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师父坐在庭院的大树下喝茶乘凉。一禅跑过来,缠着师父,要他讲故事:“师父,好久都没听您讲故事了。”
师父呷了一口茶,说:“为师给你讲过的历史故事,大多来自一本书,听我讲,不如自己去读,你会在读的过程中了解得更多。”
一禅:“什么书呀?”
师父从怀里掏出一本线装书,封皮上印着两个正楷字——史记。
西汉时期,有一位史学家,叫司马迁。在研究历史方面,司马迁可谓家学渊源。他家世代都是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当时的太史令,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编写国史。司马迁从小就爱读书,并且志存高远,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天下,走遍了名山大川,网罗了很多史料旧闻。后来他回到长安,担任郎官,又跟着汉武帝四处出巡,了解到了很多古时候传下来的典礼习俗。当时正值汉武盛世,国家太平,司马迁还在长安结交了很多学识渊博的朋友。这些经历,都让司马迁的阅历越发丰富。
后来,司马谈病重,因为此前朝代更迭,史书中断,这些缺失的历史一直是司马谈的心病,临终之前,司马谈就嘱托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完成史书编撰的工作,为后人记录下真实的历史。司马迁流着泪,答应了父亲。
好景不长,司马迁刚接过史书编撰工作不久,边境便起了战事。匈奴入侵,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军迎战。虽然李陵英勇善战,但他孤军深入,与匈奴骑兵鏖战数日,终因无援兵救助而兵败投降。消息传回来,朝野上下纷纷谴责李陵,汉武帝更是震怒。为人正直的司马迁没有趋炎附势,而是设身处地地替李陵辩解,认为李陵以少战多,杀敌无数,尽管投降了,但是功过可以相抵。没想到这番回答让汉武帝更加生气,司马迁被判了大不敬的罪名,要被斩首。
按照当时的律法,想要免于死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接受腐刑。腐刑是当时所有刑罚中最屈辱的一种酷刑,对人的身心都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司马迁思前想后,他认为自己不怕死,尤其是为了正义赴死,更是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他还有父亲的遗愿没有完成,便咬牙接受了腐刑。他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经过多年的编写,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历史巨著。这部史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上到黄帝时期,下至汉武帝年间,历史跨度三千年,造福了后来无数的文人墨客。
一禅:“司马迁著书的过程真是艰辛,备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还好他坚持下来,才有了这么多动人的历史故事,这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禅小课堂
天官书:在古代,太史令除了编纂史书,还负责天文历法。所以司马迁不仅是一名史学家,还在天文领域颇有建树。他通过研究几百年间的天文记录,写成了《天官书》一文,是我国存世最早的天文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