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对这种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回头审视过去,人们总会发现昨天坚持的东西有很多都是错误的。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见证,它给人们的启示是:现在认为正确的事情也未必无误,不可固执到底。过早地下结论是不科学的。遇事时应多说哪之何,如之何,并保留对时下正确东西的疑虑,就能为它将来的变化早做准备,使自己多了一条退路和更大的适应空间。
明朝嘉靖帝在位时,夏言是朝中的首辅大臣,为百官之首,很有权势。
夏言很有本事,学问又高,为人很刚直。他瞧不起一同为官的很多人,总斥责他们见识肤浅,还自鸣得意,不好好学习,尤其看不起没有学问靠算命功夫蒙骗皇帝的新宠严嵩。
对于嘉靖帝,夏言总像个老师对待学生那样,毫不客气。很多时候,他当面纠正嘉靖帝的错误,还劝他要多读书,搞的皇帝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官位在夏言之下的大臣严嵩,早就憋着一股子劲儿,时刻想扳倒夏言,取代他的位子,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因为夏言除了为人骄傲一点,为官倒没什么劣迹,也没什么把柄落在自己手里。
一日,迷信道教的嘉靖帝制作了一批道袍似的服装,他命令大臣们都要穿这种衣服上朝。夏言领到道士服后认为嘉靖帝真是荒唐透顶,他私下对群臣说:“皇上此举,有伤国体,我们做臣子的应该劝谏皇上,不能盲目服从啊。”
严嵩听完心生一计,他笑嘻嘻地当面附和说:“老相爷说得对极了,朝廷大臣怎能穿得像个道士呢?只要你带头进谏,我第一个跟从。”
第二天,严嵩和群臣都穿着道士似的服装上朝,只有夏言一个人没穿。嘉靖帝一看夏言就有些生气,而夏言这时偏开口说:“朝廷的礼制不能不遵守,皇上也不该让大臣穿道士服。我认为自己有责任纠正皇上的失误,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嘉靖帝听完后恼羞成怒,他厉声说:“你这个人什么都认为自己正确,难道谁也不如你了!你这样目中无人,连朕都不放在眼里,这可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啊!”
嘉靖帝言语中隐含杀机,夏言仍是不肯让步,他据理力争,侃侃而谈,嘉靖帝感到理亏,在大殿上无奈废除了这项规定。
严嵩事后对嘉靖帝说:“夏言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顶撞皇上,这是大不敬的罪啊。他一点面子都不给皇上留,您就不该信任他了。夏言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他又能听从谁的意见呢?这样下去,他一定会专权擅权,败坏朝纲。”
嘉靖从此疏远了夏言,开始重用严嵩。后来,在严嵩一连几次的挑拨诬陷下,夏言被定罪,处以极刑。就这样,一代名相死于奸臣之手。
夏言死在他自以为正确的坚持上,而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他不给自己预留弹性空间,严嵩便借机行使阴谋,达到了罪恶的目的。
人们坚持什么,不能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事情的后果,即使是最正确的东西,维护它也不要用太激进的方法。只有自己不犯错误,良好的用心才能不被人误解。
战国末年,秦昭王让王陵为帅,率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王陵虽然用力,但因赵国奋力反抗,战争持续了很久,邯郸城还是没有被秦军攻下。
急于求成的秦昭王怪王陵指挥不力,他想撤了王陵的职务,让大将白起代替他。他将白起召来,说明了自己的打算。白起说:“大王志在统一天下,只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啊。赵国有各国援军相助,他们又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拼死相抗是难免的,这样,我军就没有获胜的希望了。大王还是先撤兵吧!”
秦昭王说:“赵国损伤很多,支撑不了多久,这个时候放弃太可惜了。你能力过人,由你挂帅一定大功告成。”
白起分析时局,讲得头头是道,可秦昭王还是坚持用兵,请他出山。白起不肯答应,在家中称病不出了。
白起的家人害怕秦昭王惩罚他,于是劝他说:“不管你的见解正确与否,身为臣子,就该听从大王的。你这样固执,拒不从命,大王会饶恕你吗?”
