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可仕则仕,可止则止(1 / 1)

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居不出,伯夷就是这样的人。任何君主都去服事,任何百姓都去治理;天下太平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也出来做官,伊尹就是这样的人。有机会做官就做官,该辞职时就辞职,能长久做就长久做,要马上走就马上走,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国家政治清明时才出来做官,这时自己的才能才会有完全发挥的余地,于国、于民都会大有益处,在国家政治黑暗时就应当“归隐”,否则即使自己以身殉国,仍然于事无补,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逆“天命”而为的文人意气之举,结果都难逃悲惨命运,而孔子则有机会做官就做官,该辞职时就辞职,实在是洞悉局势的明智之举,出仕者当学孔子,该进时进,该退时则退。

进退之间,最难抉择。由于形势的变化,也许原来一直求“进”并已得益于“进”的你,这时反而当求“退”了。否则将大祸临头,反受其害。这方面的例子固然很多,但范蠡与文种的故事则最能给人们启迪。越灭吴以后,在贺台之上大摆宴席,招待各位臣下。宴席间,群情甚是欢洽。实现了灭吴复国的大计,本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越王勾践却神态反常,面无喜色。范蠡私下感叹道:“大王不想归功臣下,这就打开了怀疑猜忌的大门,有功之臣又该倒霉了。大王的为人,可以和他共患难,而不可以共享安乐呀!”次日,范蠡入见越王,要求辞行,勾践好言相劝,再三挽留也不成。第二天召见范蠡,范蠡已不辞而去了。后来,范蠡经商,致富后就周济亲朋,曾三致千金。历史上称他为“陶朱公”。范蠡不辞而别,大夫文种觉得事情不妙,也抱病不朝。越王一向知道,文种的智谋才干远在众人之上,灭吴后,没有派上用场,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慨,唯恐有朝一日闹起乱子来,没有办法制服他,所以早就想拔掉这颗钉子,却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这次,越王借着探病的名义,亲自造访文种的住处,进屋以后,先解下佩剑然后才落座,看了一眼文种,说:“爱国的仁人志士不忧虑个人的身家性命,所忧虑的是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您有七套办法,我才用了其中的三套,就足可以灭吴国而使我又登上了越王的宝座。如今还剩下的那四套办法想用到什么地方呢?您愿意为我谋算已埋入地下的吴的先人吗?”说完,也不等文种答话,就乘车离去,有意将宝剑遗留在座位的旁边。

文种取过长剑一看,剑名叫“属镂”,即是吴王夫差赐给伍子胥自杀的那一把。文种哀叹道:“古人云:‘大功大德往往得不到好报。’我后悔当初不听范蠡大夫的话,以致落到今天的下场。”说完就用剑自杀了。文种之死,令人惋惜,然细思品味,读者不难看出,处于这样一种艰险的环境中,只知进,不知退,他实在太不识时务了。其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在恰到好处时静止

无论是改正自己的错误,还是结束永不可能达到的努力结果,清醒地认识自己,并当机立断地终止是最明智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登山运动员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64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很多人都替他惋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你可能会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可他说:“不,我清楚,那个海拔高度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

看过后不禁对这个登山运动员素然起敬。联想起人生,一个人不怕拔高,就怕找不到生命的制高点。任何事情都存在突破口,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穿越突破口,抵达更高层次的。如果说挑战是对生命的发扬,那么明智该是另一种美好的境界,是对生命的爱戴和尊敬。一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命运将会给予他惩罚。

一个智者,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不懈地攀登,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