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不要放任孩子,不要溺爱孩子。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如果孩子做的差,家长就一定要给孩子适度的处罚,这样孩子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育家卡尔·威特为了培养儿子的善行下了很大工夫。从小就给儿子讲自古至今名人的各种故事。
在小威特稍长大一些以后,父亲就给他背诵各种道德诗。德国有很多讴歌仁爱、友情、亲切、有度量、勇气、牺牲等方面的诗篇,小威特刚刚几岁时就能很熟练地背下来了。
适度的处罚可让孩子健康成长由于受到父亲的鼓励,幼小的小威特就立志要一辈子多做好事。不过,有时小威特也会在无意中做一些“坏事”。
在小威特3岁时,有一次家里来了好多人,他们和老威特海阔天空地谈论着。
这时老威特养的一条狗跑了进来,小威特像其他孩子那样,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拖到自己身边。他父亲看到了就伸手揪住小威特的头发,脸色吓人,拽住不放。
小威特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这时他父亲也把手放开了。
父亲对他说:“小威特,你喜欢被人这样拽着头发吗?”
小威特红着脸说:“不喜欢。”
“如果你不喜欢这样,那么对狗也不应当那样。”
老威特不仅赞赏孩子的善行,也对孩子的恶行予以适当的惩罚,是为了让儿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使他成为一个心地善良、富于感情的人。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总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错误,因此一定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管教,就像威特教育孩子一样,在孩子做错事时,就一定要运用处罚的手段来教育他。
著名教育家威廉·达蒙在《期待:克服家庭和学校的纵容观念》中写道:“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如果孩子在学习技能,那么他需要这种约束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天赋。而在试探社会规定的极限时(每个孩子都不断地在这么做了),他们也需要这种坚定而又前后一贯的纪律约束。”然而做父母的总是很难把握处罚的度。
一方面,管教是必须的,但过于严厉的管教往往容易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破坏孩子的自尊和人格的形成。美国有一个美丽的少女患有忧郁症,这是由于在童年时期经常遭受父母亲残暴的殴打。有一次,她半夜不小心尿床,父亲就用尿湿的床单包住她的头,并且把她的头塞进马桶。这种强烈、充满敌意、过分且出人意外的处罚,给这个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致长大以后她一直无法从父亲对她稚嫩心灵所造成的梦魇中挣脱出来。
但另一方面孩子也是有判断力的,放任孩子也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够关心自己。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时,不管是因为他的自私自利或是冒犯了别人,他都会期待父母做出适当的反应,毕竟父母象征着每个孩子所想要的公平、法令和秩序。父母若拒绝接受孩子的挑战,孩子就不会尊重父母,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从父母的话。因此,作为父母,你的责任就是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改变他的行为和思想方向。如果奖惩不分的话,孩子对行为的认定势必跟着摇摆不定,无所适从。
因此,无论是奖赏或惩罚都应有同样的程序和原则,作为家长运用处罚计以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适度的处罚”,然后才可能实施真正有效的管教,才能在奖励与惩罚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至于伤害孩子,也不至于放纵孩子。
适度处罚的前提应该有一个事先设定好的合理的界线,以制度和规定方式确定下来,并加以公布。这些规定应该在孩子违反之前就讲清楚,一定要让他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期待和理由。
【处罚计妙解】:处罚孩子也是为了爱孩子,因此一定要掌握处罚的度,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动辄处罚,否则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