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的张骞(1 / 1)

一天,师父交给小和尚一卷经书,一禅翻开之后,发现里面的文字形状奇怪,自己一个都不认得,便问道:“师父,这是哪种文字?”

老和尚耐心地答道:“这是梵文,古代印度,也就是天竺的书面语言。古代的很多佛经,原文都是由梵文所写。当年,可是有很多先贤沿着丝绸之路去天竺取经呢。”

一禅好奇极了:“丝绸之路?是丝绸铺成的路吗?”

汉朝初期,匈奴经常来犯。后来,汉武帝听说在西域一带,有个叫月氏的国家,与匈奴有仇。汉武帝想,月氏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就能与之结盟击败匈奴。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去月氏的使臣。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需要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轻的郎官叫作张骞,首先应募。在他的带动下,很快使团便凑够了一百来人,其中还有一位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作堂邑父。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使团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一段时间,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并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严加看管。为了扣住并监视张骞,单于还给张骞娶了妻子,生了孩子。尽管如此,张骞始终没有忘记使节任务,在被匈奴扣押了十余年后,张骞瞅准时机,趁匈奴人不防备,和随从一起逃跑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叫作大宛的国家。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但因为两国相距遥远,一直无缘联系,这回听说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达了月氏。

可惜的是,月氏败逃之后,建立了大月氏国,月氏人现在生活得很好,加之离汉朝甚远,已经不想再跟匈奴作战了。不过,因为张骞是汉朝的使者,大月氏王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们。张骞等人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周边国家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

因为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张骞等人想通过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结果返程途中,又被匈奴人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才带着妻子和堂邑父逃出来回到长安。

因为在外十三年,张骞对周边国家的风土人情已经十分了解,他将这些所见所闻都汇报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十分高兴,后来又多次派人出使西域,广泛结交。张骞和他的副手们,总共到过三十六国,这使得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各国的货物,尤其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通过这些开辟的商路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地,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这些商路也不断延长扩展,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其实,丝绸之路是商路,更是文明之路。”师父递给一禅一本译文,“读书是向内求索,旅行是向外延伸,好好学习,长大后像张骞一样,去看世界吧!”

一禅小课堂

海上丝绸之路:除了张骞开辟的路上贸易通道,东西方在古代还开辟了海上航线,经过历朝历代的拓展,海上丝路发展出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途经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因为主要运输的是陶瓷与香料,又被称为“香料之路”和“陶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