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小要让孩子吃点苦(1 / 1)

现在的孩子大多由父母宠着、爱着,泡在糖罐里,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难以经受风吹雨打,而这样的孩子也很难适应未来“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因此家长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吃点苦。

中国的一些父母们,因为自己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因而打定主意坚决不让孩子再吃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保护孩子。一些孩子甚至上了高中还不会洗衣服,不会照顾自己,所有跟“吃苦”有关的事全由家长代劳,然而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只能培养出一些娇气、只会依赖父母、又吃不了苦的孩子。

流点小汗让孩子将来更能干在一次夏令营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按照计划,60名孩子要长途步行40公里,途中自己做饭,搭帐篷,行程是3天。可在第一天上午,就有6个孩子哭着给家里打电话,抱怨说太艰苦了,要背着很重的包走那么远的路,而一个女孩则哭着非要爸爸马上来接她。结果到终点时,60名孩子只剩下37个,其余的孩子都因为吃不了苦,中途放弃了。随团的一位医生感叹地说:“现在的孩子太娇了,现在连这么一点苦都吃不了,以后到社会上怎么办啊!”

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可一些家长仍在执迷不悟地“保护”孩子,生怕孩子受罪。然而,就在许多家长挖空心思地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时,美国人却千方百计地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为了让孩子了解过去困难的日子,美国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则面对当年大人吃过的黑面包嚎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动摇,第4天,孩子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在美国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美国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既无水源又无淡水的可怕的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充饥,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一位孩子参加野外训练归来后,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供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本来就有的,荒岛的历险才使我明白,人生来两手空空,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没什么感觉,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含意。”

而日本的家长也说:“在送给孩子幸福之前,先要送给他们苦难。”在日本的幼儿园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冬天,孩子都要赤身**于风雪之中滚爬跌打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孩子嘴唇冻得发紫,但在一旁的家长们个个硬着心肠,没有一个上前搂住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这样不仅换来孩子真正的健康,而且还能锻炼孩子面对艰苦与挫折的意志。

能吃苦中苦,方得甜上甜。一些教育学家建议家长们运用“苦磨计”教育孩子,多给孩子吃些苦,让孩子体会生存的艰辛,逐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生存毅力。

吴总的儿子多多6岁了,有一天吴总带他去剧院看演出,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了,多多嚷着肚子饿,要回家吃晚饭,没想到车子偏偏坏在了半路上,怎么办呢?吴总想了一下,就对儿子说:“多多,现在离咱们家只有3公里左右了,爸爸打电话叫人来把车拖走,咱们走回家去吧!”多多不高兴地说:“爸爸,好饿啊!咱们打车回去吧!”“不行!”爸爸一下严肃起来:“这么点苦都吃不了吗?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曾饿着肚子走30里山路呢!”于是父子俩开始沿着马路往家里走,3公里的路整整走了一个小时。有人问吴总为什么要这样做,吴总回答说:“为了让孩子能够吃点苦。”

美国的芭贝拉·罗斯说:“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相伴而来的。”儿童教育学家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战胜生活中挫折和困难的勇气,是在童年时开始树立和发展的。因此为了孩子着想,父母们必须尽早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他们自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练,有了吃苦精神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苦磨计妙解】:为了让孩子在将来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妨适当让孩子吃些苦,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让他们将来能够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