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下的兄弟情(1 / 1)

一禅在寺庙的草丛里逮到两只蛐蛐,放到一只泥罐子里让它们互斗,玩得哈哈大笑,不亦乐乎。

师父循声而至,问:“一禅,什么事儿这么高兴啊?”

一禅用一根草捅着两只蛐蛐,说:“师父,我在斗蛐蛐。”

师父正色道:“出家人慈悲为怀,怎么可以以生灵互斗来取乐呢?它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快放了它们吧。”

一禅依言放生。

三国时期,曹操是有名的枭雄,和刘备、孙权各自雄踞一方,三分天下。曹操虽然自己没有正式称帝,但后人往往尊称他为魏武帝。

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植。曹植从小就很聪明,擅长诗文,爱好诗文的曹操非常喜欢他,总是想把他立为太子,但没有曹植有天赋的哥哥曹丕非常嫉妒。

然而,曹植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约束自己言行,几次因为饮酒误事,还醉酒擅开司马门,让曹操大失所望,日渐失去了对曹植的信任和宠爱。于是,曹操立曹丕为世子。从此,曾经意气风发的曹植变得一蹶不振,郁郁终日。

曹丕当上皇帝后,还是看曹植不顺眼。兄弟之间的感情是复杂的,尤其当两人的优秀程度难分上下的时候,父母的爱重、外界的评价都偏向弟弟,曹丕心态失衡了,发生了一些兄弟阋墙的事情。

有本记录魏晋时期名人言行、品性的书,叫《世说新语》,里面有一段微妙的故事:

曹丕担心这个学识过人的弟弟会抢夺自己的位置,就找了个办法,想要除掉曹植。一天,曹丕召曹植进殿,让他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作不出来的话,就处以死刑。

曹植看着这样的兄长,想到兄弟相残,心情悲愤,含着热泪在七步中作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在诗中告诉曹丕,我们两人就像豆子和豆秸,是同根的兄弟,如今烧了豆秸煮豆子,豆子在锅中也会哭泣,兄弟之间为什么要这样呢!

曹丕听到这首诗,羞愧不已,赶紧放走了弟弟。

实际上,这件事并无史书做证,可能有杜撰的成分,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曹植的才学,以及曹魏统治集团确实存在种种矛盾。

曹丕是一个有理想、有政治才能的皇帝,他用自己短暂的执政时间证明了他比曹植更适合皇位。他在政治上确立了九品中正制,集中了皇权,经济上实现了战后的休养生息。文化上,他还是个被父亲、弟弟光芒掩盖的文艺青年,当时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之一,也实行了一系列在短期内复兴正统文化的政策。

但是很可惜,曹丕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曹植虽然以自己的机敏逃过了政治斗争,但此后他一再被贬,最后四十一岁时忧郁而死。

曾经帮助曹丕登上皇位的司马懿,在曹丕死后渐渐掌握了权力。仅仅几十年后,司马氏逼迫曹氏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的时代结束了。

一禅:“权力和欲望往往使人蒙蔽了双眼,做出了有伤感情、有伤和气的事儿。殊不知,治天下,以和为贵。一室不和,何以使天下和?放在如今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禅小课堂

才高八斗:曹植的才华,举世瞩目,如今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就出自曹植之手。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曾说过:“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自此,就有了“才高八斗”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