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随便浪费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效率至上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时间的敏感比古代大大增强,因此,在交际当中必须掌握交际的时间。
交际与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是因为任何交往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而且更因为能否恰当掌握交际时间对交往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交际过程中应从交际的宗旨出发,很好地把握时间,驾驭时间,让时间真正成为自己交际的助手。
在交往当中,一旦和人有了约会,必须要做到认真对待,严格遵守。凡是约定了的时间,就要坚持准时赴约,决不能失约。如果一方失约,势必造成交际过程不能如期起动,同时与之相联系的各项程序、环节都会受到影响,以至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不守时是交际之大忌。
随便失约还会给交往对象留下言而无信或没有自控力的形象,这样的事情哪怕只有一次,也会严重影响到你的信用。一次,美国前总统亚当斯邀请一些人参加他的正式宴会,一位议员迟到了,他看到其他被邀请者都已开始就餐。“我们这里的人必须准时出席,”亚当斯说,“我的厨师从来不问客人到齐了没有,只问时间到了没有。”亚当斯的话流露出他对议员的这次交际印象不佳。议员的迟到无疑给亚当斯带来了一丝不愉快的阴影——这个人连一场宴会都不能如约感赶到,还有什么事情能信任他呢?
守时就是守信。它体现了对交际各方的尊重。在这里,时间意义已经转化为人品、人格的尺度。因此,在对待时间约定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掌握好时间,你就能掌握交际的节奏,进而让交际活动按你的步调进行。控制时间主要表现在交际时间和讲话时间的长短上。要善于根据时限、交际背景、排列顺序等,精心组织讲话内容,使之与时限相适应,高质量地完成交际过程,决不要超时。对于发言者要在限定时间内说最精彩、信息量最多的话,才是高明的交际者。
见面的客套话不要太多,要及时转入正题。见面时简单的问候寒暄是必要的,但太多则会令人感到乏味,耽误时间。谈话过程中要注意紧扣目标,不要跑题。当然,如果气氛过于紧张,说几句幽默轻松的题外话活跃一下气氛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及时收拢话题。
发言宜短而充实,不要长篇大论地说空话,拍马屁。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集中精力,这时头脑清晰,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活,效率最高。超出了一定的时间范围,便会精疲力尽,效率下降。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给一家大银行担任顾问时,银行的总裁规定,每月约他交谈一次该银行的管理问题,每次交谈时间为一个半小时。时间一到,总裁便握手告别。为什么要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呢?这位总裁说:“原因很简单,我的注意力只能维持一个半小时,研究任何问题,超过了这个限度,我就会反反复复。而且,如果时间太短,时间便会不够,我恐怕会掌握不住问题的重点。”这位总裁是很善于把握交谈时间的。他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双方故意拖延时间,把对方搞疲劳,以便乘机取得有利于自己的效果,这在一些讨价还价的交易场合不难见到,有的边吃边谈一直耗到深夜才拍板成交。这是以造成对方疲劳来确定交往时间,对此也应有所了解,避免使自己陷入被动。
此外,当交际时间发生变化,或顺序调整时,交际者要随机应变。比如,事先没准备讲话,却突然赋予你一定的讲话时间;事先准备讲长话,临时又被挤占了时间,所剩时间不多;原定第一个上台讲话,临时决定改在后面讲话等。这就要灵活应变,调整内容,以追求最佳表达效果。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人士代表举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会议轮到邹韬奋先生讲话时,已经不早了。于是他只作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了,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鲁迅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邹韬奋先生把握时间,以高度凝炼和形象化的语言评价鲁迅,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成为一句话演讲的名篇。
有时,时间意义是可以为我所用的。交际者可以选择有助于交际成功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展开交际过程。比如,可以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时间,借以创造和谐温馨的交际氛围。有个小伙子为了向他追求的姑娘表白诚意,特意选择姑娘因演讲而获奖的周年纪念日为她举行一次家宴庆祝。这个纪念性家宴引起了姑娘美好的回忆,男友的爱心和匠心独到使她十分感动,更加深了对他的爱恋,并决心嫁给他。显然,在这里,特殊时间的意义对爱情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反过来,选择交际时间还应注意回避令人生厌的时间。比如在饭前、看电影或文艺演出之前讲长话,易于倒人胃口,效果不好,就是对时间选择不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