

她也是玲珑的,她是晶莹剔透的,但同时我们知道,她是脆弱的。

她的思念在无人陪伴的夜晚面前,一败涂地。

这首诗没有一句写怨,没有一句写失望。李白只是在写动作,她站在这里,她转身,却又回头。

李白写了一个透明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