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君子各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第一》
译:有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和为人的原则也就形成了。”
作为一名成熟的领导者处理政事,要能做到有条不紊,先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事情解决了,才能解决其他的事情,先将国内事情办好,后对外动武,这个次序不能破。国家的事是基础,没有基础那就什么也办不好;对外扩张建立在国内稳业基础上。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生存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生存,何谈发展?把国内事办好,这是根本问题,国内的事情解决不好,对外动武便是一句空话。
一统天下之后,秦王嬴政首先紧紧抓住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这根主线——在政治上,嬴政自称始皇帝,议帝号令,废除谥法,颁避讳制,并用“五德终始说”来为他的政治统治寻找借口,这些都是在名誉上加强帝王权威的做法,结果是大大地加强了他在百姓中的威望,为建设强大的统治营造适宜的政治氛围。另外,在政治上设郡县制,废分封制,建立起天下统一的政治机构,使国家的管理做到了有序化和规范化,收到相当好的实效。这一过程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嬴政的政治统治日益牢固。
在经济上,随着“使黔首自实田”土地法令的颁布实施,力争做到使农民拥有土地,从而提高和加强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国家农业保持了稳定与丰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这就保证了政治统治上的稳定与经济上的繁荣,显示了统一之后和平发展的重大意义。
此外在经济上,嬴政还推行了货币统一和度量衡的统一,使经济流通领域的各种障碍得以消除,从而使经济较分裂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文化上,嬴政非常重视推行“统一文字”的工作,推行了许多统一文字的措施。文字的统一有助于加强思想的统一,使全国人的思想都集中到他的统治中来。
由此可见,统一之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所实行的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国内的一切向着恢复发展的方向前进,大大增强了秦王朝的政治实力,也为它对外扩张铺平了道路。后来嬴政北伐匈奴、南平百越胜利的获得,都得益于国内稳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古人云:攘外必先安内。把国内事务处理好,使国家强大,才能在对外斗争中占领制高点。许多古代的思想家都曾论及借助高位势能的优势,制约处于低位势能对手的这种谋略,这当然是源于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感。譬如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居高临下必有利,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等等,无不说明居于优势来制约劣势的有利局面。而把国内事办好,而后对外动武,从军事战略上来看,也就是居高临下。
始皇嬴政努力将国内的事情办好,然后对外动武的谋略,其实就等于这种制造高位优势的策略。他的一统六国的亲身实践早已证明,当一个国家处于低位势时,就要千方百计努力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积极向高位势转化,然后充分利用高位势这一条件战胜对方。这种造势的思想方法不仅适用于军事斗争,而且也适用于政治和外交。
嬴政先搞好国内,然后对外发动战争的例子对后世王朝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实无论任何时候,先内后外都是国家发展、政权巩固的必由之路。明太祖朱元璋攻取虎踞龙盘之地南京(元朝集庆路)后,采纳江南儒生朱升的建议,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韬光养晦战略,逐步发展,继而对外扩张,最终拥有了实力,获得了天下。由此可见,搞好国内建设应是统治者获得的政权之后首位的主要任务。只有把国内经济与政治建设搞好了,才能在对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领导者要善于掌控时局
姜太公对周文王说:“仅屈居于一人之下,然而却高居于万人之上,只有贤能之士能做到。”
于是,周文王努力礼贤下士,结交天下各类人物。他亲近并经常请教的贤士有六人,由人推荐、经过寻求而相见相处的有十人,一经呼唤就会赴而响应的朋友有上千人。由友人而到友人的友人,叫做朋,由朋友而到朋友的朋友,叫做党。由朋党而到朋党的朋党,叫做群。由友及朋,由朋及党,由党及群,用这种办法同天下三分之二以上的贤达之士结交,老百姓也信而服之。所以说:“周文王占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然向商纣王称臣服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千百年来,人们称道周文王的功德,主要基于两条:一是仁厚宽柔,教化万民;二是推演八卦,流传造福后代。实际上,前者讲的是文王具有崇高品德与教养,后者讲的是文王具有卓越的政治科学智慧和才干。
你看,周文王由友及朋,由朋及党,由党及群,形式上只屈居商纣王一人之下,实际上已经把纣王架空了,一旦时机成熟,既可推翻商纣统治,改换王朝旗号(这在文王儿子武王就轻易做到了)。可见周文王对时局发展态势的运筹与决断能力,非一般人可比拟。后人称之为“圣人”,是不过分的。
同周文王的深谋远虑正好相反,项羽本来强大到天下首屈一指,任何人(包括加起来)也不能与之抗衡,但由于作为最高领导的品格修炼不到家,对时局态势变化的运筹与决断常常抓不到要领,最后功败垂成,自毁前程。