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开朗、乐观,但是总有一些孩子特别胆小,害怕黑暗、害怕雷雨,不敢在人前讲话、吃饭等等。有些父母认为这是天生的,没救了。这样想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主要还是受其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条件等方面因素影响的。也就是说,只要父母教育方法得当,胆小的孩子也会勇敢起来。
要改变孩子的胆怯,我们就先要弄清导致孩子胆小的原因。
有一些孩子,他们的胆怯、恐惧属于条件反射式的。如一些经历过地震灾难的孩子,由于看到地震发生前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狂风大作的可怕景象,便把这些自然现象与地震联系在一起,以后只要看到这些现象,就会想起地震的恐怖,于是心惊胆战,坐卧不安。俗话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孩子,当他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个人产生了恐惧之后,由于心理上出现的泛化现象,从而开始害怕与此相关的一类事物或人。比如,一些年幼的孩子因经历过打针的疼痛,而害怕所有穿白大褂的人。心理上的泛化式恐惧一般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但如果受到消极刺激的强化,则不仅会长时间保持,而且还会使这份恐惧加重。
还有一些孩子害怕与人交往,公共场合总是表现得胆怯、惧怕。心理学家认为,一些父母因怕孩子受欺负而限制孩子与其他人,特别是其他同龄伙伴交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条件,或者说剥夺了孩子交往的权利和机会。孩子得不到锻炼,一旦与他人接触,必然会觉得手足无措,在体验到失败感之后,产生恐惧心理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了解了孩子胆怯的原因后,就可以运用励勇计,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一步步走出胆怯的阴影。
(1)培养孩子勇敢镇定的情绪
家长应向孩子讲道理,不要采用各种恐吓手段甚至是迷信说法随便吓唬孩子,要从小就培养孩子勇敢、镇定的情绪,不过分保护孩子,也不勉强孩子做不愿做的事。同时,家长应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扩大孩子的视野,多让孩子接触自然、社会,多参加有趣的活动,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孩子的一些无端的恐惧也就很容易消除。
(2)耐心鼓励孩子
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一些能够消除恐惧的活动。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感情,但不要试图采取强制手段使孩子放弃恐惧,否则不但鼓励了孩子的恐惧,而且还可能使孩子的恐惧感增强。另外,家长也不能轻视恐惧,不要借助嘲笑或奚落来改变孩子的畏惧态度,有时孩子在表面上可能不再抱怨了,但恐惧依旧有存在的可能。作为家长,应尽可能让孩子慢慢面对和克服恐惧,让孩子描述他的恐惧经历和情感。家长了解孩子越多,越能帮助孩子对付他的恐惧,如果孩子害怕黑暗,家长就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有黑暗,以及黑暗并不可怕的道理,或者带孩子走进黑暗的屋子里去开灯,然后说:“你真勇敢呀,你已经进了黑屋子,你并没有害怕呀!”反复多次,孩子的恐惧就会逐渐消失。
(3)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
父母应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比如经常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多去同学家玩;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充当小主人,照顾客人。在孩子表现得自然一点时,给孩子一些奖品……渐渐地孩子就会意识到与人交往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因而勇敢起来。
【励勇计妙解】:胆小不是天生的,父母不要责怪孩子、嘲讽孩子,而是要对症下药地鼓励孩子、支持孩子,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学会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