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对挫折教育都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担心孩子无法承受挫折的打击,因此宁可小心翼翼地守护孩子。然而家长们能守护到几时呢?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找不到一个没遇到过挫折的人,而且常常是受挫折越多的人越成功。因此父母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适当地让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孩子会变得更坚强。
班纳特已经8岁了,但还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上学时还经常忘记带午饭。这样一来,担心儿子挨饿的妈妈只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儿子送饭。妈妈并不想总是这样做,她曾几次提醒班纳特,但他老是记不住。后来,妈妈去向一位学教育学的朋友咨询,这位朋友给了她一个建议,那就是当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时,父母可以暂时不要去管他,让孩子自己尝尝错误的结果。
妈妈以前也曾想过这个办法,但总害怕班纳特会饿坏了,因此一直没有这么做过,不过这一次她决定试一试。回家以后,妈妈把班纳特叫到跟前,平静地对他说:“班纳特,你已经上小学了,有些事情应该不用妈妈操心了。以后可要记着带午饭。妈妈每天都很忙,不可能老是给你送饭。今后,妈妈不会再到学校给你送饭去了,如果你再忘记带午饭,那就只好饿着。”
班纳特点了点头。但是,这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因为看到班纳特没带午饭,他的老师就借钱给班纳特,让他自己去买吃的。为此,妈妈又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老师赞同她的做法,答应不再借钱给他买午饭了,让班纳特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不久后的一天,班纳特又没有带午饭,他向老师去借钱。老师看了看他,说:“很抱歉,班纳特,我答应了你妈妈不再借钱给你,这个问题你必须自己解决。”班纳特给妈妈打电话,让她送午饭过来。但是妈妈提醒他遵守约定,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最后,班纳特向同学借了一个三明治,但他还是被饥饿折磨了一个下午。他因此体验到了不带午饭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那以后,妈妈发现,班纳特再也没有忘记带午饭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往往在孩子经受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大加谴责、恐吓,这样做能收获什么呢?也许,这些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以“强硬的姿态”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但这样做可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从而失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的热情与胆量;或者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离父母的良好愿望越来越远。
在这个故事中,班纳特的妈妈为了担心儿子挨饿,常常要跑去给儿子送饭,一再姑息班纳特粗心所造成的错误。如果事情一直这样继续下去,那结果会怎样呢?班纳特会认为自己有个好妈妈,是可以完全依赖的,因此以后他还可能会忘记带作业、带钥匙之类的东西,反正他需要的这些东西妈妈会给他送去。令人高兴的是,妈妈终于改变了做法,她决心用授挫计给儿子一点教训:她不再给儿子送饭,并阻止老师借钱给儿子。结果班纳特整整饿了一个下午,不过他再也不会犯忘记带饭这样的错误了。
让孩子在挫折中变得坚强,而不是让孩子在挫折中消沉、沮丧,教给孩子正确做法,从而让孩子学会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不断的改变之中积累经验与勇气,这样看来,谁说孩子遇到挫折或经受一点失败的考验不是一件好事呢!
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孩子对事物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的影响的。比如在班纳特的例子中,妈妈常常由于担心儿子挨饿而跑去给儿子送午饭,实际上就是降低了孩子对失败与挫折的承受力。我们应当锻炼孩子有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勇气,而不是让孩子养成依赖别人的坏习惯。
很多时候,当父母的总是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太小、太柔弱了,根本无法独立应对生活中的难题,父母的这种态度将使孩子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判断——我没有能力应付困难和挫折。另一种情况是,面对种种挫折和打击,如果父母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他的怜悯的话,孩子就不会对自己的处境产生错误认识,他们就能学会如何去接受失败和挫折,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父母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不要认为孩子做过的任何事情都是失败的,要把我们的关心转变成对孩子的期望和激励,使孩子知道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经验、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父母们应当锻炼孩子,培养他们自己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依赖别人,依赖于别人的怜悯,等待着父母来宽慰自己。如果我们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我们对他的惋惜和怜惜的话,孩子就会学会如何接受失望的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其他的替代。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一失望的现实,对孩子施展好的影响,会使他们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授挫计妙解】:不要担心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子女对失败的坚忍态度,能在失败的泥潭中跃身而起的豪迈性情,是父母的重要职责之一。当然,在孩子受挫之后,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原因,乐观地弥补过错,不要给孩子留下任何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