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给孩子报很多课外兴趣班,可是不少孩子很难坚持到底。结果往往是:家长花了不少钱交学费,孩子却没有学到什么。当然,家长担心的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担心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兴趣班。
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三五岁的时候就变身“全能小明星”,什么都会一点。如果家长的安排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效果注定好不到哪里去。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要评估孩子的具体情况。比如三岁的孩子,一般来说耐性比较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如果要求他乖乖坐下来学习枯燥的东西,肯定会难以坚持。因此,家长要充分评估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当前年龄段的事情去做。另外,每个孩子的潜能都不一样。有的孩子运动细胞比较发达,有的孩子乐感很好,还有的孩子表达能力强……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具备其他孩子没有的天赋。如果家长只考虑别人家孩子都在学什么,随大溜,而不考虑自己孩子的个性和潜能,就可能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
有的家长还会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到孩子身上,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学成,就想让孩子替自己“圆梦”。孩子明明没有兴趣,家长还千方百计让孩子坚持下去。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孩子自然难以坚持。所以,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去发现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家长自己想要的。
有些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受到图画书的熏陶,三四岁时自己就可以拿着笔涂鸦了。这样的孩子,学画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家长干预,课余的时候他也会主动拿起画笔,因为画画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被命令、被要求,这才是孩子真正的兴趣。
有些孩子刚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可能是出于好奇,或者觉得有趣,但是真正开始做之后,要不要坚持下去,就由他的感受决定了。如果孩子在做事情时,常常得到肯定、认可和接纳,他的内心就会感觉愉悦和美好,这种感受会驱动孩子坚持下去。相反,如果孩子总是被挑剔、唠叨,尤其当事情本身很枯燥的时候,他的感受就会很糟糕。孩子会本能地去除那些不好的感受,一旦家长传递的是让孩子感觉糟糕的信息,孩子就不愿意继续了,这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所以,家长应该多夸奖和鼓励孩子,传递正向的信息。
有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要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上台表演弹钢琴。她的爸爸因为工作忙,没能到现场观看表演,只好让妈妈录下视频。晚上回家后,爸爸要看视频,小女孩不让,说自己弹错了一个音。爸爸说:“重要的是我的女儿在弹琴,我要看的是我的女儿在台上弹琴。我喜欢看你弹琴,无论你弹什么,我都喜欢。”小女孩听了爸爸的话,就把视频拿过来给爸爸看。爸爸一边看,一边赞叹“真好听”,于是小女孩跑到钢琴前,给爸爸又弹了一遍,这一次没有出错。在爸爸的欣赏和爱的鼓励下,小女孩真的爱上了弹钢琴。
第二,家长的兴趣爱好会感染孩子。
如果孩子能在耳濡目染中延续父母的爱好,就更容易坚持下去。爸爸妈妈有自己的爱好,比如书法,天天都要练字,就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激励孩子。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样子,彼此之间还可以相互切磋、比赛,将兴趣学习转化成自觉行为,效果远比父母单纯地督促要好得多。我就认识一位妈妈,她是一位书法爱好者,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每天晚上都要临帖写字。女儿看到妈妈写字那么认真,也开始学习书法,母女俩一起写,共同进步。有的妈妈和孩子一起打太极拳,孩子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要跟妈妈一起打一套拳。这其实就是榜样的力量。
第三,家长将目标分解,鼓励孩子多坚持。
在这一点上,我建议家长学学明星爸爸陈小春的做法。陈小春看到小区里开了一家钢琴店,就想让儿子学钢琴。他先带儿子到店里,让儿子现场体验一下,然后问他感觉如何。儿子说“很有趣”,就同意学钢琴了。陈小春担心一下子报了班,儿子坚持不下来,就跟他约定:先学四节基础课看看。果然,才学了两节课,儿子就感觉有点儿不适应了,但是想到跟爸爸约定的是四节课,咬咬牙坚持下来了。你看,当家长把目标分解后,孩子的压力减小了,会更容易实现。所以对于兴趣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先试学几节课看看,通过初期的尝试,观察孩子是不是真的适合学习。如果不适合,家长可以及时调整方向,找到更适合孩子的。如果比较适合,孩子只是暂时性地坚持不下去,那么家长可以跟他商量:“我们要不要再学五节课看看?”等到再坚持五节课,没准儿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或者说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孩子就愿意继续坚持了。
另外,家长要明白,有些技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像弹钢琴、拉小提琴、拉二胡、弹琵琶等,都属于“慢工出细活儿”,学会、学好都比较难,孩子容易中途生厌。所以,家长也可以在练习前,跟孩子商量当天的任务:练多长时间休息一下,休息多少时间等。当孩子觉得这件事情不是“死任务”,而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做的时候,自然会更愿意学习。
要是孩子已经学得比较久了,比如一两年,还是坚持不下去,怎么办呢?我建议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孩子就是学不好,坚持不下去,要允许他放弃。不过是一个兴趣爱好而已,没有又能怎么样呢?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讲过他女儿学钢琴的故事,他女儿八岁就考过了钢琴10级。当时,俞敏洪的太太给孩子加大了训练量,从原来的每星期练习1.5个小时,增加到每星期5小时。这使女儿的热情一下子没有了,纠结了大半年后,女儿跟爸爸说:“我不学了,我对钢琴没兴趣了!”听完这话,俞敏洪也很纠结,觉得孩子这时候放弃有些可惜,但他最后还是尊重孩子的决定,因为他明白:当孩子已经表示没有兴趣了,再逼着她继续学,只会引起更多的逆反。后来有一天,俞敏洪陪女儿听了一场音乐会,之后他对女儿说:“宝贝,你看你钢琴弹得那么好,不继续下去太可惜了。以后你上高中、大学,在同学聚会的时候,别人唱歌,你弹钢琴伴奏,大家就会觉得你很厉害,是不是?我们当时让你学琴,也是希望你将来能多一个陪伴。知道吗?每个人都会有孤单的时候,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能有一架钢琴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我也经常有孤单的时候,但我没有发泄情绪的渠道。有时,我特别希望自己能像你一样,会一种乐器,这样就可以把心中的郁闷、孤独弹出来、吹出来,我就会快乐很多。但是我不会,也没时间去学。所以,我不希望你将来像我这样,也希望你不要轻易就放弃钢琴。但是,我不会强迫你弹钢琴。”听了这番话,女儿后来又自愿去练琴了。
俞敏洪在面对女儿想放弃多年的兴趣爱好时,使用了特别聪明的方法——尊重,把决定权给孩子,在她实在不愿意学的时候,允许她停一停,甚至放弃。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重新引导时,弱化了孩子学琴的压力,消除了孩子对学习钢琴的恐惧。所以,家长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突然就没了兴趣,然后再重新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