白起说:“行军打仗,如果明知道失败还要进行,那么就只能葬送将士们的性命啊。我不想做一个罪人,怎能为了让大王高兴而屈从呢?”
秦昭王为了说服白起,亲自登门来看望他。他对白起说:“只要你答应出征,万一失败了,你也没有战败的责任。现在战事正紧,你就不要耽搁了。”
白起仍想让秦昭王改变主意,他说:“我身经百战,知道打仗不可硬拼,形势如果对我军不利,为什么不能回避一下呢?大王以后再战不迟。”
白起拒不出征,秦昭王十分不悦,他命令秦军继续进攻,结果遭到了失败。
白起听到失败的消息,伤心地说:“大王不听良言相劝,才会有这样不幸的事,我想他会吸取教训了。”
秦昭王心中忌恨白起,又听他这番言论,于是把失败的怨气全发泄在他的身上。白起先被降为士卒,赶出都城,后又被令自杀谢罪。
白起一再抗命不从,犯了做臣子的大忌,他越正确就越被人看做有罪。从保身的角度看,他这样做还是不妥的。
○要照顾别人的面子
每个人都需要面子,而且也都希望自己有面子,有面子就能被别人看得起,表明他在人群中间有优越感。懂得这个道理,处事就方便了许多。只要你能放下自己的面子,给别人一个面子,相信你会在办事跑关系时获益匪浅。
不过这种面子必须是你给别人的,而非自己争的。争面子与己于友,都没好处,只会伤了和气。
西晋的款爷石崇与王恺斗富,就是典型的面子之争。王恺用麦糖掺米饭擦锅,石崇就用蜡烛煮饭;王恺用紫丝布做步障四十里,石崇就做锦布障五十里;王恺用赤石脂涂墙,石崇就用花椒和泥来涂。最后,弄得晋武帝也来帮忙,他赐给王恺一支二尺高的珊瑚树,枝桠扶疏,世罕其比。没想到石崇根本没把它放在眼里,拿起他的铁如意就敲过去,珊瑚树应声而碎,他回头吩咐左右回家取出珊瑚树,让王恺任意选取,有三尺高的,四尺高的,弄得王恺惘然若失,垂头丧气。石崇太过固执,不会忍让朋友,一下子让王恺的面子丢尽。他比王恺富有,这是一个事实,他却非比不可,比的结果,自然是他面子十足。无论王恺接受不接受珊瑚树,有一点是肯定的,面子伤了,交情就谈不上了。石崇大可不必做得如此绝,假若他肯处处让别人一分面子,那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处世时,首先就是要懂得如何照顾别人的面子。倘若你自恃自己的面子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碰上死要面子的朋友或上司,就可能不吃你那一套,甚至可能撕下脸皮和你对着干,这样常会把彼此的关系搞糟。
懂面子,你还得去要面子,假若你请朋友吃饭,而朋友不太领情,这时,你不能割袍断交,而要学会去要面子。你要说,看在多年交情的分上,给我一个面子。只要他给了你面子,他吃了饭,那么,他的人情算欠下了,即使饭是朋友给你面子才吃的。送礼也一样,让朋友给个面子收下,这个面子你得去要。
老李帮老朋友办了件事,老朋友和妻子拿了些礼品登门道谢,老李觉得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就死活不收礼,没想到老朋友一去就再没跟他联系过。老李打电话一问,朋友在电话里说,“提礼物去愣被你推出来了,知道我那天怎么从你家走出来的吗?”老李这才知道怎么回事,道歉之后两人又和好如初了。
另外的一点,给面子要给得恰当,不恰当就是不给面子。如果被请之人面子很大,而又未受到应有的待遇,则成了极伤面子的事情。
人要想活得精彩,就离不开别人的帮忙,而想要留住别人,就要注意维护别人的面子。这就如同给你们的亲密关系罩上了一层防护网,这样友情才能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