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时照我还·(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637 字 8天前

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很多句子我们都非常熟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但是读他的很多诗,总能感觉到一股郁结在字句里面的不平之意。是一种怨,但是是一种引而不发的怨。这可能和他的经历也有关。王昌龄一辈子都没有得到重用。

明代的李攀龙说王昌龄的《出塞》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意思是唐代的七言绝句,这首是最好的。我们来看一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月亮并不只属于秦,防御的边关也并不只属于汉。但是诗人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了定语,联系就建立起来了。什么联系呢?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历史和现实,通过战争联系在了一起。战争是无休止的。战争在秦代发生,战争在汉代发生,战争在今天仍然发生。

第一句营造了一个开阔的空间。我们用诗人的视角,想象一下具体的情境。你站在边关的城墙上,看着天上一轮孤月,夜色苍凉。这个空间不只是开阔,而且有一种历史感。我们在今天晚上的月光下面可以逐渐辨认出历史的痕迹,你可以看到,城墙的砖块已经被风沙磨损了不少。

从秦汉开始,月亮就已经在这里了,从秦汉开始,阻碍敌人的边关就已经在这里了,从秦汉开始,一代一代出征的人就已经踏上了征途。或许这个时间点还可以提前。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回来。“万里长征人未还”,月亮照耀着那些战士前进的路,却没有照亮他们的归途。

一代一代的人前仆后继,但是很少有人回去。

“万里长征”。我们念出王昌龄写的这四个字,就好像看见一条蜿蜒的队伍,曲曲折折。一条蜿蜒的曲线横亘在这个古老国家的土地上。但是这条路好像只有一个方向——从生到死的方向。

接下来,诗人换了一个语气。他说: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有时候是要念出来的。读前两句的时候,有悲凉的感觉。但是读到第三句,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声音开始变得高昂、激动。“但使”这两个字劈空而来,重重地砸下去。只要有像卫青或者李广那样的将军戍守在这里,敌人就不敢进犯。

可是我们会注意到,是“但使”。这只能是一种期待,一种想象。这里当然有王昌龄的不满。他不满朝廷没有像卫青、李广一样出色的将领,他不满“时无英雄”,他更不满即便有英雄也得不到重用……所以这个句子虽然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其实后面没有多大底气。

想象和现实之间有很长的距离,一眼望不到头。

《出塞》的四句不是平均着力的,这首诗内部的力量很不平衡。所有的重量其实都落在了第二句上——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是历史的重量,战争无休无止。“但使龙城飞将在”,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的重量。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和现实的重量都落在这一句上。这是非常沉重的一句话。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见一些生命不堪重负,终于倒下了。但是我们也看见,又会有新的人在月光下收拾好行囊,匆匆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