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知耻是为了明志(1 / 1)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译:孟子说:“人不能够不知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呀!”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如果对什么都持无所谓的态度,被别人击败也不知奋起而有所行为,那可真的是无所作为了。知荣辱,求上进是成功的思想保障,所谓“知耻而后勇”意即在于此。有了耻辱的心理,才能而后作,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春秋末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兵败,被迫求和。他带着夫人及大臣范蠡来到吴国做人质。

吴王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虽然被俘,做了阶下囚,勾践并没有失去复仇雪耻的雄心。为了等待机会,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无不讲一个“忍”字。

两年中,勾践一面派人搜罗珠宝,寻求美女,用以买通吴王的亲信太宰伯嚭;一面对夫差卑谦温顺、百依百顺,他经常脱去衣服,向夫差跪着请罪。夫差每次乘车外出郊游,勾践都要徒步为吴王牵马。范蠡一直跟随着勾践。在石室中,勾践亲自制作马料喂马,为马梳毛、洗澡,打扫马厩。勾践夫人在石室中从来不穿艳丽的衣裳,她亲手缝补浆洗,担水扫地;范蠡则拾柴火,煮饭。几个人都劳累饥瘦。夫差经常派人到石室察看,见勾践等人都辛苦劳作,忍饥挨冻而毫无怨言,连睡梦中也没有半句愁叹之声,就真以为他们没有报仇复国的意志,于是渐渐地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很少注意他们的言语行动了。伯嚭又不断在夫差面前为勾践说好话,吴王就宣布释放勾践。勾践为了彻底消除夫差的疑虑,坚决表示不愿回越国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夫差生了病,范蠡暗中买通吴王的医生,随时了解吴王的病情,当了解到吴王的病即将好转的时候,勾践就亲自去拜见吴王问安,这时吴王刚巧大便,勾践就亲自用手取夫差的大便来尝,宫娥侍女们都赶快用手掩住鼻子。勾践从容地尝过夫差的大便之后,就跪着向吴王贺喜,说:“我作为一个囚犯,向大王您表示衷心的祝贺,您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

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说:“我尝了大王您的粪便味道,发现这味道又苦又酸,这正是病将好转的预兆,所以知道大王您的病马上就会好转。”服侍君王,也没有哪一个愿意尝粪便的!

这时,伯嚭又乘机向夫差说了勾践的许多好话,夫差当即表示:“勾践你这么好,等我的病好了,马上放你回国。”

勾践拜谢吴王后,又回到石室中,照常喂马。

后来,夫差的病果然像勾践说的那样很快地好了,他不听大臣伍子胥的一再规劝,把勾践释放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一心准备报仇雪恨。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便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

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做褥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他一面修筑城池暗暗地发展经济实力,一面进一步用各种手段迷惑吴王。他派人采集葛藤苎麻制成黄丝细布,又使人收集蜂蜜、狐皮,奉献给吴王,表示对吴王的忠顺。他怂恿吴王大修宫殿,营造姑苏台,寻欢作乐。他还派人选美女西施、郑旦,教为歌舞,使美女旋波、移光等为其侍女,盛装献给夫差。这样夫差只知日夜寻欢作乐,不理国政,完全忘记了勾践报仇的危险,并将所占领的土地尽数归还给越国,在越国遭受天灾时,借给其大量谷物。

正当吴王醉生梦死日夜寻欢作乐的时候,越王勾践请楚国人陈音教给越军射箭之术,日夜操练军队。然后,乘吴王夫差带兵去与晋国争霸之机,起倾国之兵**,一举攻克了吴国的都城。夫差慌忙回军相救,结果大败。

越军占领了吴国大片土地,使吴国从此一蹶不振,越国更加强大。隔了四年,越再次大举进攻吴国,占领了所有的土地,活捉了夫差。夫差百般哀求,请越王勾践饶他不死,愿意把吴国作为越国的附庸,自己情愿给勾践当奴隶,并表示永远效忠,但勾践心如铁石,多年的复仇计划终于实现,岂能心软?他最后逼夫差自尽,自己也因此而成了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个霸主。

“卧薪尝胆”一直被视为是忍辱负重的典型事例。如果没有羞耻之心,甘于寄人篱下,又怎么会有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呢?当然这里的知耻非自暴自弃,而是为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为了明志,是为了取得成功!

○劣势下肯吃眼前之亏

当一个人实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也算很幸运了。假如此时面对他人过分的“待遇”,最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先吃一下眼前亏,立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卧薪尝胆,待机而动”作为忍耐与发奋的动力。

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吃眼前亏,应把握好以下行为界限:其一,目的应该是为了渡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制造的麻烦,以免影响你的正事;其二,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三,这种信念的价值就在于以暂时之吃亏换取长久的利益。

韩信忍**之辱而图盖世功业,成为千秋佳话。假如,他当初为争一时之气,一剑刺死羞辱他的屠夫,按法律处置,则无异于以盖世将才之命抵偿无知狂徒之身。韩信深明此理,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愿争一时之短长而毁弃自己的长远前程。

这样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而是委小屈求大全。一旦时机到了,他就能如同水底潜龙冲腾而起,施展才干,创建功业。

所以说,吃“眼前亏”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是为了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和更高的目标。“忍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看似英勇、心气冲天的人其实是莽夫一个;而为了长远利益忍气吞声、宁吃眼前亏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