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1 / 1)

春风正盛,一禅在庭院里快乐地放纸鸢。随着丝线越放越长,一禅拽着丝线跑了起来,不料一阵疾风把纸鸢吹到了院内一棵参天古树上,丝线和树枝紧紧缠绕在一起。

一禅狠狠扽了两下丝线,丝线断开了,看着挂在高处的纸鸢,心里一急,放声大哭。

老和尚见状,砍了一支竹竿,走到树下用竹竿将纸鸢挑了下来,交给一禅:“遇事不要慌,不能硬碰硬。不要哭了,为师给你讲个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最大,有一阵子他准备攻打东吴,东吴的主公孙权为了自保,只能联手刘备,一起对抗曹操。

当时,两国各有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才,刘备麾下有诸葛亮,孙权麾下有周瑜,两人的才华都是名满天下,难免经常被拿来比较。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周瑜是个文武双全的美男子,但是心眼儿有点小,总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干。一日,周瑜把诸葛亮请来商议军务,说交战在即,兵器不够,请他在十天以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听了,脸上依然云淡风轻,但内心里一阵腹诽:怎么可能造完?但如果我说造不完,岂不是显得我方无人?你是不是想害我!

只见诸葛亮淡定一笑,回答周瑜说:“十天太久了,三天之后,你派五百军士来江边取箭。”

周瑜听了,觉得诸葛亮主动往坑里跳,十分得意,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婉拒了酒席,喝了几杯酒,就匆匆离开了。诸葛亮告辞后,周瑜就让一位叫作鲁肃的谋士去打探情况。鲁肃为人忠厚,见到诸葛亮后很是替他着急,诸葛亮却淡定地对鲁肃说:“您只要借我二十艘船,船都用青布罩住,每艘船上再配三十名士兵和一千来个草把,其他的不用管,我自有妙计。”

鲁肃虽然一头雾水,但还是照做了。结果前两天诸葛亮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晚上,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请他一起去取箭。

夜晚的江面雾气弥漫,一片漆黑,诸葛亮命人把二十艘船连在一起,向曹操的水寨出发。船到附近时,他又命人将船一字排开,船头向东,然后将士们一起擂鼓呐喊,做出一副大军来袭的样子。鲁肃见到这一幕,吓得不轻,说道:“您这么做,一会儿曹操率兵出来了怎么办!”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笑道:“今夜大雾弥漫,以曹操的性格,绝对不会出来,你我就安心在船上等着看戏就好了。”

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多疑的曹操怕遭到埋伏,并未出战,只是命人远远地冲着江中乱射。一万多名士兵同时出动,顿时把船上的草把射满了一半,诸葛亮随即又令船掉转方向。不一会儿,另一面的草把上也插满了羽箭。

这时候,诸葛亮才叫船只返航。等回到了东吴的大营,大家清点草把,发现带回来的箭足足有十几万只。此事一出,所有人都被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所折服。周瑜听说后,也不得不心服口服。

其实,历史上草船借箭真实的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据史书记载,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

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来到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孙权亲自来看曹军阵势,想给他点颜色瞧瞧,于是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小船的一侧,船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下令掉头,用另一侧朝向水寨,又迎了一波万箭齐发,这下两边“箭均船平”,淡定地开回去了,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这一番操作让曹操都心生佩服,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禅:“面对困难时,要善于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化险为夷,化繁为简,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禅小课堂

一时瑜亮:周瑜出身于大族,不仅高大俊美,而且精通文韬武略,是三国时期的一代儒将。以才华来说,周瑜之于东吴,就有如诸葛亮之于西蜀,因为两人的才华都名动天下,难分伯仲,便有了“一时瑜亮”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