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都不会做。而孩子的父母却不以为然:“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要知道我们现在还是一个“按劳取酬”的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如果孩子习惯了懒惰,父母们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将来在工作中苦干、实干呢?
鲁珀特·默多克是世界传媒业的龙头老大,他从澳大利亚一份地方报纸起家,奇迹般地建立了一个国际传媒帝国,而这个奇迹之所以能够出现,靠的就是他的苦干精神,而他的苦干精神,得益于儿童时期母亲对他的劳动教育。
在谈到母亲对他的影响时,默多克说:“我想是她的严格要求使我懂得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财富要靠自己去创造的道理。”
他的母亲伊丽莎白是个极有主见的女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她有自己的办法。她对默多克很严厉,很少迁就儿子,经常让他整修花园,打扫房间,洗衣服。
为了培养默多克的价值观,让他理解报酬必须靠劳动去获取,她让默多克选择劳动的种类、方式,然后计件或计时从她这儿领取相应的报酬。
伊丽莎白后来回忆说:“在那些日子里,儿子可能认为我是一个旧式的、残酷的母亲,但我必须让他明白,没有什么东西是凭空而来的,等他长大以后就能真正体会那样做的好处。”
作为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应该磨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热爱劳动,由此热爱生活。有时,也可以用“按劳取酬”的方式刺激他们,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赚零花钱,使他们逐渐懂得劳动的价值,并慢慢学会计划花钱,这些都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害怕你的孩子身上出汗,手上长趼。只有能使人劳累、流汗、长趼子的劳动才能培养出细腻、敏感、坚强、有温情的心灵。这种紧张的劳动培养人的高尚品格,因为它充满了高尚的动机。”
而生活中,一些父母却认为:“用劳动锻炼孩子没什么用,有那个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多看会儿书呢!”那么家长们有必要看看下面这个调查结果:美国哈佛大学的威特伦教授花费了4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儿童,结论是:从小受过劳动磨炼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少参与家庭事务,不爱劳动的孩子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美满充实。这是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毅力,还有自力更生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孩子到社会上打拼时最重要的武器。
因此,父母们应积极运用苦磨计教育孩子,这样孩子才能长大成才。首先,父母们要多鼓励孩子自己做事。从孩子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时起,父母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决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稍大一些的时候(7岁左右),父母就要让孩子帮着干些家务事。等到孩子8岁以后,父母就可以给孩子分配一些任务,如打扫庭院、扫地、擦桌椅等等,把这些当成孩子的专属工作,父母决不插手。这样做,不但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
其次,要放手让孩子去做。生活中,一些父母也知道孩子太娇了没好处,要让孩子从小就能吃苦,适当干些活。可真用劳动去磨炼孩子时,他们又牵肠挂肚地担心起来。看到孩子细嫩的小手磨出了趼子,他们就开始心疼;看到孩子干活累得喘气,他们就更难过,于是孩子刚干了一会儿,父母就让孩子停手:“我来干吧!”这样,劳动磨炼成了走过场。父母应该明白,适当让孩子参加劳动是为孩子好,孩子现在吃些苦,受点累,将来就能生活得更好,因此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在劳动中磨炼自己。
【苦磨计妙解】:让孩子干点活,吃点苦是为了培养他们自强与坚毅的精神,因此,在孩子劳动时,父母应当用鼓励来代替不必要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